孟小冬,1907年出生于梨園世家,北京人。祖父孟七出身徽班,擅演文武老生兼武凈,她的父親、伯、叔都是京劇演員,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也就別無選擇地走上了從藝的道路。
她九歲開蒙,向姑父仇月祥學唱老生,十二歲在無錫首次登臺,十四歲就在上海乾坤大劇場和共舞臺先后與張少泉(電影明星李麗華之母)、粉菊花、露蘭春、姚玉蘭等同臺演出,居然有大角風范,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當時的評論界贊她“扮相俊秀,嗓音寬亮,不帶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勢”。
1920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就約請孟小冬灌制了《逍遙津》《徐策跑城》《捉放落店》《武家坡》《打鼓罵曹》《奇冤報》共10面唱片,由京胡名家孫左臣操琴,當時她才14歲。
【唱詞】
(頭段)
[高撥子導板]
耳邊廂又聽得家院來稟,
[高撥子垛板]
老徐策我就站城樓,我的眼又花耳又聾,眼花耳聾、耳聾眼花,觀不見城下兒郎來的是哪一個,爾的爹姓甚、母姓甚?哪省哪府哪州哪縣,莊村上面有家門;住外城爾是住內城,排行第幾名?說的清、道得明,老夫開了城、放下吊橋就進城;說不清道不明,要想進城你萬不能,
[高撥子散板]
報上了爾的花名。
聽說我兒到來臨,
喜在眉頭笑在心。
家院開城把吊橋放定,
一一從頭說其情。
(二段)
[高撥子原板]
湛湛青天不可欺,
未曾起意神先知。
善惡到頭終有報,
也有來早并來遲。
在陽河堂上定下了罪,
三百余口命歸陰。
酒醉出了遼王境,
大放花燈惹禍根。
酒醉出了遼王府,
萬歲爺?shù)慕鸸诰愦蛩椋?/span>
張?zhí)┑拈T牙落埃塵。
旨下了金殿城門閉,
捉拿薛剛一個人。
算一算薛家來了人和馬!
(白)青龍會八百人馬,薛蛟、薛葵、薛剛!
孟小冬《四郎探母》劇照
1925年,孟小冬離開上海,到北方尋求藝術上的更大發(fā)展。除了演出以外,她先后向陳秀華、陳彥衡、王君直、蘇少卿等人請益,鉆研譚派藝術。經過長期舞臺實踐,最終她把目標鎖定在余派(新譚派)上,下決心要立雪余門,親炙教導。
1932年,長城唱片公司約請孟小冬灌制了《珠簾寨》《捉放曹行路》《捉放曹宿店》共10面唱片,由余叔巖的弟子楊寶忠操琴。
孟小冬《李陵碑》劇照
1938年10月21日,孟小冬正式拜余叔巖為師,成為余氏關門弟子,也是唯一的女弟子。其藝術在拜余之后較之拜余之前有了質的飛躍,能與當時京劇老生翹楚馬連良、譚富英等相頡頏,譽滿全國,被尊稱為“冬皇”。
1947年9月7日和8日,孟小冬連續(xù)兩天在上海中國大戲院演出《搜孤救孤》(孟小冬飾程嬰,趙培鑫飾公孫杵臼,裘盛戎飾屠岸賈,魏蓮芳飾程妻),盛況空前,也是她最后的舞臺演出。
孟小冬(右)《搜孤救孤》劇照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孟小冬隨杜月笙一家遷居香港。杜死后,她獨居香港,深居簡出,有時教授弟子。
新中國成立后,流落在香港的京劇名家馬連良、張君秋、楊寶森、俞振飛等在統(tǒng)戰(zhàn)政策的感召下返回內陸。周恩來總理曾委派章士釗多次赴港做孟小冬的工作,說服她回歸。當時孟母張云鶴女士尚住在北京,以為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卻遭到孟小冬的婉拒。
孟小冬《空城計》劇照
1967年,因杜家親友均在臺灣,為避免孤寂,孟小冬便由香港轉遷到臺北定居,閉門靜養(yǎng),由絢爛歸于平淡。
1977年5月27日,孟小冬因肺氣腫和心臟病并發(fā)癥去世,終年70歲。
左起:孟小冬、姚玉蘭、章遏云(四大坤旦之一)在臺灣的合影
關于孟小冬一直有說不完的話題,那就是梅孟、杜孟之間的故事。時光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當事人都已作古,很多事情也只能是一個謎!
杜月笙之子杜維善也已年近八十,在接受《三聯(lián)生活周刊》采訪中談到了一些孟小冬晚年的情況,他是當事人之一。
下面節(jié)選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副主編李菁的新書《走出歷史的煙塵》(“口述”專欄結集),原題為《我的父親:海上聞人杜月笙》。
我想孟小冬對我父親還是有感情的,否則她不會跟父親一塊兒到香港來。父親在去世的一年前和她結婚就是給她一個名分,否則在遺囑里怎么分財產呢?除了我們家人之外,那天參加婚禮的人并不多,大家一起吃了頓飯,拍了幾張照片?;槎Y那天,孟小冬很高興,久病的父親也難得有了精神,他帶病陪客。這段婚姻無所謂誰成全誰,他們之間是有感情的,我父親一向重視她的藝術成就,孟小冬也很仰慕我父親,她同父親結婚不是報恩,也不是無奈的選擇。再加上我母親也在當中撮合,所以走在一起比較容易?,F(xiàn)在出版的那些書,像《梨園冬皇孟小冬傳》,講我父親怎么和孟小冬在一起的,他們說的那一套不可靠。
孟小冬與父親結婚后,我們喊她“媽咪”,管自己的母親叫娘娘。平時,孟小冬喊我母親叫姐姐,因為在與父親成為夫妻前,孟小冬和母親都是京劇演員,她們的關系都不錯。
孟小冬年輕時很漂亮,她從前抽大煙,但這也不影響她的唱功。孟小冬性格比較孤傲,晚年在香港、臺灣的時候,她始終不唱,連清唱都不唱,最后一次清唱是在香港給張大千唱的,因為張大千喜歡聽她的戲,這是面子很大的事情。雖然后來她不怎么唱戲了,但還是很有威望,我太太有一次問孟小冬:“您還預不預備唱???”孟小冬回答一句:“胡琴呢?”是啊,沒有胡琴你怎么唱。
1952年,我們和母親先去臺灣,孟小冬先是一個人待在香港,直到1967年也到了臺灣。孟小冬到臺灣以后生活平淡,她自己租一個房子,獨住。她早年在北平時領養(yǎng)過一個孩子,關于她懷了梅蘭芳孩子的事是謠傳。孟小冬晚年過得不錯。她沒什么經濟來源,就是靠我父親留給她的和她自己當年掙的錢過活。她對錢也沒有特別多的需求,就是希望有朋友每天到她那里去,像我太太、二姐去她那里打牌她就知足了。孟小冬對我們很親近,拿我們當自己兒女一樣。我們對她也很好。每天她家里面都有人,我母親天天去。
前幾年出的那一本《孟小冬傳》,講她有十大弟子,根本沒這回事。有幾個人經常到孟小冬家里去聊天、說戲。她的個性是這樣的:她絕對不得罪人,所以你跑去問她“孟老師我唱得怎么樣”,她的回答永遠都是“好”。孟小冬突然之間生病了,去世了。他們實際上都沒有拜過孟小冬,所以孟小冬去世后他們商量:我們在靈堂磕個頭就算了。那天很多人都來靈堂給孟小冬磕頭,都是弟子了?所以說所謂“十大弟子”其實是一個大笑話。
后排左起:杜美如(杜月笙之女)、孟小冬、杜維善(杜月笙之子)
前排:姚玉蘭(杜月笙之四夫人)
孟小冬與馬連良1963年在香港合影
孟小冬與張大千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