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嬰(?-前206),即秦三世,名子嬰或嬰,大秦帝國的最后一位統(tǒng)治者,當(dāng)趙高謀殺秦二世后,被趙高初立為皇帝,后又改稱秦王,故史稱其為“秦王子嬰”。
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史學(xué)家司馬遷先生在《史記》里對于子嬰的身份竟然有兩個完全不同的說法,子嬰和秦始皇到底是什么關(guān)系呢?
在《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中,司馬遷是這樣記載的:“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為秦王”,按照這種說法,子嬰應(yīng)該是秦二世胡亥的兄長的兒子,也就是秦始皇的孫子、胡亥的侄子。
但是,在《史記·李斯列傳》中,又是這樣記載的:“高自知天弗與,群臣弗許,乃召始皇弟授之璽?!?/span>按照這種說法,子嬰就是秦始皇的弟弟,胡亥的叔叔。
那么,到底是哪一種說法才是子嬰真正的身份呢?我們可以通過兩個細(xì)節(jié)來判斷:
一、年齡問題。
先來假設(shè)子嬰是秦二世胡亥的侄子、秦始皇的孫子。秦始皇50歲時去世,即使他17歲時就生下了長子扶蘇,當(dāng)他去世時,扶蘇也僅僅30歲出頭,假如扶蘇也是17歲生子,那么,秦始皇去世時,扶蘇的兒子也就是15歲左右吧,胡亥在位三年,這位假設(shè)的子嬰也就是18歲左右。
根據(jù)《史記》的記載,子嬰在即秦王位后,準(zhǔn)備鏟除趙高之前,曾與自己的兩個兒子商議。假設(shè)中的子嬰才18歲,他的兒子能有多大呢?最多不過三、四歲吧?
所以,從年齡上推斷,子嬰不大可能是胡亥的侄子,如果子嬰是秦始皇的弟弟、胡亥的叔叔,那么,子嬰和自己的兩個兒子商議擊殺趙高,就完全正常了。
二、資歷問題。
《史記》中還有一個細(xì)節(jié),那就是秦二世準(zhǔn)備殺蒙恬、蒙毅兄弟時,子嬰曾這樣勸諫胡亥:“臣聞輕慮者不可以治國”、“誅殺忠臣而立無節(jié)行之人”、“臣竊以為不可”,從這樣的語句可以看出,子嬰勸諫的語氣是比較強(qiáng)硬的,也可說是不客氣的。
如果子嬰是胡亥的侄子,敢這樣和胡亥說話,大概早就被胡亥殺掉了;但如果子嬰是胡亥的叔叔,再這樣說,就比較合理了。
因為,按照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傳位制度,皇帝的弟弟是不在皇位繼承人之列的,身為胡亥的叔叔,子嬰是不會威脅他的皇位,也正因為這樣,子嬰說話時顧忌少些,說話重些,胡亥也不會生氣。
《史記》還記載了這樣一個細(xì)節(jié),那就是趙高在謀殺胡亥另立新君之前,曾這樣說:“上不聽諫,今事急,欲歸禍于吾宗。吾欲易置上,更立公子嬰。子嬰仁儉,百姓皆載其言?!?/span>
趙高說出這樣的話,從側(cè)面也反映出子嬰在當(dāng)時是受百姓稱贊的,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的。如果子嬰是胡亥的侄子,那最多不過是十幾歲的孩子,不可能獲得百姓這樣的稱贊。
三、胡亥的兄弟姐妹早已被殺光。
胡亥當(dāng)上秦二世后,擔(dān)心自己的兄弟威脅自己的皇位,不僅將長兄扶蘇賜死,還找了種種借口,將自己的兄弟及姐妹們殺了個精光,他不可能留下自己兄弟的兒子,萬一自己的侄子長大后找自己報仇呢?
如果子嬰是胡亥的叔叔,不威脅到他的皇位,所以,子嬰也就躲過了胡亥對自己兄弟姐妹的屠殺。
因此,從這種種細(xì)節(jié)分析,子嬰只能是秦始皇的弟弟、胡亥的叔叔,而不是秦始皇的孫子、胡亥的侄子。
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中的記載,大概是老先生的筆誤吧。同樣,令人遺憾的是,在各種影視劇中,子嬰的扮演者都很年輕,似乎就是胡亥的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