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谷傳》
(蘇轍 公元1099年)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農家也。少從士大夫讀書,老為里校師。谷幼傳父學,雖樸而博。舉進士京師,見舉武藝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棄其舊學,畜弓箭,習騎射。久之,業(yè)成而不中第。
聞西邊多驍勇,騎射擊刺,為四方冠,去游秦鳳、涇原間。所至友其秀杰,有韓存寶者,尤與之善,谷教之兵書,二人相與為金石交。熙寧中,存寶為河州將,有功,號“熙河名將”,朝廷稍奇之。會瀘州蠻乞弟擾邊,諸郡不能制,乃命存寶出兵討之。存寶不習蠻事,邀谷至軍中問焉。及存寶得罪,將就逮,自料必死,謂谷曰:“我涇原武夫,死非所惜,顧妻子不免寒餓。橐中有銀數(shù)百兩,非君莫使遺之者?!惫仍S諾,即變姓名,懷銀步行,往授其子,人無知者。存寶死,谷逃避江淮間,會赦乃出。
予以鄉(xiāng)閭,故幼而識之,知其志節(jié),緩急可托者也。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嘗一見。紹圣初,予以罪謫居筠州,自筠徙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諱與予兄弟游,平生親友無復相聞者。谷獨慨然,自眉山誦言,欲徒步訪吾兄弟。聞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遺予書曰:“我萬里步行見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見,死無恨矣?!庇梵@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見,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厭。時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復昔日元修也。將復見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則善,然自此至儋數(shù)千里,復當渡海,非老人事也?!惫仍唬骸拔易砸曃醇此酪?,公無止我!”留之,不可。閱其橐中,無數(shù)千錢,予方乏困,亦強資遣之。船行至新會,有蠻隸竊其橐裝以逃,獲于新州,谷從之至新,遂病死。予聞,哭之失聲,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昔趙襄子厄于晉陽,知伯率韓、魏決水圍之。城不沉者三版,縣釜而爨,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禮。及襄子用張孟談計,三家之圍解,行賞群臣,以恭為先。談曰:“晉陽之難,惟恭無功,曷為先之?”襄子曰:“晉陽之難,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禮,吾是以先之?!惫扔谂笥阎x,實無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寶,后遇予兄弟。予方雜居南夷,與之起居出入,蓋將終焉,雖知其賢,尚何以發(fā)之?聞谷有子蒙在涇原軍中,故為作傳,異日以授之。谷,始名榖,及見之循州,改名谷云。
白話文:
巢谷字元修。父親名叫中世,出身于眉山縣的一個農民之家,年輕時跟著當?shù)赜械匚弧⒂新曂娜俗x書,老了之后就在鄉(xiāng)里做老師。巢谷從小就跟隨父親學習,盡管樸實無華,但知識卻很淵博。后來到京城應舉考進士,看見有參加武舉的,從心底里喜歡。巢谷向來有力氣,于是就把以前學的東西丟開,積聚弓箭,學習騎馬射箭。經過好長時間,終于武藝有所成就了,但武舉卻沒有考中。
巢谷聽說西方邊境一帶多有勇猛矯健的人,騎馬射箭擊劍等各種武功都是天下最厲害的,所以就離開家鄉(xiāng),到秦鳳、涇原一帶游歷;每到一個地方,就同那里優(yōu)秀杰出的人結成朋友。有一個叫韓存寶的人,尤其和他友好。巢谷教他兵法,兩個結成了生死之交,友誼如金石一般堅固。宋神宗熙寧年間,存寶任河州的將官,有功勞,號稱熙、河一帶的名將,朝廷也很重視他。正好遇上少數(shù)民族“瀘州蠻”的酋長乞弟侵擾邊境,附近各州郡的官兵都束手無措征服不了,朝廷就命令韓存寶領兵去討伐。韓存寶不熟悉“瀘州蠻”的情形,所以就把巢谷邀請到軍隊里來,向他請教這方面的事情。后來由于韓存寶擅自引兵撤退,朝廷怪罪。被捕之前,韓存寶自己估計肯定會被處死,就對巢谷說:“我是涇原一帶的一個武夫,死了沒什么值得可惜的。只是我的妻子兒女無人依靠,就會受饑寒之苦。我的袋子里裝有好幾百兩銀子,除了托你,再沒有別人能去送給他們了?!背补却饝舜鎸毜恼埱螅透膿Q姓名,揣上銀子,步行上路,一直走到存寶家,把銀子交給他的兒子。這件事別人誰也不知道。存寶被處死以后,巢谷因為當時也在軍中,受到牽連,所以逃到長江、淮河一帶躲藏起來,直到朝廷發(fā)出赦免令,才又露面,回到四川。
我由于是同鄉(xiāng),所以從小就認識他,了解他的志向節(jié)操,深知這是一位在情勢危急之時可以值得托付的人。我在朝廷里作官的時候,巢谷正在鄉(xiāng)里浮沉,一次也沒有來見我。紹圣初年,我得罪貶謫在筠州,又從筠州遷徙到雷州,從雷州遷徒到循州;我哥哥子瞻也從惠州遷徙到昌化。這期間,以前結識的為官的人們都避諱同我們兄弟二人交往,平素的親朋好友也不再與我們有任何聯(lián)系。而巢谷卻從眉山老家憤激地表示,要徒步來慰問我們兄弟二人。聽到他的話的人,都譏笑他有點兒發(fā)瘋了。元符二年春正月,巢谷從梅州給我送來書信說:“我不遠萬里,步行來看望您,自己也不曾奢想可以性命保全。如今我已到了梅州,要不了幾天就肯定能見面了。這樣,我就是死了也沒什么可遺憾的了?!蔽矣煮@又喜,心里說:“如今的人做不到這一點,這個人不像現(xiàn)在的勢利小人,倒像是古代有節(jié)氣的人?!钡鹊揭娒嬷螅瑑扇司o握著手,禁不住熱淚奪眶而出,接著就互相訴說闊別以來的情況,相互團聚相處一個多月,還覺得不滿足。這時,巢谷已經七十三歲了,體弱多病,再不像從前健壯的巢元修了。他還要到海南島去看望子瞻,我哀憐他既年老又病弱,就阻止他說:“您的心意是太好了。但是,從這里去儋州,有好幾千里路程,還得坐船飄渡過海,這可不是年老的人能夠辦到的事情?!背补日f:“我自己估計不會很快就死的,您不要勸阻我。”我無法勸留住他,看他袋子里沒有多少錢,盡管當時我也貧困,匱缺資財,也只好勉強給以資助,把他打發(fā)走。他乘船走到新會,被少數(shù)民族當差役的人偷了錢袋行裝,逃跑到新州I被抓獲。巢谷跟到新州,就生病死了。我聽到消息,失聲痛哭,后悔他不聽我的話。不過,也驚異他正因為沒聽我的話,才實現(xiàn)了自己的志向。
從前,趙襄子被圍困在晉陽城,智伯率領韓、魏兩家決開汾河灌城,城墻只差三版就要被淹沒了。城里滿是積水,只能把鍋吊起來燒火煮飯。人們因為沒有糧食饑餓得無法再忍受,只好把孩子互相交換了吃掉。在這種情況下,趙襄子的臣下對他都有點怠慢,只有高恭一個人始終對他保持著應有的禮節(jié)。等到襄子運用相父張孟談的計策,擺脫智伯、韓、魏的包圍,沖破困境,對部下論功行賞時,就給高恭記了頭功。張孟談說:“晉陽危難的時候,只有高恭一點兒功勞也沒有。為什么卻要給他記頭功呢?”襄子說:“晉陽被困時,群臣都對我有點兒怠慢,只有高恭一人始終保持著應有的禮節(jié),我因此給他記頭功?!背补仍趯ε笥阎v義氣方面,實在不比高恭差,不會因此而慚愧。只可惜他沒有遏上趙襄子受到器重,卻先是碰上了韓存寶,后來又碰上了我們兄弟兩人。如今,我正同南方的少數(shù)民族雜處在一起,和他們一樣地生活著,并且將要老死在這里。雖然深知巢谷的賢德,又怎么才能把他的賢才品德展現(xiàn)出來給世人看呢?聽說巢谷有個兒子叫巢蒙在涇、原一帶的軍隊里,所以特地為他寫了這篇傳記。等以后交給他。巢谷原先名叫“佛”,直到在循州相見之后,才改名叫“谷”。
《巢谷傳》作者介紹
蘇轍,生于公元1039年(宋仁宗寶元二年)3月18日,卒于公元1112年(政和二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杰出的文學家,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轍生時其父蘇洵三十一歲,游學四方。其兄蘇軾四歲。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蘇洵因父喪居家,閉戶讀書,把自己以學識品行教授給蘇軾與蘇轍。
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春,蘇轍父子三人同游都城開封,途經成都時,拜訪出知益州的大臣張方平,張方平以國士禮對待蘇轍父子。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蘇轍、蘇軾兄弟參加禮部會試,當時歐陽修知貢舉,將蘇軾、蘇轍兄弟置于高等,蘇轍名登五甲。 蘇轍中第后,上《上樞密韓太尉書》于樞密使韓琦。 四月,母親程氏去世,蘇轍父子回到蜀地。
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十月,蘇轍隨父在開封游歷。十二月,全家抵達江陵,蘇轍將舟中創(chuàng)作的詩賦一百篇整理為《南行集》。
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蘇轍隨父從江陵回到開封,父子三人將途中所作的詩賦共七十三篇整理為《南行后集》,蘇轍作有《南行后集引》。三月,天章閣待制楊畋奉命調銓(根據考績遷調)官員,蘇轍被授為河南府澠池縣主簿。楊畋又舉蘇轍應“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同年,蘇轍與兄長蘇軾在東京懷遠驛讀書,準備制科考試。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八月,蘇轍參與殿試。策問試卷送上后,蘇轍自認為一定被黜落。覆考官司馬光將其置于第三等,初考官胡宿不同意。司馬光與范鎮(zhèn)商議后將其置于第四等,三司使蔡襄也力保蘇轍。只有胡宿認為蘇轍對仁宗不恭,堅持要求黜落他。 不久后,蘇轍被任命為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 當時蘇洵奉命修《禮書》,蘇軾出任簽書鳳翔判官。蘇轍要求在京城侍養(yǎng)父親,獲朝廷準許。
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蘇轍出任大名府推官,不久受命差管句大名府路安撫總管司機宜文字。
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四月,蘇洵在京師逝世,蘇轍兄弟自汴河入淮,順長江回蜀葬父。次年十月,葬父于彭山縣安鎮(zhèn)鄉(xiāng)可龍里。
宋神宗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服喪期結束后,蘇轍兄弟一路東游前往京師,于次年抵達。
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蘇轍上書論政事,即被神宗召見于延和殿。
當時,王安石為相,與陳升之管三司條例司,命蘇轍入三司條例司。呂惠卿依附王安石,蘇轍和他討論時多有抵觸。
河北轉運判官王廣廉奏請發(fā)給度僧牒幾千份作為本錢,在陜西轉運司私自實行青苗法,春天發(fā)放秋天收還,和王安石意見相合,青苗法便開始實行。王安石派人去尋求尚未收取的財利。朝廷內外知道這些人一定會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說。蘇轍寫信給王安石,竭力陳說此事之不可行。王安石發(fā)怒,將加罪,陳升之勸阻,于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八月被貶出外,任河南府留守推官。
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二月,張方平知陳州,征召蘇轍為陳州教授。
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四月,守司徒兼侍中文彥博出判河陽軍,征辟蘇轍為學官。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改授齊州掌書記。
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蘇轍改任著作佐郎,又隨南京留守張方平任職,為簽書應天府判官。當時蘇軾也外知徐州,兄弟二人在澶濮之間相遇,一同前往徐州,留居一百多天,創(chuàng)作了《逍遙堂會宿》等詩。
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八月,蘇軾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被捕入獄(烏臺詩案),被責授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轍上書請求以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不準,牽連被貶為監(jiān)筠州(今江西高安)鹽酒稅,五年不得升調。
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蘇轍沿贛水至黃州,與蘇軾相聚,一道游覽了黃州及其對江的武昌西山。于次年(公元1083年)應張夢得邀請創(chuàng)作《黃州快哉亭記》。
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七月,蘇轍被量移為歙州績溪縣令。
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神宗駕崩,宋哲宗趙煦即位。五月,蘇轍臥病,至秋痊愈。八月,因舊黨當政,蘇轍以秘書省校書郎被召回。
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蘇轍至京師,任右司諫。當時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呂公著為相,想廢除新法,而支持新法的宰相蔡確、韓縝及樞密使章惇都被蘇轍彈劾去職。大臣呂惠卿以攀附王安石而受重用,后又竭力排擠、陷害王安石,受世人憎恨。到新黨被清算時,他自知難逃責罰,請求外授宮觀官以逃避貶官流放之罪。蘇轍連上三疏把他的奸惡加以揭露,最終使呂惠卿以散官安置建州。
司馬光因王安石免疫法之害,想恢復差役法,卻不知差役法之害相當于免疫法。蘇轍反對。司馬光又因王安石設《詩經》、《尚書新義》來考取天下士人,想改變科舉,另立新的條例。蘇轍也不同意,但司馬光都不聽。
同年八月,被任命為起居郎,蘇轍上疏請辭,旋即權任中書舍人,不久后正式擔任中書舍人。
起初,神宗因西夏內亂而派兵進攻,于是在熙河增設蘭州,在延安增設安疆、米脂等五寨。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西夏派使者賀哲宗登位,使者返回,尚未出境,西夏又派使者入境。朝廷知道他們有請求蘭州、五寨土地的意思,大臣討論守或棄尚未決定。蘇轍建議答應西夏所請,朝廷便允許還西夏五寨。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蘇轍權任吏部尚書。八月,任賀遼國生辰國信使,與刑部侍郎趙君錫出使遼國。
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五月,蘇轍被任命為龍圖閣直學士、御史中丞。十二月,任龍圖閣學士。
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二月,任中大夫、守尚書右丞。 當時蘇軾遭人排擠,乞求外任,蘇轍也隨兄連上四札,也乞外任,但未獲準許。
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四月,朝廷命蘇轍代理太尉、充任冊皇后告期使。六月,任太中大夫、守門下侍郎。十一月,朝廷因郊祀天地而特加蘇轍為護軍,進爵開國伯,實封食邑二百戶。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哲宗親政,新法派重新得勢。
紹圣元年(公元1094年),門下侍郎李清臣主持科考,出題批駁元祐政事。他上書反對哲宗恢復熙寧新法,被貶知汝州。過了幾個月,元豐時諸臣都在朝廷任職,再貶蘇轍為左朝議大夫、知袁州。未到任,又于七月降為左朝議大夫、試少府監(jiān),分司南京,筠州居住處分。 蘇轍治州有優(yōu)異政績,等到他被罷免離開,州里父老送別他的人都嗚咽流涕,延綿數(shù)十里不斷。
紹圣四年(公元1097年)二月,蘇轍又被貶為化州別駕,安置雷州處分。此時,蘇軾也被貶為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五月十一日,兄弟二人再次相遇于藤州,蘇轍送蘇軾赴海南。 六月十一日訣別于海濱。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移至循州安置。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作《龍川略志序》、《龍川別志序》、《春秋傳后序》。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蘇轍移永州、岳州安置,不久受任為濠州團練副使,岳州居住。十一月,復職太中大夫,提舉鳳翔上清太平宮。因有田產在潁川,他便前往居住 。
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七月,蘇軾在常州(今江蘇常州)去世,臨終前以不見蘇轍為憾。蘇轍得知后,在悲痛中為其撰祭文,不久又作《追和軾歸去來詞》,其后作《東坡先生墓志銘》。
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五月,宰相蔡京當國,黨禍復起,蘇軾等已去世的元祐黨人,原追復官告并繳納;蘇轍等在世之人,并不與在京差遣。同年,朝廷削蘇轍五官,降授朝議大夫。
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蘇轍為避禍,獨自遷居汝南。十月,朝廷罷蘇轍提舉太平宮之職。蘇轍住在許州,又被授以太中大夫致仕。
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正月,蘇轍在潁川定居,因感于元祐時人所剩無幾,于是筑室曰“遺老齋”,自號“潁濱遺老”,終日讀書著述、默坐參禪,謝絕賓客,決口不談時事,將所感皆寄托于詩中。
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九月,撰成《潁濱遺老傳》及《欒城后集序》。次年,著《論語拾遺》。
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蘇轍復任朝議大夫,遷任中大夫。
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撰成《欒城第三集序》。
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春,游潁昌西湖,泛赮水,并有詩作。九月,以太中大夫職致仕。 十月三日(公元10月25日),蘇轍逝世,享年七十四歲。十二月,朝廷追復蘇轍為端明殿學士,特贈宣奉大夫。原擬葬蘇轍于眉州祖塋,但后來仍葬蘇轍于郟縣小峨眉山蘇軾墓旁。
南宋紹興年間,因其子蘇遲顯貴,蘇轍獲贈太師,封魏國公;夫人史氏贈楚國太夫人。
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經禮部尚書趙雄奏請,宋孝宗特敕追謚為“文定”。
蘇轍在政治上反對王安石變法中的青苗法,認為青苗法“以錢貸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為利也;然出納之際,吏緣為奸,雖有法不能禁;錢入民手,雖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納錢,雖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則恐鞭棰必用,州縣之事不勝煩矣?!巴醢彩牶?,亦頗覺有理。
宋哲宗初年”元祐更化“,蘇轍在京師,多所論議。當時司馬光變熙寧之法,廢除雇役法,恢復差役法,蘇轍極言不可。他的這類政治主張,與其兄蘇軾基本相同
在回河之爭中,蘇轍與右相范純仁等主張維持北流,反對文彥博等回河東流之議復起。蘇轍雖多次上疏反對,但以高太后為主的中樞始終傾向東流,雖時停時作,至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十月河水已大部東流。紹圣元年(公元1094年),“盡閉北流,全河之水東還故道”。
這次黃河回復東流,不過僅僅五年時間,至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黃河于內黃決口,東流斷絕,主流又趨向北流,仍至乾寧軍一帶入海。積極主張回河的吳安持、鄭佑、李仲、李偉等被朝廷加罪,結束了第三次回河的爭論。
蘇轍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對于前輩學人,亦尊韓、歐,政治思想,亦近于歐。但韓、歐辟佛道,而蘇轍不然。蘇轍的文章,與父兄并稱當代大家。與父兄相比,雖有所不及,但亦自有特點。
他擅長政論和史論,在政論中縱談天下大事。史論同父兄一樣,針對時弊,古為今用。
如《新論》三篇,縱談天下大事,論斷相當確切。 《上皇帝書》說“今世之患,莫急于無財”,亦切中肯綮。
蘇轍史論的代表作品是《歷代論》,有些篇章是寫得很有特點的。論漢光武、唐太宗,分析相當全面,和蘇軾相比,特點確在于“穩(wěn)”?!读鶉摗吩u論齊、楚、燕、趙四國不能支援前方的韓、魏,團結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敵而后方安樂腐敗的現(xiàn)實?!度龂摗穼渑c劉邦相比,評論劉備“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勝”,也有以古鑒今的寓意。
蘇轍致力最勤的文章,在于政論和史論,史論之文,尤所盡心;但他寫得更為自由隨便的文章,還是書信雜文。
例如十九歲時寫的《上樞密韓太尉書》,說自己初到京師,“非有求于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而所愿者,只是“一睹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初生之犢,年少氣豪,既不同于韓愈《上宰相書》那樣卑躬屈節(jié),也不像李白《上韓荊州書》那樣縱橫使氣。當文人仕途廣于唐代的宋代,這樣的文章是有時代特點的。與此書相類者,還有《上昭文富丞相書》、《上曾參政書》,都是年少氣豪之作。
到了晚年,所為書札,出語雖有所收斂,但依舊灑脫自然。
例如《答黃庭堅書》,其文墨頗似蘇軾。
二蘇早年之文,氣象雖不盡同,但晚年之作,以信札觀之,都有平淡自然之語。二蘇相比,蘇轍之文,未可以一“衰”字盡之。
蘇轍的記敘雜文為人所稱者,有《廬山棲賢寺新修僧堂記》、《武昌九曲亭記》、《黃州快哉亭記》等。
蘇轍還有一篇《東軒記》,造語雖不甚奇,卻是寫得更加“如其為人”的文章。
蘇轍寫詩力圖追步蘇軾,今存詩作為數(shù)也不少,但較之蘇軾,不論思想和才力都要顯得遜色。早年詩大都寫生活瑣事,詠物寫景,與蘇軾唱和之作尤多。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早年的作品《次韻子瞻聞不赴商幕》三首,寫得灑脫自然,頗見個性特點。
晚年退居潁川后,對農民生活了解較多,抒寫個人生活感受之作,藝術成就也超過早期。
蘇轍于詩也自有主張。他的《詩病五事》以思想內容為衡量標準,對李白、白居易、韓愈、孟郊等都有譏評。如說李白“華而不實”,說“唐人工于為詩而陋于聞道”,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宋史》稱其性情沉靜簡潔,寫文章氣勢宏大而淡泊,和他的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氣終究不可掩飾,認為他的高超大致和蘇軾相近。
蘇轍的賦也寫得相當出色。例如《墨竹賦》贊美畫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態(tài)寫得細致逼真,富于詩意。
蘇轍與父蘇洵、兄蘇軾創(chuàng)立了蘇氏蜀學,他與蘇軾同為蘇氏蜀學的集大成者。蘇氏的蜀學與荊公新學、二程洛學相對立?!叭K”博通經史,遍采六經百家之說,又吸取老莊道家學說和佛教思想,逐步形成“三教合一”的思想體系。是北宋中期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時代潮流的產物,是當時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術派別。
蘇轍晚年曾著《蘇黃門老子解》,反映了蜀學派的思想特色。此派在文學上的建樹最為卓著,但認為學術中最重要者并非文章辭賦,注重所謂“性命自得之際”。以文為“寓理之具”,認為“學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務理,求文之工,世未嘗有也。”
蘇轍不僅在詩文創(chuàng)作方面才華橫溢,而且其書法也頗有造詣。其書法運筆結字與其兄蘇軾頗為接近,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傳世墨跡有《雪甚帖》、《雪詩帖》、《車馬帖》、《晴寒帖》等。
蘇轍著有《詩集傳》、《春秋集解》、《論語拾遺》、《道德經解》 、《欒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欒城應詔集》12卷等,并行于世。曾自撰《潁濱遺老傳》,《全宋詩》錄有其詩。
《巢谷傳》作品介紹
《巢谷傳》是北宋文學家蘇轍于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所創(chuàng)作的一篇人物傳記。當時蘇軾與作者被朝廷貶官,巢谷徒步到達循州看望作者,然后又下海南看望蘇軾,結果于途中病故。這篇文章即是巢谷死后作者為他寫的傳記。
《巢谷傳》講述了巢谷一生中的三件事情,一是改應進士考試為應武舉;二是完成朋友的托付;三是不遠萬里看望蘇軾兄弟。這幾件事情都表現(xiàn)了巢谷為人的卓異之處,表明巢谷是一個急難之時可以托付的義士。然后文章引用高恭事趙襄子的歷史典故來說明巢谷對于朋友的古道熱腸,不因時勢而變遷的豪俠性格。作者通過對巢谷這個人的描寫也從側面對于那些趨炎附勢、落井下石者進行了批判。
《巢谷傳》從結構上看可分為四段:第一段:棄文學武。首句依一般傳記慣例,寫被傳者姓名、字、父名,籍貫、職業(yè)等。“眉山農家”四字不可忽視,“眉山”,指出傳主巢谷與作者是同鄉(xiāng)。“農家”指巢谷的出身寒微,并非官宦人家或豪門貴族,盡管如此,作者愿為之立傳,在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實屬不易。下面寫巢谷曾經被舉進士,到過京師。“見舉武藝者,心好之”,這是他一生的轉折點:棄文學武。
《巢谷傳》第二段,金石之交,緩急可托。先寫巢谷漫游西方邊疆,結交當?shù)匦憬転楹糜?。接寫巢谷與韓存寶二人結為“金石之交”。下面用具體事例加以說明:存寶得罪,自料必死,托后事于巢谷,谷許諾,重義如山。末句作者自言認識巢谷,并且知道他的“志節(jié)”,顯示了文章的真實性,進而用“緩急可托”四字總結了巢谷重義的品德。
《巢谷傳》第三段,萬里步行,以行其志??煞謨蓚€部分,第一部分寫“予之在朝”做高官時,巢谷不曾來見一面。只短短一句話,就把巢谷不愿阿諛奉承,趨炎附勢的人品表現(xiàn)了出來。第二部分寫蘇氏兄弟被貶謫后,巢谷“欲徒步訪”,在道義上給以慰安、支持和力量。作者幾乎用了整段的篇幅來詳寫巢谷不遠萬里,不辭辛苦,矢志不渝的大義大勇,與第一部分鮮明對比,在對比中顯示出巢谷的義氣和品德來。第二部分,先寫蘇氏兄弟被貶后,處于逆境時卻堅決來訪的巢谷形成鮮明的對比,文章多次用“對比法”,都很巧妙。接寫“聞者皆笑其狂”?!奥務摺敝该忌娇h得知巢谷萬里訪蘇氏的人們,他們都恥笑巢谷發(fā)了瘋,十分狂妄,這說明他們與巢谷思想境界相差甚遠,他們是無法理解巢谷的志節(jié)和行為的,他們與巢谷形成鮮明對比,而且從反面襯托出了巢谷的志節(jié)非凡。這里運用了“反襯”的手法,感情激動,場面感人。后寫巢谷“將復見子瞻于海南”,中途病死于新州。時年七十三歲。元豐六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巢谷曾來拜訪,館于雪堂,并教蘇軾之子迨、過二人讀書,所以這里用“將復見”。巢谷雖然半道病死,但其義氣、志節(jié)永存,蘇轍“哭之失聲”,讀者也深受感動。
《巢谷傳》第四段,借古喻今。用“昔”字引出先秦時代趙襄王“晉陽之難”的故事。趙襄王被圍困于晉陽,斷絕糧草,解圍之后,“行賞群臣,以恭為先”。作者引用此典,引古人高恭以比巢谷,從正面襯托出巢谷之“義”。最后用“惜其不遇襄子”發(fā)抒感嘆,巢谷如遇襄子,必得首功之獎;而自己雖知巢谷之賢,但處在貶謫的逆境中,無權“以發(fā)之”,只能提筆寫出這篇傳記,頌揚巢谷的志節(jié),將來有機會時交給巢谷在涇原軍中的兒子,從而交代了寫作這篇文的緣由,表現(xiàn)出作者對巢谷志節(jié)的崇敬和無力報答的惋惜。
《巢谷傳》從寫作方法上看,首先是選材典型,緊扣主題。巢谷一生的事跡很多,作者只選擇了三件事情:一、棄文學武;二、與韓存寶結為金石之交而且緩急可托;三、寫蘇氏兄弟處于逆境,士武夫及生平親友都不再來往的時候,巢谷卻徒步萬里相訪,結果死于途中。選取這三件有代表性的材料,足以表示巢谷一生重義篤志的人品。其次,作者在處理這三件典型材料時,不是平均使用筆墨,而是有詳有略,詳略得當。巢谷青少年時棄文學武,與眾不同,作者敘述簡約概括。第二件事描述稍詳,第三件事是重點,詳細描述,重點突出。而在描述這一重點部分時,也不一切都詳,而能作到詳中有略。譬如寫蘇氏兄弟青云直上時,巢谷不曾一見,作者只用了一句話,十分簡略;當作者寫到“予兄弟”處于逆境,巢谷萬里步行而相訪時,則不惜筆墨,不厭其詳。這樣寫法給人一種疏密相間,詳略得當?shù)拿栏?。再次,文章還采用了伏筆、照應,引用、對比、襯托等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