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畫像
清明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歷史上有無數(shù)文人墨客為之留下了吟詠佳作,這其中也有宋代大文豪蘇軾的身影。蘇軾是北宋詩文大家,詩詞文章經(jīng)世不朽,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清明前后,謫居黃州的蘇軾接連寫了四首清明詩,記錄了自己的困惑與希冀,也為后人留下了一段文壇佳話。
謫居黃州的日子
熙寧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相,正式實行變法。蘇軾與王安石政見不同,曾多次上書批評新法,王安石對此十分惱火,數(shù)度請神宗罷黜蘇軾。后來蘇軾自請出京,輾轉(zhuǎn)在杭州、密州(今山東諸城)和徐州任職,元豐二年(1079年)春,蘇軾調(diào)任湖州知州,不料到任僅三個月的時間,一場震驚朝野的大禍便降臨到他的身上。
此時,王安石因新法推行不順而被罷相,呂惠卿等人代替王安石成了變法的核心人物,此時黨派間的傾軋報復(fù)日益加劇,打擊最后落在了一向反對變法又文名顯赫的蘇軾頭上。元豐二年六月二十七日,監(jiān)察御史何正臣上疏彈劾蘇軾在《湖州謝上表》中愚弄朝廷,妄自尊大,接下來蘇軾政敵又紛紛上疏,對其詩文隨意曲解,誣其怨恨皇帝、誹謗朝政。八月十八日,蘇軾被關(guān)進御史臺監(jiān)獄勘問,因御史臺內(nèi)遍植柏樹,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筑巢,稱作烏臺,所以此案又被稱為“烏臺詩案”。
蘇軾囚禁在獄中,每日由長子蘇邁供奉飯菜,父子二人約定每日只送菜與肉,若有不測則送魚。后來因錢糧用盡,蘇邁外出借錢,委托親戚代為送飯,親戚不知道父子間的約定,碰巧送了腌魚。蘇軾見狀大驚,以為此身難保,便寫了兩首絕命詩托獄卒轉(zhuǎn)交給自己的弟弟蘇轍,獄卒隨即將詩呈給神宗。神宗一向賞識蘇軾的才學(xué),看到兩首絕命詩后,從中感到蘇軾至死忠君、毫無怨恨的殷切心意?;侍罂春笠蹭粶I下,對神宗說:
“昔仁宗策賢良?xì)w,喜甚,
曰:‘朕今日又為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
蓋軾、轍也,而殺之可乎?”
此后不久太后病危,彌留之際對神宗說:
“不須赦天下兇惡,但放了蘇軾足矣?!?/strong>
已有釋放蘇軾之意的神宗皇帝密遣太監(jiān)到獄中觀察蘇軾起居,見其睡覺時鼾聲如雷,知道他內(nèi)心坦然,胸中無事。經(jīng)過反復(fù)考慮,神宗終于下了赦免的旨意:
“蘇軾責(zé)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
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情,令御史臺差人轉(zhuǎn)押前去。”
元豐三年(1080年)初,蘇軾與長子蘇邁在御史臺的押解下抵達黃州。黃州即今天的湖北黃岡,地處湖北東部,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為荊楚之門戶。初到黃州的蘇軾父子舉目無親,多虧時任黃州知州的陳君式幫忙,他把蘇軾父子安置到城外的定惠院中居住,后來蘇軾一家老小也來到黃州,小小的院落容不下蘇家近20口人,陳君式又安排蘇軾一家遷居到比較寬敞的臨皋亭。
△蘇軾黃州塑像
從元豐三年(1080年)初到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蘇軾在黃州謫居四年零四個月。此時的蘇軾,政治上形同囚犯,生活也十分艱難,但蘇東坡看透了人生的進退與榮辱,在這偏僻荒涼之地迎來了自己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巔峰,大氣磅礴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就是他在黃州時期的代表性作品。
命運多舛的︽寒食帖︾
△蘇軾《寒食帖》局部。
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節(jié),民間習(xí)俗禁止煙火,只吃冷食。
元豐五年(1082年)寒食節(jié),黃州陰雨連綿,江水高漲,久病的蘇軾眼見空空蕩蕩的鍋里只有幾片野菜,潮濕的蘆葦燒得滿屋是煙,真是家徒四壁,報國無門。蘇軾百感交集,心酸地拿起毛筆,飽蘸墨汁,一揮而就,記下了這令他終身難忘的窘迫之境,這便是在中國書法史與詩歌史上都極具影響的《寒食帖》。
《寒食帖》全文17行,共129字,一曰: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與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負(fù)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strong>
二曰: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鳥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zāi)乖谌f里。
也擬哭涂窮,死灰吹不起。”
詩境沉郁頓挫,充溢著凄苦悲涼的感傷之情,富有強烈的感染力,書法更是率性貫通,筆鋒含情。
蘇軾一向習(xí)慣斜執(zhí)筆,這樣寫出的字頭向上斜,腳向下伸,稍顯扁胖,黃庭堅就曾調(diào)侃蘇軾的字是“石壓蛤蟆”。然而在《寒食帖》里,蘇軾的筆意有了明顯的飛躍,黃庭堅也在題跋中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
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
試使東坡復(fù)為之,未必及此。
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yīng)笑我于無佛處稱尊也?!?/strong>
政治上失意的蘇軾萬萬沒有料到,他的這幅寒食節(jié)急就章,竟被后人推崇為“天下第三大行書”,與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稿》齊名。
《寒食帖》問世之初便備受珍視,后來歷朝歷代都奉為神品,乾隆皇帝、納蘭性德等人都在上面留下了印記或文字。然而近代之后,《寒食帖》卻開始了它流亡國外、坎坷多舛的命運,1860年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寒食帖》險遭焚毀,隨即流落民間;1922年,《寒食帖》流入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手中,1923年東京大地震,菊池家遭受火災(zāi),無數(shù)珍貴藏品付諸一炬,關(guān)鍵時刻,菊池惺堂只身沖入火海,冒死將《寒食帖》搶救出來,據(jù)說《寒食帖》上的過火痕跡就是當(dāng)時留下的?!岸?zhàn)”末期,東京被盟軍炮火炸成一片廢墟,當(dāng)時菊池惺堂已經(jīng)去世,此帖被他的后人保護起來,幸得無恙。
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杰派人到日本,從菊池家后人的手中買回了《寒食帖》,王世杰在這幅字畫上寫下了最后一個題記:
“東坡先生此帖,曾罹咸豐八年,英法聯(lián)軍焚毀圓明園之厄。爾后,流入日本,復(fù)遇東京空前震火之劫。二次世界戰(zhàn)爭期間,東京都區(qū),大半為我盟邦空軍所毀,此帖依然無恙。戰(zhàn)事甫結(jié),予囑友人蹤跡得之,乃購回中土,并記于此。后之人,當(dāng)必益加珍護也?!?/p>
△讓《寒食帖》回歸故土的王世杰
《寒食帖》今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明時節(jié)賦新詩
唐宋時期,寒食節(jié)禁火寒食,到清明節(jié)再起火賜百官,稱為“新火”,杜甫《清明》詩“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凈客船”說的便是這種習(xí)俗。
清明節(jié)這天,黃州知州徐君猷將子夜采得的新火遣人送到蘇軾家中,徐君猷是個文人,對蘇軾也非常敬仰,蘇軾遂作《徐使君分新火》表示謝意:
“臨皋亭中一危坐,三見清明改新火。
溝中枯木應(yīng)笑人,鉆斫不然誰似我。
黃州使君憐久病,分我五更紅一朵。
從來破釜躍江魚,只有清詩嘲飯顆。
起攜蠟炬繞空室,欲事烹煎無一可。
為公分作無盡燈,照破十方昏暗鎖。”
從這首清明詩中,我們不難看出蘇軾久病且貧的窘境,也看出他與徐君猷之間的深厚感情。
貶官黃州期間,蘇軾的許多親友都和他漸漸疏遠(yuǎn),甚至斷了書信,蘇軾內(nèi)心的失望與落寞可以想象。徐君猷的友情,給了蘇軾很大的慰藉,他在致友人的信中說:
“始謫黃州,舉目無親。
君猷一見,相待如骨肉,此意豈可忘哉?”
歷盡繁華也閱盡蒼涼的蘇軾,更能懂得雪中送炭的可貴,這年九月初九,徐君猷即將離任赴湘,蘇軾約他登高飲酒,以一首《醉蓬萊 重九上君猷》為其餞行。但令人嘆惜的是,徐君猷到湖南任上不久便離開了人世,蘇軾聞訊專門作詩悼念——當(dāng)然,這是后話了。
△書畫《定風(fēng)波》,書:劉傳光,畫:趙俊山
清明節(jié)第二天,蘇軾與友人結(jié)伴同行,前往黃州東南三十里的沙湖春游,不巧途中突遇大雨,同行的伙伴深感狼狽,蘇軾卻毫不在乎,依舊執(zhí)杖高歌前行。過了一會兒,云開日出,雨過天晴,剛才的風(fēng)雨蕭瑟歸于平靜,蘇軾以一首《定風(fēng)波》寫出了自己內(nèi)心的感悟: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fēng)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strong>
“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中的“風(fēng)雨”二字,一語雙關(guān),既指春游途中所遇風(fēng)雨,又暗指人生及政治上的苦難。自然界的風(fēng)雨變幻既屬尋常,人生中的跌宕起伏又何足掛齒?
喜歡今天的內(nèi)容嗎
請給我一個大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