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癢七法
瘙癢是皮膚病常見癥狀, 多發(fā)癥狀, 臨床中因劇烈瘙癢影響平素勞作、休息的實例屢見不鮮, 因“風為百病之長, 善行而數(shù)變” “熱微則癢、熱盛則痛”, 臨床常認為瘙癢與風邪、熱邪關(guān)系密切, 以祛風清熱止癢者甚多, 然有效有不效。肖老認為瘙癢并非均為風邪、熱邪作祟, 大致有以下七種瘙癢之分:
(一) 祛風止癢
《素問·太陰陽明論》有云: “傷于風者, 上先受之”。該類瘙癢四季均可見, 多出現(xiàn)在顏面部, 重者可波及周身, 或伴惡風、發(fā)熱、局部灼熱、焮熱等癥, 臟腑癥狀多不顯著, 多為風邪上犯或外襲, 治當宣散, 有風寒、風熱之分。偏熱者常瘙癢顯著, 皮膚搔破, 血痕點點或成線狀, 遇熱加劇, 宜桑葉、菊花、薄荷、蟬蛻、牛蒡子及連翹、金銀花等辛涼清輕之品散風清熱止癢, 偏寒者多有夏輕冬重、捂被可稍解特征, 當以麻黃、桂枝、細辛、羌獨活及蒼術(shù)、荊芥、防風等辛溫之品, 夏季則以香薷代麻黃辛散, 溫散寒去而癢失。
(二) 祛濕止癢
《素問·太陰陽明論》又云: “傷于濕者, 下先受之”。濕為陰邪, 同類相引的緣故, 濕癢多見于下肢、腹股溝; 因脾喜燥惡濕, 脾主四肢、肌肉,故四肢末梢之指(趾) 縫處也是好發(fā)部位, 皮疹以丘疹、水皰、滲出或糜爛為主, 該類瘙癢多見于梅雨季節(jié)及福州濕熱之地?!胺膊裾?, 當發(fā)汗利小便”。寒濕相合者多易治, 多用蒼術(shù)、羌獨活、白芷、萆薢、蛇床子、路路通及海桐皮等燥濕, 一旦濕熱相合, 如油入面, 治療時當分濕熱之輕重, 或清熱, 或淡滲利濕, 常用茵陳、滑石、白鮮皮、地膚子、車前草、金錢草、扁蓄等濕熱同治。對于滲出性瘙癢, 予爐甘石、煅石膏或枯礬等外用亦能起到收濕止癢之功。
(三) 清熱止癢
熱癢多無定處, 自覺灼熱刺癢, 或如芒刺, 或如針扎, 甚有釀熱成膿或癤腫者, 可伴口干、心煩、便秘或溲赤、苔黃脈數(shù), 治以清解之法, 當分氣分、血分。氣分熱用生石膏、知母、黃芩、玄參等; 氣分熱盛, 有化膿成毒者重用板藍根、野菊花、金銀花、紫花地丁、蒲公英之屬; 營血分熱用水牛角、金銀花、連翹、生地黃、牡丹皮、赤芍、紫草等, 若熱癢見于夏暑之際,多與暑濕之氣相雜, 在參考濕癢用藥時可加藿香、佩蘭、扁豆花等清解氣。
(四) 潤燥止癢
燥癢多見于皮膚疾病后期陰血虧虛, 或老年人陰液漸虧, 無以滋養(yǎng)肌膚而見皮膚干癢, 或有糠秕樣脫屑, 脈多細, 治當養(yǎng)血潤燥滋膚。選用何首烏、天麥冬、山藥、枸杞子、烏梅、沙苑蒺藜、生地黃、胡麻仁、白芍、當歸、阿膠之屬。
(五) 化瘀止癢
自《醫(yī)林改錯》為臨床家所熟識, 瘀血致癢在臨床所見不少, 慢性皮膚疾病中尤其多見, 該類瘙癢多需撓破皮膚、血溢方解, 可伴見肌膚甲錯、皮膚粗糙、增厚或凹凸不一, 治宜活血化瘀以助血行、滋肌膚, 兼熱選生地黃、藕片、葉下珠、丹皮、紫草、丹參及地榆, 夾濕則宜路路通、花蕊石、益母草或川牛膝, 偏寒則用三七、血竭、澤蘭、仙鶴草、雞血藤等。
(六) 解酒(毒) 止癢
臨床諸多皮膚疾病均可因飲酒誘發(fā), 該類瘙癢多有明確飲酒誘因, 且小便多常癢感減輕、甚或消失, 治療上當解酒利濕止癢, 多選葛花、枳具子、砂仁、澤瀉、豬苓、淡竹葉及茅根之品; 另有因漆毒、藥毒或瘡毒未盡所致之癢, 此類瘙癢多麻木奇癢無比, 解毒為上, 因漆毒或藥毒宜人中白、胡黃連、蒲公英及大劑量甘草解毒, 另可予銀花露或三黃粉調(diào)水外用止癢; 瘡毒未盡之癢則投以清熱解毒之金銀花、蚤休、紫花地丁、大黃或熊膽粉等。
(七) 補虛止癢
此類瘙癢亦多見于慢性皮膚病, 有氣血陰陽之分, 以補虛為治則。氣虛瘙癢者, 多疲倦乏力, 或動后汗出明顯, 汗后瘙癢更甚, 且氣候寒熱不調(diào)時多發(fā)作, 宜以黃芪、黨參等品, 曾以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慢性瘙癢而取效;血虛作癢者, 晝輕夜甚, 或面色白、少華, 重用補血力強之生熟地、阿膠、桑椹、女貞子、墨旱蓮; 陽虛作癢多發(fā)于陽氣相對不足之秋冬季或早晨陽氣初生之時, 用炮附子、干姜、淫羊藿或巴戟天等溫陽, 陰虛作癢基本同前之燥癢。
臨床上除上述七種瘙癢外, 尚有因蟲致癢、因食致癢等, 更有甚者因瘙癢劇烈影響夜寐, 從“諸痛癢瘡者、皆屬于心”, 重用重鎮(zhèn)安神之品取效。肖老認為治療瘙癢從中醫(yī)整體出發(fā), 四診合參, 方能細辨病因, 對癥下藥, 取得捷效, 切勿寄望數(shù)味祛風、清熱、利濕止癢之藥而能止所有之癢, 用之不當, 還有傷津動血之弊。戒之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