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小丫
來源 :小丫投資筆記(XiaoyaNotes)整理自《稀缺》.浙江人民出版社
1
很多人都聽過BBC跟拍14個孩子49年的故事,這個漫長的跟拍調查,發(fā)現(xiàn)了一個讓人心驚的現(xiàn)象:富人的孩子仍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仍是窮人。
于是很多人認為,階層壁壘確實難以被擊破,這幾年關于“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言論也越來越多。因為窮人的資源、眼界、教育等都是受限的。
當我們在新聞報道中看到關于草根逆襲的報道時,也會習慣性的對這些人冠以“勤奮”、“聰明”甚至“天才”的溢美之詞。
但一個人身處什么階層,真的只和財務狀況、性格能力有關嗎?
哈佛大學的行為經(jīng)濟學教授塞德希爾·穆來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專門就這個問題發(fā)起研究:
在印度的金奈,納森教授發(fā)現(xiàn)了一個非常繁華的菜市場。這個菜市場的小販,每天凌晨3點起床,在擁擠的三輪車上忍耐45分鐘去進貨。接下來的一整天,他們都要在烈日下看守攤位。小販們清晨的進貨價值約為1000盧比,當天賣完后,收入1100盧比,總利潤100盧比。而大部分(約為65%)的小販每天都得去借錢進貨,借款利率為每天5%。也就是說,小販每天借款1000盧比,需要支付的利息是50盧比,占每天利潤的一半。
針對這個情況,其實有一個很簡單的解決辦法:
只要每天從賺取的利潤中省下5盧比,就能少借5盧比,200天后就能有1000盧比,可以免于再次借貸。事實上,只要50天小販就能實現(xiàn)“不再借款”的目標,因為少借的5盧比還有每天5%利率的復利作用。
這樣做的意義重大,因為50天后小販就能無債一身輕,不需要支付借款利息,每天的利潤還能翻番。
但就是這么簡單的辦法,卻沒有小販照做,他們當中甚至有的人已經(jīng)借貸長達9年半之久。
為什么擁有如此簡單解決債務問題的方法,印度街頭的小販卻還是日復一日的落入到貧困之中呢?
納森教授把這個研究案例寫進了他和莎菲爾教授合著的行為經(jīng)濟學作品——《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困與忙碌的》一書中。
為什么窮困的人總是永遠缺錢?
為什么忙碌的人總是永遠缺時間?
你應該也思考過這兩個問題,錢的問題會永遠糾纏著窮人,而時間問題會永遠煩擾著忙碌之人。但若僅僅把稀缺現(xiàn)象視作工作壓力和憂慮的結果,那就是忽視了深層次的影響因素。
這本書的研究,正是圍繞“稀缺”展開的。在這本書中,兩位教授帶我們深入了解“稀缺陷阱”的真正成因,提出牽制“稀缺”的應對之法,并教我們如何從稀缺走向富足。
2
再看上面說到的“印度金奈街頭攤販”的故事。表面上看,攤販們之所以陷入無止境的借貸壓力,就是因為缺錢。但既然有了好的解決方案,為什么他們沒有照做呢?
我們很可能會認為,他們的收入太少所以存不下錢,也就無法解決借貸問題,這么理解也沒有錯。就像小丫每次和大家聊要記賬并開啟存錢計劃時,總會有讀者給小丫留言:工資太低了,根本存不到什么錢。
但這只是“稀缺”的表面現(xiàn)象,背后還包含兩個重要特征——專注與管窺。
上周末,小丫的公司剛剛開完年會。往年的年會前夕,總會特別忙,因為要匯總整個部門過去一年的工作情況,并討論制定部門明年的工作計劃,要和部門的每位同事做績效溝通,要準備一份述職報告提交給領導。
這種事情每年都做,也就是“預料中”會發(fā)生的事情,公司也會提前一個月出通知。
但不到Deadline,主管們總是無法集中精力把述職報告做完。因為潛意識里,我們會認為1個月的時間還很充裕,也就是時間并不“稀缺”,于是不緊不慢的收集資料數(shù)據(jù)。但越臨近截止日期,我們對時間的稀缺感會越強,就會越專注于做述職報告。
于是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最后兩三天甚至一天,我們的工作效率出奇的高,想事情更集中和專注,述職報告的文檔做得也還不錯,領導看了很滿意。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我們口頭述職的演練時間根本不夠,在年會現(xiàn)場的演講環(huán)節(jié)表現(xiàn)糟糕。
《稀缺》一書對此類現(xiàn)象是這么解釋的:
當稀缺捕獲大腦時,人們的注意力會集中在緊急的事情上,并將其他事物排除在外。這種專注會讓人們從稀缺中獲益,讓人們獲得“專注紅利”。由于“目標”抑制的作用,人們在專注于某項重要事物的同時,就不容易想到其他重要事情。因此,專注也會導致“管窺”,讓人們的視野變窄,從而付出沉重代價。
專注具有積極意義:稀缺會迫使我們專注在迫近的重要事情上;
管窺則是消極的:稀缺導致我們有了管窺之見,讓我們忽略了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情,即短視。
對我和其他主管來說,年會前夕最緊急的事情是向領導呈現(xiàn)一份不錯的述職報告,我們確實會在Deadline前兩天花很多精力專注去完成這份書面文檔。但因為時間稀缺,我們又很容易出現(xiàn)“管窺”行為,忽略了“年會現(xiàn)場演講”這個同等重要的事情。
幸而,今年我沒有再掉入這樣的“稀缺陷阱”。
再回過頭去思考“為什么印度街頭的小販不存錢解決債務”的問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
“稀缺”產生的“管窺心態(tài)”會讓小販的視野變得狹隘,只專注于“借錢進貨”這件更緊急的事情上,而忽略了“借錢”所帶來的高額利息,并由此創(chuàng)造出更多“稀缺”。
此外,當他們整日為了糊口而疲于奔命,每天大腦里還會不斷面臨各種和生存相關的問題:
今天進的貨品是否能全部賣掉?
如果貨品賣不掉明天是否要借更多的錢?
......
《稀缺》一書把人們的“心智處理器”稱之為“帶寬”——越是貧窮的人,大腦越不自由,帶寬的負擔也就越大,處理新信息的能力就會變弱,就會表現(xiàn)出更低的認知能力和更弱的行為控制力。
之前我們也聊過不少很多年輕人深陷網(wǎng)貸之中無法自拔的現(xiàn)象:
最開始只是因為一時的金錢短缺,在平臺上借錢。后來為了償還利息,又不得不到第二個平臺借錢......如此循環(huán)下去,某一天突發(fā)發(fā)現(xiàn)自己背負著難以償還的高額利息和本金再也無法脫身。
甚至有不少高學歷的人也掉到了網(wǎng)貸陷阱之中。
這正是一種由稀缺狀態(tài)引發(fā)的“管窺”——只看到了眼前最緊急的事情(解決“資金周轉”);“管窺”又產生“借用”行為,進而使得“帶寬”負擔加重,降低了認知能力和行為控制力(忽略高昂的借款成本,無法克制的循環(huán)借款)。
當缺錢的人開始“借款”時,掠奪成性的貸款商無疑起了扇風點火的作用,但他們并不是問題的根源。想要借錢的強烈沖動與對滾雪球般高利率惡性循環(huán)式貸款的需求,是管窺心態(tài)的直接后果。
稀缺致使借用,并且讓人在稀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稀缺所引發(fā)的行為還會令人產生各種短視現(xiàn)象:
在忙碌不堪時,我們會忽略外在用餐可能給自己將來造成的健康負擔;
當手頭緊缺時,我們想不到將來償還工薪日貸款的難度;
在截止日期到來之前忙著趕工時,我們不會想到保持辦公室整潔能給自己將來的工作帶來好處。
俘獲我們的稀缺,就存在于當下,它所產生的管窺負擔,令我們帶著短視的眼光做人做事。
3
如果把小販們的債務全都解決,他們能徹底逃離“稀缺陷阱”嗎?
負債累累的人,時常有這么一種感覺:只要再多一點資源,就能擺脫所欠下的所有債務,逃脫這個惡性循環(huán)。
事實果真如此嗎?
納森教授決定一探究竟。他為印度金奈市場的小販提供了他們所需要的現(xiàn)金,并還清了所有債務。一夜之間,這些被選中的小販從借債者變成了有能力存錢的人,于是他們每天的收入翻番了。
在隨后一年的時間里,納森教授對這些無債一身輕的小販們進行了跟蹤:
在最初的幾個月里,這些小販確實沒有重歸債務陷阱之中。他們沒有將現(xiàn)金隨意花掉,也沒有再次借債。但在隨后的幾個月中,怪異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小販們一點一點地又回到了最初的狀態(tài),到了一年結束之時,他們所有人累積的債務量都等同于沒有得到現(xiàn)金幫助的其他小販。
也就是說,哪怕為小販們提供了現(xiàn)金補給,也不能讓他們最終免于稀缺陷阱。
這又是為什么?
問題的核心在于“余閑”的缺乏。
何謂“余閑”?
舉個栗子:
我們準備去旅行時,會事先收拾自己的行李箱。當我們擁有一個很大的行李箱時,我們選擇放入行李箱的物品會隨意很多,必需品要帶,有些看似非必需但可能會用上的物品也會帶上,因為行李箱的空間還有“余閑”。當“余閑”越充裕,我們帶的物品也會更隨意,如何擺放也會變得隨意。
但如果我們只有一個小行李箱,哪些物品是必需的,哪些非必需可不帶的,物品要怎么擺放才能容納更多,都是要思考的問題,因為行李箱的空間沒有“余閑”。
對印度金奈市場的小販來說,他們缺乏“余閑”:就算拿到了資助現(xiàn)金解決了債務問題,他們每天也只有100盧比(約2美元)用以維持生計。一旦他們遇到點意外(資源越稀缺的人,抗風險能力就越差,小問題也會相對變成“大意外”),比如親戚結婚要給紅包、家人生病等,就會出現(xiàn)資金周轉困難。
此時,稀缺帶來的管窺心態(tài)再度起了作用,他們會拿手中的運營資本去應付眼前的緊急事件,由此進入另一輪債務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中。
從這個角度看,小販這所以落回了稀缺陷阱之中,是因為手中可利用的資源沒有足夠的余閑,也就使得他無法平息自己所面臨的各種突發(fā)事件,。
“任何一點小小的不穩(wěn)定都會威脅到存于稀缺陷阱邊緣的人,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余閑去吸收這些不穩(wěn)定因素,只能任其影響自己的生活。”
4
聊完這些,我們再看這兩個問題:
為什么窮困的人總是永遠缺錢?
為什么忙碌的人總是永遠缺時間?
大致可以梳理出一份答案:
窮困的人和忙碌的人都掉入了“稀缺陷阱”之中。
稀缺陷阱的出現(xiàn),背后有著幾個相互關聯(lián)的原因,而最核心的問題還是稀缺心態(tài)。管窺致使我們借用,這樣我們就可以用更低效的方式使用同樣的實體資源。因為管窺和忽視,我們最終落入了雜耍的境地。稀缺陷阱成了一場無比復雜的事件,一張由到期未完成的事和代價高昂的短期解決方案拼接而成的補丁圖,而其中的諸多細節(jié),需要我們不斷地回顧、不斷地修正。我們沒有足夠的帶寬(即心智處理器)去制定掙脫陷阱的方案。當我們做計劃時,也沒有足夠多的帶寬去抵御誘惑、堅持不懈。而且,余閑的缺乏,也意味著我們沒有能力去平息突發(fā)事件。由于我們無法在資源充裕階段利用寶貴的時間為未來創(chuàng)建出緩沖機制,所以事態(tài)就會進一步惡化。
那如何讓窮人擺脫貧窮?
長久以來,很多人以為只要傳授給窮人賺錢的技能和良好的消費習慣,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實際上,窮人會專注于自身的問題,會形成管窺心態(tài),會犯錯誤,他們不只缺錢,也缺帶寬。
任何形式的技能習得,無論是去學習社交技巧還是財務知識,都需要帶寬。如果窮人缺乏帶寬,那么他們就無法很好的掌握這些技能。
就好比現(xiàn)在不少平臺和媒體都推出了一系列財商課程、職場課程,但“聽了那么多課,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從稀缺的角度出發(fā),我們不難理解某些窮困之人身上發(fā)生的眾多失誤,不是因為他們不夠積極不夠努力,而是因為缺少帶寬。所以,如果要培養(yǎng)起窮人為未來做準備的“緩沖機制”,節(jié)省帶寬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如何對“帶寬”進行合理的規(guī)劃和構建,從而走向富足呢?
(1)讓“警報”來得更早一些:即重要的事情最好有分期的“Deadline”,以減少“管窺心態(tài)”。
(2)節(jié)省帶寬:提供教育時,盡量采用高效便利的方法,而不是傳統(tǒng)冗長的培養(yǎng)方式;同時個人也應少思考無謂事情,減少“帶寬”浪費。
(3)在寬帶充裕時積極行動:構建起“緩沖機制”,為將來留有“余閑”。
除了這幾點,書中還提到了“扶貧工作”和“組織時間”等更具社會性問題的解決方法,這里就不一一列舉。更詳細的方法,《稀缺》用了整整三個篇章來闡述,感興趣的可以把這本書找出來仔細看看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