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一生浪漫多情,曾為許多女性或因許多女性寫詩填詞,但這回填詞的對象卻有些特殊,是好朋友的侍妾。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作為烏臺詩案的犯官被貶黃州,任團(tuán)練副使(掛名的地方軍事助理官)。受蘇軾牽連,他的好友王鞏也被貶賓州(今廣西賓陽)去監(jiān)督鹽酒稅。
王鞏,字定國,約生于公元1048年前后,卒于1117年(宋徽宗政和年間)。自號清虛先生,山東莘縣人,書畫俱佳,且擅長寫詩。烏臺詩案發(fā)生時,王鞏任秘書省正字(一個小官)。在20多位“烏臺詩案”案犯中,王鞏是被貶得最遠(yuǎn)、責(zé)罰最重的。這使蘇東坡很內(nèi)疚,說:“茲行我累君,乃反得安宅”。寫了許多詩和書信安慰王鞏,并教給他佛家和道家的修行方法讓他習(xí)練健身。元豐六年(1083年),王鞏遇赦北歸,繞道來到黃州,與蘇軾相見。
跟王鞏同行的有他的侍妾,名叫宇文柔奴,不僅長相美麗,且歌喉美妙。王鞏被貶廣西,家屬都留在南都岳父家,只有柔奴毅然陪同前往,與王鞏患難與共。
王鞏出身世家,家中原先很是富裕,養(yǎng)有好幾個歌女,其中宇文柔奴相貌美麗而又品性高雅。蘇軾在京城時,常去王鞏家做客,見識過柔奴的歌聲。王鞏定案后,家奴歌女紛紛散去,惟有柔奴一人愿意陪伴王鞏共赴賓州。柔奴自小在東京長大,過慣了富家日子,也深知賓州地處偏遠(yuǎn),旅途艱危,貶謫生活艱難,但她還是毅然與王鞏一同去了嶺南蠻荒之地。
從1079年12月到1083年10月,柔奴陪著王鞏在賓州生活了三年多。王鞏在賓州吟詩作畫,養(yǎng)生修道,柔奴與其琴歌相伴,溫柔慰藉,鼓勵其守志奮發(fā)。
王鞏到達(dá)黃州與蘇軾相見時,蘇軾發(fā)現(xiàn),在賓州三年,王鞏沒有一蹶不振,身體與精神反而更勝被貶之前。是什么東西支撐他免于沉淪?面對蘇軾的疑問,王鞏笑而不答,叫出柔奴為蘇軾獻(xiàn)歌。東坡以前也見識過柔奴的才藝,如今覺得她的歌聲更美,容顏也更健康美麗。此時王鞏告訴蘇軾,三年來,多虧有柔奴陪伴和鼓勵,他才能在荒僻的賓州渡過艱難歲月,修行上還有所收獲。
席間,蘇軾試探地問柔奴:廣南風(fēng)土,應(yīng)是不好?意思是,在那邊生活,應(yīng)該不容易吧?
柔奴答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xiāng)。
蘇軾沒想到一個柔弱女子竟能脫口說出如此豁達(dá)之語,對柔奴大為贊賞,立即填詞《定風(fēng)波》一闋相贈:
常羨人間琢玉郎,
天應(yīng)乞與點(diǎn)酥娘。
自作清歌傳皓齒,
風(fēng)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
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yīng)不好?
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蘇軾此曲傳開后,柔奴在東京的美譽(yù)度迅速提高,王鞏與柔奴賓州之戀的故事也流傳開來,成了堅貞愛情的典型案例。
順便說一句:東坡這闕詞并非過譽(yù)之詞。據(jù)說,宇文柔奴不但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在音律歌舞方面也有較高的造詣。而且她醫(yī)術(shù)高明,同情底層百姓。在賓州期間,她常常親自上山采藥,救治當(dāng)?shù)匕傩?,一時被譽(yù)為“神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