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北宋政壇發(fā)生了著名的“烏臺詩案”。有御史打小報告說:“(蘇軾)與王鞏往還,漏泄禁中語,陰同貨賂,密與宴游。”于是時任秘書省正字、蘇軾的好友王鞏被一擼到底,貶去賓州監(jiān)督鹽酒稅。賓州就是今天的廣西賓陽,王鞏也因此成了20多位“烏臺詩案”案犯中,被貶得最遠、責罰最重的。蘇軾為此非常內(nèi)疚:“茲行我累君,乃反得安宅”。
王鞏,字定國,是當時有名的畫家,府中自然少不了歌姬和舞姬。當王鞏被貶時,府中的人全都被他趕走,畢竟自己是被流放的,不可能帶著這么多人去。但有一個歌女,王鞏卻怎么也趕不走,她非要陪著王鞏一同前往賓州。此女名叫宇文柔奴,柔奴本是洛陽城中大戶人家的女孩,只因家道中落才淪作歌女。跟隨王鞏后,王鞏待她很好,從不讓她吃苦??赡苷且驗檫@份恩情,在王鞏的人生低谷,柔奴才會義無反顧的陪著他。
過了幾年,王鞏的流放生涯終于結束了,蘇軾便設宴為他們接風洗塵。嶺南當時相對比較落后,所以蘇軾便客套地問柔奴對嶺南的感覺怎么樣:“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本以為柔奴會吐槽嶺南的各種不好,這也是人之常情。但讓蘇軾意外的是,柔奴只是淺淺一笑,隨后淡淡地說了8個字:“此心安處,便是吾鄉(xiāng)?!?/strong>這個回答讓蘇軾大感意外,他當即對眼前這個女子刮目相看,佩服的五體投地。
柔奴這短短的8個字,與白居易詩中的“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身為大詞人的蘇軾為了抒發(fā)自己此刻的激動之情,當即為柔奴填了一首《定風波》。為了讓柔奴的名字被人銘記,蘇軾特地在序中做了詳細的介紹:'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定國南遷歸,余問柔:'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xiāng)。'因為綴詞云。'
因為蘇軾在詞中稱宇文柔奴為“點酥娘”,所以這首詞傳開后,“點酥娘”的名氣甚至超過了宇文柔奴的本名,在當時的東京城被廣為傳頌!在幾年的流放生涯里,柔奴也從王鞏的歌女成了他的小妾。二人的戀情傳開后,為歷來人們所津津樂道。因為柔奴是以歌女的身份來到王家的,并且王鞏已經(jīng)有了正妻,所以柔奴這輩子也只能當一個小妾了。但是柔奴并不介意自己的地位,只要能夠陪伴王鞏,天涯海角她又有何懼?
蘇軾所為柔奴寫下的這首詞,全名為:《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文章的最后,和筆者一起來欣賞一下這篇傳世佳作吧: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