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歌為較為有名的針灸歌賦,選自《針灸大成》,首見于《針灸聚英》,略有差異。歌賦例舉風、水、結、勞、虛、氣、嗽,痰、吐等九種常見病證的有效治療穴位,并要略地點出何者用針、何者用灸、何時當補、何時當瀉。指,指向,要,重要。指要即重要的歌訣,故名行針指要歌。
或針風,先向風府百會中。
譯白:針灸治療內風病或外風病,首先取風府和百會穴(此二穴均在頭部,為督脈要穴)。
補白:《針灸聚英》中取風門、氣海,當以外風為主時。
或針水,水分夾臍上邊取。
譯白:針灸治療各種水腫和水濕之邪為患,可在臍上1寸取水分穴。但治療方法以灸為主。
補白:凡患水腫,無論其為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者,或腰以上腫當發(fā)汗者,均可灸取具有通利小便,宣泄水濕的水分穴。
或針結,針著大腸瀉水穴。
譯白:針灸治療氣血郁結,大便不通,可針大腸俞或大腸經的滎穴二間(二間在五行屬水,故云瀉水穴可能是用瀉法)。
補白:二穴如能同取,可收疏通腸胃、宣導氣血、消瘀散結、宣泄水濕之功。
或針勞,須向膏肓及百勞。
譯白:針灸治療勞損虛弱,可取膏肓穴和奇穴百勞。
補白:久病則虛,虛極為勞。膏育穴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能收扶陽固衛(wèi),濟陰和營,調理氣血,補益增壯之效。百勞穴,大椎穴直上2寸,旁開1寸,有滋補肺陰,舒筋活絡功效,主治咳喘、結核、瘰疬等癥,若能配合用此二穴治勞,其效果更佳。《針灸聚英》取“風門及膏育”。
或針虛,氣海丹田委中奇。
譯白:針灸治療氣虛諸證,可取任脈臍下1.5寸的氣海穴、臍下3寸的丹田部關元穴及配合委中穴有奇效。
補白:委中為足太陽膀胱經之合穴,與腎經相表里,故取委中也可補腎培元治療下焦之虛損。氣海、丹田、委中之穴配合而用,可相得益彰。
或針氣,膻中一穴分明記。
譯白:治療各種氣滯、氣郁、短氣,針灸膻中最有效,應記牢。
補白:此處之氣為臟腑失調及情志失常之證。膻中位居胸中兩乳之間,又稱上氣海,為八會之“氣會”,故上證可首選此穴治之。
或針嗽,肺俞風門須用灸。
譯白:針灸治療各種咳嗽,可灸肺俞和風門,以調理肺氣,散風止嗽。
補白:無痰而有聲謂咳,無聲而有痰謂嗽。臨床實踐證明,咳與嗽不能截然分開,故一般皆以咳嗽為病證??人圆徽撈錇閮葌飧袩o不與肺有關,故有“咳嗽不止于肺,而不離乎肺”之說。肺俞穴在背俞中相關于肺,為肺之精氣轉輸出入之所,是治肺病的要穴。風門亦為背俞穴,為風邪出入之門戶,故取風門穴可收驅風解表鎮(zhèn)咳之效。
或針痰,先針中脘三里間。
譯白:針灸治療各種痰證,要先針中脘和足三里穴(可以健脾胃、絕生痰之源)。
補白:痰分有形之痰與無形之痰兩種。無論因病生痰,或因痰致病,均與肺、脾二臟有密切關系。故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闭f明痰之產生根源在脾,痰病之標在肺。選中脘、足三里以治之,是因脾與胃相表里,而中脘為八會中之腑會,又是胃募,三里則為胃之合穴,故有和胃化痰之功。
或針吐,中脘氣海膻中補。
譯白:針灸治療嘔吐,取中脘、氣海、膻中,用補法(可以理氣降逆止嘔逆)。
補白:吐為胃失和降,氣逆于上所致。古人以有聲無物為嘔,有物無聲為吐,有物有聲為嘔吐.本文中取中脘、氣海、膻中來治療,乃三焦并治之法。上取膻中為心包絡之募穴,又為“氣會”,可總調上焦之氣機;中取中脘,可統治中焦脾胃一切積滯之疾患,以和胃消積;下取氣海、’可促使氣機旺盛,溫脾腎之慮寒,益火生以土。三穴相配,可相輔相成。
翻胃吐食一般針,針中有妙少人知。
譯白:至于食人即吐的翻胃證,也可以采用上三穴,針法有奧妙,應當多體驗。
補白:翻胃主要因脾胃虛寒、命門火衰所致。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為主要特征,故同樣取中脘、氣海、膻中治之。
附李鼎教授關于《行針指要歌》的個人見解:
參閱文獻: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67.
[2] 曾昭旺,鄭望主編.針灸療法歌訣[M].黑龍江: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206-209.
[3]李鼎.《行針指要歌》淺解[J].上海針灸雜志,1984,(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