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原本是知道自己育兒上有問題的,掌握“游戲力”之后,親子關(guān)系改善了,應(yīng)付孩子也有辦法了,就像吃完止痛藥,牙就不疼了,還真覺得自己沒病了.
-------------------------------------------------------------------------------------------------------------------------------------
《游戲力》中提到,下面這樣的游戲,會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
讓孩子越過家長的阻擋,才能到達沙發(fā),最后你讓他們贏,他們會有很大成就感;
用手掌互推,孩子只要很輕地推,我就會夸張地“飛”了出去,他們就笑了,幾次之后,孩子會盡全力推……
讓孩子越過你設(shè)置的障礙,這方法真能讓他更自信嗎?一個總在游戲中“扮演強者”的孩子,大多是因為在生活中找不到強者的體驗:
如果你和你媽不包辦,讓孩子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大小便,他內(nèi)在的意志與自信就發(fā)芽了,埃里克森說:嬰兒后期(2-4歲)孩子們就可以通過自主活動,克服內(nèi)疚與羞恥感,培養(yǎng)信心;
當孩子有疑問時,別著急施展自己,讓他們自己想答案;
在你們發(fā)生沖突時,別叨逼叨個沒完,體會下孩子奔騰十核的處理器,不要把孩子制服在地,還要踩上去碾幾腳;
這都是自信的來源啊,事實是,大部分的中國家長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普遍性的剝奪孩子獲取自信的機會,然后又來努力學習在游戲中讓孩子有成就感。
孩子不傻,他在虛擬的游戲中得到的“自信”,如果沒有生活現(xiàn)實的支撐,只會讓他更加的自暴自棄。沉迷于網(wǎng)癮的孩子,不就是放棄了真實的較量嗎?
《游戲力》中提到,類似于下面的游戲,會改善孩子的不良行為:
孩子很“專橫”,總要求自己說了算:那么可以給他設(shè)置點“好玩的障礙”,也可以來玩“孩子當老大”的游戲;
每個不良行為的背后,都是有因有果的教育問題,孩子很專橫,本身是因為生活中,要么對孩子言聽計從(父母溺愛),要么是沒有一點自己作主的空間(父母專制),如果我們只是在游戲中讓孩子體驗,實際生活中還是老樣子,那么牙疼還是沒根治??;
《游戲力》中提到,通過類似的游戲,可以讓孩子更配合:
5歲半的小茜和媽媽去滑冰,孩子不想滑,媽媽靈機一動:“不想滑就算了,咱們?nèi)ネ妗疀_關(guān)奪寶’吧”,母女倆來到冰場旁邊一塊僻靜之處,媽媽先防守,并吹噓著說:“誰也別想推開我!”沒想到小茜快速沖來,把媽媽推得連連后退。幾個回合后,媽媽剛要開始下一次沖關(guān),沒想到小茜說:“不玩了,我要去滑冰了!”……
女兒不愿意剪指甲,這個游戲叫“停走停”,爸爸握著指甲刀朝女兒方向走,只要女兒喊停,他就會立刻停下來,當她說走,那就再往前走,最后指甲修剪好了,更重要的是他們玩的很開心……
當我們在跟孩子做這種游戲的時候,心理想得還是幫她去克服困難,你內(nèi)心的困難沒有放下,孩子最終感受到的還是壓力,行為的轉(zhuǎn)變也是迎合父母的意志;
大家忘了一個事實,我們要求孩子做的很多事情,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我經(jīng)??吹酱笕私o孩子梳小鞭,看到孩子頭發(fā)亂一次就是梳一次,或者引誘給孩子的頭飾做成各種花樣,什么時候,你能允許你的女兒披頭散發(fā)的瘋玩,你就真的找到癥結(jié)了。
一個安全感足夠的孩子,是不需要反抗的,孩子會意識到規(guī)則并愿意配合,很多時候,孩子反抗的是大人的強迫,而不是大人要求干的事情;這個時候再用游戲讓孩子配合,只是新一輪、更漂亮強迫的開始;
《游戲力》中提到,不同的游戲會增強孩子的能力:
對于個性內(nèi)向的孩子,可以在家里,輪流做領(lǐng)導者和跟隨者。比如5分鐘之內(nèi),你跟著她,在屋里跑步,學狗狗走路……然后互換,她跟著你。通過游戲,孩子體驗當領(lǐng)導的經(jīng)驗。
孩子的領(lǐng)導力,要有真實的場景鍛煉才可以,比如演講、集體辯論、討論式學習等。很多人不是天賦不夠,只是因為沒有那么多場合去鍛煉;
美國心理學家朱迪斯.哈里斯在《教養(yǎng)的迷思》中提到: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同輩群體”對孩子的影響,遠遠大于家長,在家里學的東西與外面世界無關(guān),當他們邁出家門,便馬上將這些東西拋在腦后,就像被媽媽逼著穿上毛衣,他們一出門就馬上脫掉一樣;
《游戲力》中特別提倡通過游戲,讓孩子發(fā)出笑聲:
大人被孩子控制,只需要大人具備一個技巧——像機器人一樣聽話:前進后退,向左向右,坐下站起,轉(zhuǎn)圈、去倒一杯水、拿來一樣玩具,隨著機器人聽話的動作,孩子能發(fā)出不斷的笑聲……
客體關(guān)系理論大師溫尼科特說:他討厭那些總是把嬰兒放在膝蓋上下?lián)u動,試圖把孩子逗得咯咯笑的人,無意識的強迫孩子變得過度愉快,會讓他沒有時間處理自己的抑郁情緒。而情緒是必要的,就像生病會鍛煉免疫力一樣。
我們希望讓孩子發(fā)出笑聲,以改善親子關(guān)系,但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來源于彼此深度的理解、尊重和持續(xù)的支持和欣賞。失去了這些為基礎(chǔ)的笑聲,就像你去聽相聲,開懷大笑之后,而你和“說相聲的”,永遠還有一張門票的距離。
忘了是誰說過:人類是唯一取悅自己后代的動物。這種取悅背后,是大人對自己童年的補償,對孩子卻是一種負擔。
《游戲力》中提到,游戲會讓孩子從創(chuàng)傷中走出來:
一個3歲的孩子,在診所挨了一針,回家后他會玩打針游戲,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你得一邊裝著你真的很痛、很害怕,一邊大聲喊“我不要”“我不要打針!”。孩子嘗試用游戲的方式進行自我修復,來克服診所里留下的真實痛苦。
這里面整個邏輯都是錯的,首先我們要做的是,在打針之前,告訴孩子真實的情況,比如說自己小時候打針的情況,比如看關(guān)于打針的繪本,比如領(lǐng)她去醫(yī)院體驗,而不是在醫(yī)院受了驚嚇,回來以后玩一個“驚嚇大人”的游戲去釋放。
孩子沒有你想像的那么脆弱,打針是一個正常的醫(yī)療行為,人類歷史上沒有記載,打個針就留下了心理陰影。正常的事前鋪墊和事后安慰,就可以了。
而孩子經(jīng)常會扮演醫(yī)生護士的游戲,看到別人害怕會哈哈大笑,這是他傳統(tǒng)的玩耍項目,跟釋放情緒沒有一毛錢關(guān)系,孩子在這些活動中感受到了樂趣,他還扮演警察、扮演媽媽、扮演消防員,都是要釋放恐懼嗎?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嚇著了,好不好?
由于父母無意識導致的親子教育問題,游戲只會欲蓋彌彰,不但沒有根治,反倒掩蓋了無知,隨著各種“力”的盛行,中國父母自以為是的武器是越來越多了。
不做游戲,我們怎么辦?
游戲不是不好,但沒有那么神效,或者說,對你并不適用。
你連基本的教育常識都不了解,就胡亂吃藥,如果你真能靜下心來理解孩子,理解教育,你就會清晰,如今流行的很多育兒書籍,它真正說的是什么,可取之處在哪里;
如果我們一定要從游戲力中吸收什么,那就是放下焦慮,保持幽默。如果你一定要跟孩子玩游戲,換位去理解她們幼稚的角色和笑料,在蒙貓貓、木頭人、過家家這些傳統(tǒng)游戲基礎(chǔ)上,再多一點幽默感就可以了;
這樣的方式,與其說是讓孩子笑,不如說是讓大人放松的好方法,你放松了,孩子就沒有對抗了,真正的溝通才有可能開始;
另外,非常重要的是,你陪著孩子的時候,可以跟她一起讀書、做手工、捏橡皮泥、畫畫、看電影、聽音樂……,你要帶孩子到大自然,到伙伴中,到運動中去,而不是在家里跟他玩什么打鬧游戲。無效的陪伴和強行的游戲,還是在用緊張的方式讓孩子放松,最后制造的還是焦慮;
我們從沒有見過哪個世界名人、偉人,講到小的時候,他的爸爸媽媽是一個不拘小節(jié),隨時跟他打成一片的形象,或者說,這并不是關(guān)鍵;
如今大部分中國家長的問題,不是不知道跟孩子玩什么,而是用什么樣的心態(tài)跟孩子玩,我們常把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混淆,媽媽們因為自身的心理問題而在孩子身上投入過多關(guān)注,沒有放松,再多的游戲精神也改變不了你想要控制孩子生活的決心。
寫在最后:
游戲力之所以在中國盛行,是因為它正好給彷徨的家長們,指出一條“光明正道”,在中國做教育,你只需要在父母們N多焦慮中找到一點,然后開出一顆大力丸,就會被踏破門檻,而像三課這樣,看病慢花錢少的,每天喊“破喉嚨”、“破喉嚨”,也沒人來。
很多人會說,我不是把游戲力當止疼藥,我在生活中,也會注意到讓孩子體驗真實的自信、不專制、不給孩子壓力、帶他去體驗各種活動、注意理解尊重、不用自己的需求代替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再加上游戲力的輔助,有什么不好嗎?
那當然好了!可是,問題是,那你還跟這搗什么亂,你都這么先進了,還不加入三課,是不是有???還是有?。〉弥?!
游戲力迎合了喜歡直接找方法的家長,
讓他們更深更猛的插入到孩子的生活中,不能自拔
關(guān)注sanclass,看有態(tài)度的親子原創(chuàng)
找我們,請到公眾號留言
點擊閱讀原文,直達花錢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