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一篇全面梳理了幼兒家長困惑的長文

          教養(yǎng)是平衡的藝術(上)

          接納與推動

          家長常有這些困惑:孩子膽小,看到人多就躲。我是應該帶她離開呢?還是要求她去適應?一歲多孩子,最近突然不怎么吃飯,只吃點米飯,菜不大吃。我是順其自然讓她想吃就吃不吃就算了呢還是改變口味利誘她吃飯呢?上舞蹈班,學一段嫌壓腿疼,要放棄。是要鼓勵她堅持、還是可以放棄……

          在每天的帶孩子時間里,我們好像隨時都有這樣的選擇題要做!

          我過去寫過,無論對嬰兒還是幼兒,好的家長是:1,積極樂觀,接納、有耐心、有穩(wěn)定的情緒;2,同時,又能鼓勵孩子,對他有要求、有推動,能嘗試多種方式,幫他在現有能力邊緣去拓展。我說,有的家長兩者只有一樣,然后有網友揮淚說:我兩樣都沒有!

          據我觀察,現在的家長似乎分兩類:一些是“左派”,比如有些老人、教育觀念傳統(tǒng)的人、孩子爸……他們傾向于高強度管教、高要求,認為孩子需要你去逼迫一下,然后他就提高了。如果看人數,或許這仍然是大多數。

          另一類是“右派”,新派家長,他們更重視接納、呵護,主張順其自然,少一些期望和要求?,F在似乎這類家長越來越多。

          我這么想: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從自己固有的性格、氣質出發(fā),逐漸拓展。我們的接納呵護,是陪伴他享受他的舒適區(qū),這很重要,因為他需要安全感、大本營,需要休養(yǎng)并儲備能量。家長的接納理解和關愛,是孩子成長的基石。

          但我們的另一個任務,是鼓勵他不斷試探邁入他的挑戰(zhàn)區(qū)——我們多嘗試一些方法,鼓勵他挑戰(zhàn)自己的小小的極限:他每向挑戰(zhàn)區(qū)邁出一小步,他的舒適區(qū)就擴大一點點。

          如果我們對孩子,只接納、呵護,沒有推動和要求,那么,孩子的成長就受到了限制,他就會錯失一些成長的機會。

          比如,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好多嬰兒都怕響動,于是在孩子睡覺時,家里有點聲響,帶孩子的家長就會使勁“噓”。有經驗的家長都知道,我們要避免突然的大響動,但是應該正常說話活動,孩子的適應能力在正常的環(huán)境里可以更好地提高。

          其他很多問題都是同理。我們對孩子,態(tài)度上要理解接納,具體做法上,暗中一點點去挑戰(zhàn)他的極限。

          比如,如果覺得孩子交往上膽小,我們一方面不要強迫催促,接納的態(tài)度就是:我孩子現在可以膽??!我允許,我接受,我不把這當個大問題。同時另一方面,我們仍然給他提供交往機會,或許稍微降低一些難度,比如去他熟悉、喜歡的地方跟小朋友玩、跟比他小的孩子玩、約小朋友來自己家里玩……

          再如,前面說的孩子吃飯的波動,我們不能強迫他吃什么吃多少,要信任孩子自己對身體的感受。同時,我們準備飯菜時,又不能只做他愛吃的,而是要各種菜變換花樣去做。國外有研究,如果家長堅持把某樣菜經常擺在飯桌上,家人都開心地吃,那么最終孩子會決定嘗試一下,而且常常孩子會逐漸習慣這種菜。

          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接納的同時,必須也有要求和推動。

          其實,在發(fā)展心理學里,研究家長教養(yǎng)方式,主要就看這兩個維度:一個維度,是父母的接納與反應性,簡單說,就是對孩子的關愛、支持、鼓勵、贊賞的程度。另一個維度是,要求與控制性,指父母對孩子的管束、監(jiān)控程度。

          根據這兩個維度,專家總結出了四種教養(yǎng)方式——權威型、專制型、放任型、冷漠型。

          具體見下表:


          接納/反應性

          接納/反應性

          要求/控制性

          權威型

          專制型

          要求/控制性

          放任型

          冷漠型

          其中,權威型教養(yǎng)方式效果最好。權威型的家長,能提出合理的要求,并認真說明其中道理,執(zhí)行始終如一;對孩子關愛、接納、敏感;控制方式理智、民主。

          列出這個,是想提醒:現在,是否有家長由于對自己成長經歷不能釋懷、對傳統(tǒng)方式矯枉過正、正在從專制型家長悄悄變成放任型家長?

          曾有對89歲孩子的跟蹤研究表明,在認知能力和社會技能兩方面,權威型家長的孩子保持高水平,專制型家長的孩子處于中等或中等以下,放任型家長的子女,這兩方面都更差。

          掌控與放手

          上面的教養(yǎng)方式中,家長對孩子有要求,比較好理解,至于控制,該是怎樣的度呢,很多新手家長發(fā)現很難把握!

          我們現在都知道,對孩子該放手、給自主的空間……但是,如果家長不能把握好這個度,就會縮手縮腳、不敢對孩子有干預,變成一個弱勢被動的家長,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

          有關掌控與放手,我的想法有下面幾條:

          1, 家長要對全局有總體掌控。你要有主導地位。孩子不需要另一個玩伴,他需要你是家長!

          2,自由與能力相匹配。放手是基于你對孩子的信任。家長如果敏感細心,就會感知到,何時是需要你來掌舵的時刻。你像駕車和游泳教練,如果看他要沉下去了,你要出手挽救。

          而這,要求家長對孩子的能力有了解!并且能從孩子的反饋去反思總結!比如,有家長說,6歲女孩被同伴要挾拿自己幾百元零花錢給對方買了玩具,這里面且不說其他問題——讓沒有足夠理財能力的孩子,可以拿到那些錢,就是家長給了她不匹配的自由。

          3, 我們要學習的是:在不同年齡段,對孩子的掌控度有不同的分寸,你所掌控的領域也在不斷改變。

          比如,對一兩歲的孩子,大人認為正常的衛(wèi)生標準,常常是限制孩子探索的;大人認為有些臟的標準,恐怕對這么大孩子來說正合適。孩子玩,弄臟衣服,也是不必限制的——因為這時,探索是他的主要工作,他要先樹立一種“我嘗試,我就能有所發(fā)現和改變”的信念。

          4、5歲以上的孩子,他就需要學更多的東西:保持個人衛(wèi)生、尊重他人勞動、愛護環(huán)境愛護花草和小動物、對自己行為負責,等等。他仍然可以去探索,弄臟衣服時,家長可以教他,怎樣把臟衣服特別臟的地方自己搓兩把。

          教養(yǎng)是平衡的藝術(下)

          關于接納與推動、掌控與放手,其中的度如何把握,下面就幾種典型的具體情況分別寫。

          探索

          那天我女兒去同學家玩,兩個男孩用個棍子伸進魚缸里攪和。我制止了。

          還有一次跟一個男孩去街心公園玩,男孩發(fā)現一塊地上壞了的大石板,拿著要把它磨成刀,他媽媽看起來很支持,覺得是很好的探索和想象。不過我覺得男孩是很當真的。臨走,他堅持要把大石板帶回家,他媽媽很難說服他。最后我出主意讓他倆去把石板藏在樹下,才算走人。

          前面說過,對孩子的探索要鼓勵,但別忘了,孩子還有探索之外的其他東西要學。在不同年齡,側重點不同,要學的東西也不同。

          比如,對我來說,一兩歲孩子洗碗時玩水,把衣袖弄濕,是可以接受的。如果4、5歲孩子洗碗把衣服弄濕,我會提醒下次小心點,讓孩子自己去換。

          但是,穿鞋上沙發(fā)、上床踩,對多大孩子我都會阻止。曾看到有人說那有什么,回頭洗床單就是了。我想,不論孩子多大,他都需要知道這個界限。孩子偶爾在墻上涂鴉,我會趕緊給他貼個大紙可以隨便畫。如果他在擦不掉的東西上亂涂,我會阻止,然后把那些東西放到高處?;蛟S有的家長覺得再買就行了,我覺得那浪費錢。

          總之,在鼓勵探索的同時,孩子不僅要知道界限,而且需要逐漸學習:愛惜東西、對家人要尊重、對這個家里的規(guī)定要遵守。

          敏感期

          現在好多家長都知道孩子的敏感期,于是對孩子小心翼翼,怕觸雷一樣,竭力避免孩子哭鬧,鬧了還要費力去哄。其實,也不必過于小心。我們接納孩子的感受和情緒,但偶爾碰到了他的底線(常常是無意的),那也是孩子鍛煉適應能力的機會。

          孩子在不斷長大,如果兩三歲期間總是很小心地順著他,沒有一點“意外事件”發(fā)生,那么,三歲以后,他會很難接受各種“震驚”:被拒絕、不被滿足、別人不一樣的對待方式。所以家長也要放松些,遲鈍些,不必太敏感細膩、做得太完美。

          很多時候,當有不同家人帶孩子時,家長的這種求完美的做法,就得到了修正和補充。如果全職媽媽帶孩子,那就要多提醒自己。

          尊重

          尊重是相互的。

          昨天放學,女兒出來遇見一個同班女孩,那女孩正在鬧點小情緒,她媽媽在一路跟孩子道歉:“對不起了寶貝,媽媽來晚了,都是媽媽錯了,這樣吧,我給你買點好吃的……”然后她倆進了小超市。

          如果換作我,除非極特殊的情況,否則我會:如實解釋,問問剛才著急沒有,如果著急了,那么聊聊以后我來晚了可以怎樣做,然后說現在我們去做什么。對5歲多的女兒,我要求她學著理解他人、接納現實、努力想辦法。

          我們對孩子始終尊重、接納,同時,別忘了,也要給孩子機會去學習尊重和接納別人!

          孩子需要學習禮貌,學會以禮待人。

          常有家長苦惱,孩子見到人不能打招呼。

          關于這一點,我的建議常是:1,要接納。小幼兒這樣是正常表現,家長越是催促,孩子越回避。過多壓力容易把這事變成一個讓孩子討厭的壞事。2,給孩子機會接觸親友,見面時不是一定要說客套話,而是多鼓勵他說他自己真想表達的內容,比如,“你那個玩具怎么玩,給我們演示一下”,就此說起。3,再大些,去公共場所,有些事鼓勵他去辦,比如找座位、跟服務員要餐巾紙。

          其實,只要家長跟孩子一起遇見別人時,家長以孩子的人稱,開心地跟對方打招呼,久了,孩子也會覺得這樣做很自然。

          我們接納,是因為,小幼兒不懂這些禮節(jié)有什么意義,并且,我們也要保護孩子對外人的真實感覺——他要在真實的互動中,去學習分辨外人。他要能相信自己的感覺,知道對于陌生人、不友好的人、冒犯他的人,他可以怎樣應對。

          同時,我們不能因此就放棄對禮貌的要求。

          隨著孩子長大,你可以逐漸跟孩子聊:禮貌、禮節(jié)究竟為了什么;當我們說尊稱、說“請”“您”“謝謝”等等時,別人會有怎樣的感受,會怎樣看待你;當你求別人幫你忙時,可以說請您幫我……”“您可不可以……”“麻煩您……”,幫你之后,你要說謝謝,這樣別人會比較愿意幫你;我們究竟為什么要尊重長輩和老人;我們可以怎樣拒絕或表達不同意見……

          總之,如果你是讓孩子尊重并喜歡的家長;如果你平時不論家里還是家外,都能以友好、陽光的態(tài)度待人,你的心里真有那份對他人的尊重與謙遜;如果你對孩子有相應的禮貌要求,那么,你的孩子就會逐漸做得好!

          選擇、決定與自主

          給孩子選擇,是現在很多家長的辦法??勺⒁鈳c:

          1, 選擇不要太多。我女兒班一個女孩,小班時后轉來的。記得曾聽她奶奶說,早晨鬧,給她10條褲子,都選不出來!我當時想,給我10條我也選不出來!況且她怎么可以有10條可選?家長需要搞清,孩子不是選不出來,而只是在用褲子表達情緒而已!

          2, 不要在孩子狀態(tài)不好時給他很多選擇。選擇消耗腦力,有時,孩子有情緒,但最后導致他放棄、徹底爆發(fā)的,恰恰是你給的選擇——那耗盡了他最后一點能量。

          3, 不能事事都讓孩子選擇、決定。孩子需要有:跟他有關的事情沒征求他意見、沒讓他選擇和決定、大人就替他決定了、并且他必須接受,這樣的經歷。他要通過這些事去學習理解他人、服從接受、調整自己。

          過去,孩子幾乎都是聽家長的安排與決定,現在,我們鼓勵孩子自主,給他練習決策的機會。但孩子要知道,家里的事,他可以參政議政,最終大人決定;跟孩子有關的事,家長盡量跟他一起商量,但有時條件所限,家長也會替他決定,事后跟他解釋。

          現在很多家長都很民主,跟孩子協(xié)商較多。如果完全事事都跟孩子協(xié)商,這樣長到幼兒中期,遇到不同意見,孩子很容易就難以接受,“哭鬧點”比較低。當然這沒也關系,這時,就是他學習的機會!

          家長可跟他如實解釋。并告訴他,以后還可能有類似的情況:不知道你還想要就把包裝紙扔掉了;親戚直接伸手就摸你臉蛋;別的小朋友不跟你商量就拿走你的東西;小哥哥小姐姐完全不按照你的玩法去玩……這就是真實世界——不是一切都按你的想法、任何人都聽你的決定。我們隨時利用這些小事,教孩子理解事物、學習怎樣去應對。

          還有一些時候,其實孩子根本不太在意具體怎樣選擇和決定,只是家長多慮了,這時,給他去選擇,都是給他負擔。

          公共場所

          有位媽媽問我,孩子4歲多,去小區(qū)會議室看電影。孩子中途說坐著看不清,要站椅子上看,但擋后面人,媽媽不讓,孩子哭鬧,媽媽給帶出來,講道理,再進去,還是哭鬧,再出來,回家。家長問,當時應該怎樣做、孩子為什么這么任性、霸道?

          我回復:家長這樣做可以,回家等情緒過了,跟孩子回顧總結一下。倒不能因此就說孩子任性霸道,只是她需要更多這類經歷,來學習行為規(guī)范。

          外出前,家長應該事先多了解具體情況,以便跟孩子講清有關注意事項。平時,要隨時指出行為的界限,比如:有些地方不能大聲喧嘩,地鐵不能吃東西,坐車不能亂踩亂蹬,去別人家做客不能在沙發(fā)和床上亂蹦,不能不經同意隨意翻別人東西……

          如果家長能堅持這樣給出界限,孩子就會有這種意識,遇事往往會做得比較好。

          另外,如果家長知道,即將面臨的事件會有些挑戰(zhàn),那就要多考慮孩子當時的具體狀態(tài),他的各種生理、心理油罐指數如何。酌情補一補,可以幫孩子更順利應對。

          關注

          在嬰兒期,家長要跟孩子建立安全型的母嬰依戀,其中一條就是要敏感、有高反應性。但是,這個高反應性并不意味著要隨時關注互動,而是:在孩子需要時互動,當你看到孩子把臉躲過去想自己待一會,你就要停止互動,這才叫高反應性。

          而造成不安全型母嬰依戀的一個因素,恰恰就是媽媽給了孩子過多的刺激,導致孩子要用回避來自保,久了,就成了回避型母嬰依戀。

          對于幼兒,也是一樣。有時,你不回應他,恰恰是“高回應”!我女兒在做手工,遇到挑戰(zhàn),自己嘀咕,這時我絕對不會插嘴上陣,因為,通常過幾秒她就會驚呼:“哎呀!有辦法了!”

          所以,對孩子的關注和回應,需要適度,并非越多越好。

          過多的關注和回應,就剝奪了孩子自己嘗試和感受的機會、讓他的生長空間變得更狹小,也給了孩子更多的壓力。

          在家里,媽媽從孩子出生起就悉心照料,這樣很自然的結果就是——孩子是媽媽、乃至全家的中心。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家長要及時調整生活重心,比如,要記得對自己父母的敬重、記得保養(yǎng)自己的身心。并且,孩子也開始懂事了,他也要看到家庭的結構、每人的位置。他要知道自己是家里大人都關愛的一員,但并非中心。

          聽話與服從

          關于這個寫過多次?,F在好多家長希望孩子能獨立思考,怕孩子是聽話的乖孩子,同時,家長又在想,怎樣才能讓自己的教育生效。

          我想,孩子與家長的關系是動態(tài)的,聽話與否、聽話多少,這都是隨著孩子的認知能力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的。

          比如,一歲半、兩歲以下的孩子,不論你怎么想,他自己是渴望聽父母的話的,他本能地希望自己的行為,得到父母的認同和贊許。當然他有時會試探你的底線,跟你玩違規(guī)的游戲,但總的來說,你可以用自己的態(tài)度,引導他有更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規(guī)范。

          兩歲多的孩子,似乎永遠在說“不”,這也并不表明他是不聽話的孩子,只能說明他渴望他的成長得到你的認可。當你認可他,給他一些選擇和空間,那么,他盡管表面在說“不”,實際上也依然在聽你的話。

          對這么大的孩子來說,依戀關系使得——聽你的話,讓他感到幸福、安全。

          再大一些,隨著你平時跟孩子聊天、遇到事情一起商討,孩子逐漸明白:1,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有事大家可以一起商討。2,大部分事情家長說的算,因為實踐也證明了家長的決定常常很有道理,值得他信任。3,孩子的意見也有價值,因為你當真把他的意見考慮進去了,他自己的一些事情,他也有機會自己決定。

          如果孩子能有這些結論,那我覺得這就是比較健康的親子關系的狀態(tài)。

          孩子上幼兒園了,偶爾他會跟你聊老師的言行,你們隨時在路上、在飯桌上、在睡前聊幾句,通過你的反饋,孩子應該明白,老師不是絕對的權威,老師也會說錯話做錯事。

          我女兒現在5歲半多,她有時回家跟我說,老師今天說了怎樣的威脅的話,結果老師沒有真的去做,老師這么說不對,又威脅、又說謊了。我說是,不應該那樣威脅,做不到,又成了說話不算數。

          在此基礎上,在她能判斷對錯的基礎上,這時,可以逐漸引導她,努力去理解老師的難處,支持老師的工作,鼓勵她想更好的解決辦法。當然這是更高一個層次的要求,這需要孩子的認知水平發(fā)展到位。所以對此我說的不多,她知道就行,或許她要再大一些,才能真的做到。平時告訴她,對老師要尊重、感恩。

          等孩子以后上小學、中學,那么家長跟孩子間,又是另一樣的互動狀態(tài):有更多協(xié)商、分享,各自有更大空間。

          所以,看看上面階梯一樣的這幾層,可見,這不是簡單的聽話、不聽話的問題。這只是——孩子隨著認知能力的提升,對事情的理解逐漸深入、全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學習去思辨、判斷、協(xié)商,學習信任與服從、尊重與理解。

          這個成長歷程,有我們一路陪伴!

          小結

          或許,所有這些,并不只是度的問題,而是,我們要學會怎樣去愛孩子,要從認知上去改變。

          比如,改變我們對快樂的誤解。我們的目標,不是要讓孩子時刻都在快樂。所有的彎路、挫敗、失望、被拒絕、無法滿足、無聊、適度壓力、負面情緒……都有價值,都值得珍視。

          改變愛就是呵護的理解。愛是接納、關注、尊重另一個生命。所以,愛也是不越位不侵犯不剝奪。要給孩子機會,把他放在主動的位置上,讓他通過直面生活來成長。

          我們都不是完美的家長,也無需做完美的家長。我們不必拿著刻度尺,小心地測量。我們也不是在走鋼絲,戰(zhàn)戰(zhàn)兢兢左右搖擺。

          我們只是拉著孩子的小手,一路向前同行!途中,有平坦有磕絆,有晴天有風雨,我們跟孩子一起享受陽光、體驗風雨,一起跺掉鞋上的泥土,歡笑著、憧憬著,繼續(xù)上路。

          我們誠實于自己、誠實于這個世界。

          在有緣跟孩子同行的時光里,用真心來陪伴,這,就是教養(yǎng)的藝術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內心強大的孩子是怎樣管教出來的?
          你是個“權威型”家長嗎
          這四種家長類型中 只有一種能培養(yǎng)更優(yōu)秀的孩子|家長類型|優(yōu)秀孩子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