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公元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宮門中立了一塊鐵牌,一塊刻著“內(nèi)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字樣的鐵牌,嚴防宦官干政??墒呛髞淼拿鞒勺嬷扉Σ坏赜没鹿?,甚至還專門設立了一個宦官主導的“東廠”特務機構,地位也遠高于群臣。很多人可能會疑惑,朱棣為何要違背“祖訓”重用宦官呢?但實際上,重用宦官其實并非朱棣本意,屬實是他被逼的迫不得已罷了?!睹魇贰ぶ镜谖迨ぢ毠偃?/p>
按常理來講,宦官自進宮之日起,就已經(jīng)將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封建時期的統(tǒng)治者,所以對皇帝的忠誠基本不用懷疑,畢竟沒了皇帝,那宦官基本也就再沒什么出路了。
但若是論其才學,大部分的宦官終究還是要比學識淵博的官員略差一籌,古人常說“術業(yè)有專攻”,朝堂之上的那些文臣武將吃的就是這碗飯,故而在一些軍政大事的處理方案上,所能給出的見解勢必要優(yōu)于宦官。
相信大家之所以想不通明成祖重用宦官的原因,也基本都是出于這方面的考慮吧?
可是話說回來,對于封建時期的統(tǒng)治者,特別是對明成祖朱棣而言,在他執(zhí)政初期所急需的,恰好就是宦官的那份“忠誠”。
明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說出了這樣一句話,“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wèi)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zhèn)諸國”,他想效仿西周時期的分封制,將明朝的皇室子弟冊封為藩王,然后讓這些藩王去鎮(zhèn)守北方邊境或者是明朝疆域內(nèi)的各個戰(zhàn)略要地,從而達到鞏固明朝政權的目的。——《明太祖寶訓·卷一》
然而想法是美好的,現(xiàn)實卻不一定會按照理論中的構想去走,就像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群雄并起的亂世景象,不正是西周時期分封制衰敗的產(chǎn)物嗎。
可是明太祖朱元璋卻并未注意這一點,他只是單純的認為“秦廢之而速亡。漢晉以來,莫不皆然”,所以并未顧及群臣的反對,依舊堅持推行了他的分封計劃?!睹魈鎸氂枴ぞ硪弧?/p>
果不其然,隨著時間的變遷,由于“諸王皆備邊練士卒”,行軍打仗更是家常便飯,所以幾乎個個兵強馬壯,藩王的勢力也就此開始逐漸膨脹,對明朝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睹魇贰ち袀鞯谖濉ぶT王二》
面對藩王潛在的威脅,建文帝朱允炆作為明朝的正牌統(tǒng)治者,自然是無法容忍的。
故而,于公元1398年八月,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三個月后,便下詔“周王橚有罪,廢為庶人,徙云南”,直接就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建文削藩”事件,而后更是接連削除了齊王、湘王、代王三位藩王?!睹魇贰け炯o第四·恭閔帝》
如此一來,也就使得藩王與明朝廷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藩王不想被削,那就只能是抗命不從,戰(zhàn)爭自然也就這么爆發(fā)了。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援《祖訓》“朝無正臣,內(nèi)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tǒng)領鎮(zhèn)兵討平之”。發(fā)動了一場長達四年的明朝統(tǒng)治者內(nèi)部奪權戰(zhàn)爭,最終以建文帝不知所蹤,明成祖朱棣登基稱帝而告終。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睹魇贰け炯o第五·成祖一》
也就是說,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能稱帝,不是因為他子承父業(yè),按照封建時期傳統(tǒng)的嫡長子繼承制來繼承的皇位,也不是因為明太祖朱元璋指定他為皇太子,而是他憑借發(fā)動武裝政變,強行推翻了建文帝的統(tǒng)治,這才得以登基稱帝的。
如此一來,也就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明成祖朱棣這個皇位的“正統(tǒng)性”以及“合法性”。
很明顯,明成祖朱棣并非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長子”,而是第四子;也并非朱元璋所親自冊封的“皇太子”。所以,在當時大部分“舊臣”甚至是百姓的心中,朱棣的這個皇帝之位屬實既不正統(tǒng),也不合法。
諸如當時廣為流傳的“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之類的相關言論,其所代表的意思不言而喻,無非就是質(zhì)疑明成祖朱棣這個皇位的合法性,甚至于發(fā)展到了后來,“諸舊臣多從者”,就連朝堂上的很多建文帝執(zhí)政時期的舊臣都開始相信建文帝并未身亡,而是逃走了?!睹魇贰ち袀鞯谖迨摺?/p>
大家想啊,面對這種流言四起的現(xiàn)象,明成祖朱棣會怎么想?
姑且不論建文帝是不是真的還活著,最起碼這個皇位當時是由明成祖朱棣在坐著的,可是朝臣卻在下面議論紛紛,都說建文帝還沒有身亡。
豈不是就代表在這些舊臣的心中,反而更傾向于支持建文帝的統(tǒng)治,而不是明成祖朱棣的統(tǒng)治嗎?
由此也就直接導致了明成祖朱棣執(zhí)政初期,所面臨的其實是一個“皇帝”和“臣子”互相猜忌的局面,雙方誰也不信任誰,那統(tǒng)治者自然也就無法以官僚階層作為溝通治理百姓的媒介,那又該如何去治理天下呢?
所以,明成祖朱棣只能是一邊“遣濙頒御制諸書,并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xiāng)邑,隱察建文帝安在”,暗中派人去查找建文帝的行蹤;另外一邊還得重新找尋一批對自己忠誠的官員來協(xié)助自己治理天下?!睹魇贰ち袀鞯谖迨摺?/p>
但是這重新招賢納士,也是要有一個過程的,畢竟天下百姓雖多,但按照封建時期那落后的教育水平以及并不完善的科舉制度來看,想找到一批德才兼?zhèn)涞馁t臣又談何容易,屬實是解不了明成祖朱棣的燃眉之急。
一來二去之下,明成祖朱棣的目光自然而然的就定格在了“宦官”的身上,尤其是當初陪伴他打天下的那幾個宦官,各個功勛卓著不說,對明成祖朱棣更是忠誠不二。
就好比明朝著名的宦官“鄭和”,自14歲那年就到了時任燕王的朱棣身邊,也正是朱棣當時的“燕王”身份,讓他對鄭和并沒有太過防范,親自挑選學識淵博的官員到府中給他授課不說,還任他隨意閱覽府中書籍,為鄭和后來的崛起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而后到了燕王朱棣起兵奪權的時候,鄭和更是憑借他所學到的知識以及魁梧的身材,為明成祖朱棣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
因此,明成祖朱棣在經(jīng)過一番考量之后,最終還是決定違背朱元璋定下的“宦官不得干預政事”的“祖訓”,重用了鄭和,畢竟對當時的明成祖朱棣而言,解決當時“無官可用”的困境才是當務之急,他已經(jīng)拖不起了。
繼而,在朱棣冊封鄭和為正使以后,“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派他七下西洋,為明朝“震懾倭寇”,“牽制蒙元勢力”以及“發(fā)展海外貿(mào)易”等方面都立下了汗馬功勞。——《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
除了鄭和以外,上文所說的那個鄭和的助手“王景弘”,以及明朝著名的建筑師“阮安”等人,均是明成祖朱棣所十分信任的宦官。
但畢竟受明太祖朱元璋“宦官不得干預政事”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宦官都是不能讀書識字的,因此也就導致明成祖朱棣執(zhí)政時期,真正德才兼?zhèn)涞幕鹿賹賹崨]有幾個,所以,如果明成祖朱棣想要更好的治理國家,維護明朝政權穩(wěn)固的話,終究還是要回到“官僚階層”的身上。
“始設東廠,命中官剌事”,明朝的特務機構“東廠”也正是因此而踏上了歷史的大舞臺?!睹魇贰け炯o第七·成祖三》
明成祖朱棣“立東廠于東安門北,令嬖暱者提督之,緝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很明顯,明成祖設立“東廠”的初衷,其實就是為了牽制官僚階層,或者說是讓“東廠”履行監(jiān)察之責,監(jiān)察那些官員是否傳播過不利于政權穩(wěn)固之類的相關言論?!睹魇贰ぶ镜谄呤弧ば谭ㄈ?/p>
換句話來說,在明成祖朱棣的意識中,既然官員對自己不信任,自己也對官員不信任,偏偏招賢所用的時間又太久,無法滿足統(tǒng)治需求,用宦官吧可用之才又太少。
那還不如干脆強勢一點,以一種較為強硬的姿態(tài)去遏制那些不利于自己穩(wěn)固政權的言論的產(chǎn)生,從源頭去掐掉可能威脅到“皇權”的一切不好的事情。
同時,明成祖朱棣為了避免“東廠”在執(zhí)行監(jiān)察任務時被官員阻撓,所以對“東廠提督”身份的定位也是十分的重視,“提督東廠,掌印太監(jiān)一員”,即是讓司禮監(jiān)中的“掌印太監(jiān)”去擔任東廠提督的職位?!睹魇贰ぶ镜谖迨ぢ毠偃?/p>
眾所周知,明朝的“司禮監(jiān)”在朝堂中的地位其實還是一個挺高的存在,尤其是其中的掌印太監(jiān),更是司禮監(jiān)的一號人物,“凡內(nèi)官司禮監(jiān)掌印,權如外廷元輔”,直接就可以參與到政治事務的審核和決策當中。——《明史·志第五十·職官三》
故而,如果用司禮監(jiān)中的一號人物去掌管“東廠”,那么那些官員就算想阻撓也沒辦法了,實在是擋不住啊。
因此,“東廠”有了這樣一層身份的保駕護航,其成員在執(zhí)行監(jiān)察之責的時候,自然是無往不利,甚至于達到了一種“事無大小,天子皆得聞之”的程度。
從而也就使得明朝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系在明成祖朱棣執(zhí)政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原本還游離不定的建文帝時期的舊臣也紛紛受“東廠”的影響,不敢再對明成祖朱棣心存二心。
綜上所述,相信大家不難發(fā)現(xiàn),明成祖朱棣其實也是相當明白宦官之禍所潛在的嚴重后果的,但是在他執(zhí)政初期,官員并不支持他不說,還陽奉陰違,大肆傳播不利于他統(tǒng)治的言論,嚴重威脅到了他的統(tǒng)治地位。
故而,明成祖朱棣只能是重用忠心于他的宦官來暫解燃眉之急,畢竟對明成祖而言,宦官之禍固然厲害,卻并非不可控,只要能及時控制,還是很容易平定的;但官員若是對自己不忠誠,陽奉陰違的話,那意義可就完全不一樣了,極有可能會導致自己對明朝的治理步履維艱。
而且,明成祖朱棣執(zhí)政初期,受“靖難之役”的影響,也恰好正是急需賢良官員穩(wěn)固政權的時候,可是重新納賢又太慢,勢必就滿足不了明成祖朱棣的統(tǒng)治需求。
所以,單從這個方面來看的話,雖然明成祖朱棣迫不得已重用宦官的辦法看起來并非良策,但也屬實是當時所能起到穩(wěn)固皇權作用的最合理、也是最快捷的辦法了。
就好比后來出現(xiàn)的“永樂盛世”,就足以證明明成祖朱棣重用宦官改善吏治的辦法,的確是起到了極為積極的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