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史·刑法志》中有這么一句話:“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廠衛(wèi)”,“廠衛(wèi)”指的是明朝專屬的特務組織——東廠、錦衣衛(wèi),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便是由宦官掌握的東廠,令無數(shù)人聞名而喪膽。
歷來人們一般認為宦官“刺臣民隱事”始于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明史》里也說:“皆自永樂間始”。而實際上早在洪武六年,朱元璋就曾設立了一個叫“內(nèi)正司”的宦官機構,專門負責緝查“內(nèi)官失儀及不法者”。
后來在洪武九年,朱元璋又設立了“繩頑司”,依舊是由宦官執(zhí)掌的特務機構,負責“掌治內(nèi)官、內(nèi)使之犯罪者”。但根據(jù)文獻記載,繩頑司的職責絕對不僅僅只限于懲治內(nèi)官、內(nèi)使的違法事跡。在《明太祖實錄》中記載道:“有圬者攜孥至京役作病死,繩頑司以聞?!?/strong>意思是有個泥瓦匠帶著妻兒到京城干活病死了,繩頑司就將此事報告給朱元璋,這證明除了內(nèi)事之外,繩頑司還負責外事的緝查。宦官“刺事”雖始于太祖朱元璋,但建立衙署將其擺在明面上,公然違反太祖宦官不得干政這一禁令的卻是明成祖朱棣,他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除了重新啟用錦衣衛(wèi)之外,另外又設立了東緝事廠,簡稱東廠。在建文年間的“靖難之變”中,當時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靖國難”的旗號,使用武力非法奪取了建文帝的皇位,最后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則即位為明成祖永樂皇帝。正因為明成祖朱棣用非法手段獲得了這個皇位,加上當時一直有謠言說建文帝還活著,于是朝中許多大臣都不怎么支持明成祖。而明成祖也不信任這些大臣,于是原先一度被逼的走投無路的宦官們便有了用武之地。
至于明成祖到底是什么時間設立了東廠,到現(xiàn)在也一直都沒有一個準確的結論。在諸多說法中,永樂“初年”、“七年”、“十八年”這三種說法最令人信服。
朱棣即位為皇帝之后,殺了不少建文帝的親信,《明史紀事本末》中說他“懷疑不自安,始設東廠”。在南京呆了數(shù)年后,自從永樂七年起,明成祖開始多次北巡,待在南方的時間越來越短,原因就是明成祖擔心有人要謀害他。加上史料里說在明成祖即位后“京師密察民俗甚嚴”,便有了東廠建立于永樂初年一說,不過除了東廠之外,也可能是錦衣衛(wèi)等其他組織在緝查民間諸事。而在三個說法中,又屬永樂十八年這個說法影響最大,最早出自王世貞的《弇山堂別集》。但這個說法同時也有著一個最大的問題,那便是古籍上時常會發(fā)生的“誤書”現(xiàn)象。王世貞引用的是大學士萬安的奏章,說東廠自建立至今五十六年,但在《明顯宗實錄》的多個版本中,記載的卻全都是五、六十年。況且萬安上奏的時間應當是成化十八年,往前推五十六年就是宣德元年。王世貞他犯了兩個錯誤,一是認為萬安上奏的時間就是西廠建立的成化十二年,二就是沒有注意古籍的“誤書”現(xiàn)象。所以王世貞才會從成化十二年開始往前倒推五十六年,認為是永樂十八年設立的東廠。
雖不能確定東廠建立的具體時間,但根據(jù)錦衣衛(wèi)李宗的部分墓志銘上所述,能看出東廠并不是永樂初年明成祖還在南京的時候所設立。墓志上提到“此去闕半萬里”,也就是說李宗從浙江上虞入朝面圣要走五千里路。
從里程上來看,明成祖在南京顯然不可能,就只剩下北京一種可能了。而朱棣北巡是從永樂七年才開始,李宗赴任之后不久就建立了東廠。如此一來,“初年說”便不攻自破,“七年說”的可信度看起來大大增加。但朱棣不可能在永樂七年第一次北巡的時候就建立東廠,一是時間太過倉促,第一次也就待了一年半的時間,而且次年他還御駕親征漠北;二是永樂七年的時候李宗才11歲,這個年齡是入選不了錦衣衛(wèi)的。
在朱棣第三次北巡之前,發(fā)生了一件小插曲,平常備受寵信錦衣衛(wèi)頭子紀綱被明成祖處死,而且是以“謀反”的罪名。所以朱棣才會選擇重新設置一個機構帶監(jiān)管錦衣衛(wèi),并且繼續(xù)加大緝查力量,這是一個證明。
而東廠的名字和北京東安門也有關系,在永樂十五年之前還沒有東安門,那以東安門為根據(jù)起名的東廠自然也不會存在,這是第二個證明。所以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十五年建設東廠,這是最為可信的說法。但明成祖設立東廠的這個決定,如同在臥榻之處飼養(yǎng)了一頭餓狼。加上東廠不受任何部門管轄監(jiān)督,宦官的權力開始無限增大,以至于全國任何一個領域都逃不開這些宦官的毒手。甚至后來到明末魏忠賢那個時期時,皇帝也只不過是東廠宦官集團的一個傀儡。正是因為東廠宦官勢力的壯大和腐敗,最常干的就是借緝查為由營私,而他們的黑手也伸向了軍隊之中,瞞報人數(shù)、克扣軍餉,以至于明朝中后期的軍隊數(shù)量和實力大大下降,才會讓明朝最后隨著時代而消亡。《明史》
《明代東廠新證三說》胡丹
《宦官及東廠特務對明朝的影響》岳鵬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