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心若躁,浮生皆亂;心若靜,舉世皆安。靜,是治愈一切的良藥,是處世智慧,也是入世的修行。
01
內心保持寧靜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
一個人內心不靜,就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往往會驕矜、浮躁。一事當前,苦惱抱怨無濟于事,煩躁驚慌也于事無補,唯有穩(wěn)住陣腳、靜下心來、凝神細思,方能尋覓解決之道。
安靜的人會在仔細觀察中審時度勢,深入思考,感悟人生的道理。所以儒家修身的第一步就是守靜,守住一顆寧靜的心,在紛擾中堅持,在進退中自在。
《晉書》七十九卷《謝安列傳》記載了謝安“圍棋賭墅”的典故。當時,前秦皇帝苻堅率百萬大軍進攻東晉,在淝水駐扎,京城震驚恐慌。晉孝武帝任命謝安為征討大都督,其侄兒謝玄為前鋒都督。謝玄向謝安問應敵之計,謝安神情泰然,毫無懼色,回答道“朝廷已另有主意”,過后默默不語。
謝玄不敢再問,就讓好友張玄再去請教。謝安遂帶著他們來到位于山間的一處別墅,召集親朋好友,以別墅為注和謝玄下圍棋。謝安平常棋藝不及謝玄,這一天謝玄心慌,因此敗給了謝安。謝安回頭對外甥羊曇說:“別墅給你了。”說罷便登山游玩,到晚上才返回,部署將帥,面授機宜。稍晚時候,謝玄等人大敗苻堅,喜信送到謝安手里,謝安正與客人下圍棋,看罷信便丟在旁邊,全無喜色,下棋如故??腿藛査闆r如何,他緩緩地回答說:“小兒輩遂已破賊?!?/span>
關于謝安的沉著冷靜,還有一則故事,一次謝安與人乘船出游,突然風起浪涌,同行人神色驚恐,高喊著要回去。然而謝安游興正濃,泰然自若,繼續(xù)吟詩長嘯。而后風勢轉急,眾人喧動離座。謝安則緩緩地說:“如此,將無歸!”大家這才回到座位上。
一場影響存亡的戰(zhàn)爭,捷報傳來,理應欣喜若狂、舉杯共慶,謝安卻“默然無言”;一次關乎身家性命的旅行,風急浪驟,本該心驚膽顫、打道回府,謝安卻“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謝安臨大事而不形于色、意定神閑的沉著冷靜令人折服,無愧于“審其量,足以鎮(zhèn)安朝野”之贊譽,他的從容鎮(zhèn)定,取決于內心的靜氣。
02
靜能修身,靜能生慧
諸葛亮曾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毙母庠曛耍鍪氯菀壮鲥e,而內心安靜之人,身上往往有一種無聲而強大的力量。
有這樣一個故事:木匠在干活時,將手表掉落在滿是刨花和鋸末的地上。他當下焦急如焚,尋找自己的手表??伤绞侵?,就越是找不到。天色逐漸變暗,幾個徒弟也一起來找,仍一無所獲。木匠便讓他們回家,明天再找。可一會兒的功夫,他的小兒子便找到了手表。木匠驚奇問道:“我們那么多人都沒有找到,你是怎么找到的?”兒子便說:“夜深人靜之時,我聽到了手表的滴答聲,順著聲音,就找到了?!?/span>
安靜,往往比喧囂更有力量?!洞髮W》有云:“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意外發(fā)生時,唯有靜下心來,好好思考,才能解決問題。心中若是被煩擾打亂,結果就會越來越亂。
拋開紛擾,回歸平靜,多聽從自己內心。靜下來,一切豁然開朗。
清朝三代帝師翁同龢也說:“每逢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人生在世,總會遇到很多棘手難解的事情。若是心亂了,不能靜心思考解決方法,事情就會越來越亂。反之,心靜則清,心清則明,靜心思考,事情才會出現(xiàn)轉機。
《三國演義》中,馬謖失守街亭。司馬懿率十五萬大軍乘勝追擊,而諸葛亮手中無兵無將。千鈞一發(fā)之際,諸葛亮逼自己冷靜下來,思考退敵之策。計上心來,他大開城門,親自登上城樓焚香操琴,迷惑對手。司馬懿見此“空城計”,果真躊躇不前,引兵退去,這才化險為夷。
《昭徳新編》有言:“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彼嫫届o,倒影才會清晰;心中平靜,方能增長智慧。
靜,是臨危不亂的氣魄,也是渡過難關的智慧。唯有心靜,方能洞察事情的本質,做出正確判斷,使得諸事順利。
◎本文圖源網(wǎng)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