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精解美國史 | 02:種植園經(jīng)濟史
          userphoto

          2022.06.16 黑龍江

          關注

          深度歷史 

          盡在星社

          撰寫 | 星社歷史組

          【全文7000字,閱讀約需20分鐘】

          上一期我們講了,美國的教育戰(zhàn)略家們?yōu)榱税b并神話本國的開國史,賦予了1620年的《五月花號公約》作為美國“出生證明”的歷史地位。

          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

          他們無法解釋北美洲第一塊英屬殖民地——1607年就在詹姆斯敦打江山的弗吉尼亞究竟算啥?
          這種厚此薄彼讓弗吉尼亞人民簡直無法忍受。
          他們的祖先明明更早扎根于美洲,如果五月花號是美國歷史的起點,那1607-1620年間的弗吉尼亞殖民者在美國歷史上究竟什么身份?
          陌生人”?契約奴?還是土著?
          面對這種質(zhì)問,馬薩諸塞人民一句話就噎了回去:
          “你們弗吉尼亞人雖然來得早,但動機不純,所以上帝沒有眷顧你們!”
          確實,和五月花號中的那部分朝圣者懷揣著宗教夢想而來不同,弗吉尼亞的殖民者幾乎都是奔著發(fā)財才來新大陸的。
          他們最初目的是淘金,可惜幾年下來連根毛都沒有淘到,這就算了,這群大老爺們兒又因為求財心切而疏于耕作,導致詹姆斯敦長期處于饑餓之中。
          再加上和印第安人的鄰里關系不太融洽,所以每次疾病和惡劣天氣一來,移民就得團滅一輪,搞得整個詹姆斯敦奄奄一息,只能靠英國本土不斷補人過來來維持。
          • 1607年三艘前往建立詹姆斯敦的船,從英國出發(fā)的時候是144個精壯水手,到達時只剩104人;

          • 第一個冬天過完,104人只剩下38人;

          • 倫敦公司收到報告后很崩潰,決定給詹姆斯敦補兵,又送了600個人過去;

          • 第二年春天再去看,總共剩下60。

          早期詹姆斯敦畫像最古老的美國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在這種水深火熱中煎熬五年之后,弗吉尼亞人終于迎來生存和暴富的曙光,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種極具經(jīng)濟性的作物——煙草。

          1611年,冒險家約翰·羅爾夫(John Rolfe)從加勒比海搞到了幾種煙草,跑到弗吉尼亞試種之后發(fā)現(xiàn)長勢良好,一舉改變了殖民地種出來的煙草又苦又澀的尷尬局面,由此拉開了弗吉尼亞的暴走歷史。
          1614年3月,第一批收獲的四桶煙葉從弗吉尼亞出口到英國,廣受祖國煙民的追捧,原本彈盡糧絕的弗吉尼亞人絕處逢生,恨不得當場把羅爾夫供起來膜拜。
          從此,煙草種植業(yè)在弗吉尼亞迅速發(fā)展起來,催生出規(guī)模不一的種植園。

          1977年美國政府把羅爾夫的種植園故址列為國家史跡

          然后問題就來了:

          種植園經(jīng)濟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產(chǎn)業(yè),生產(chǎn)力低下的年代,人力就是最重要的生產(chǎn)力,而此時的北美大陸,最缺的就是人力。

          為維系種植園的正常運作,種植園主必須設法獲取大量的勞工。

          他們想的第一個辦法,就是從歐洲趕緊招人,于是盯上了契約奴。

          契約奴我們上篇有介紹過,主要是無力支付去新大陸旅費的貧困白人,他們與船主或雇主訂立契約,以4-7年無償勞役抵償船資。

          還有一部分人并非自愿來到這片蠻荒大陸,比如被流放的罪犯、戰(zhàn)俘,以及被不法分子綁架、誘騙的平民。

          但不管自愿還是非自愿,只要來了就是奴隸,就得干活。

          美國的早期勞動力都是白人

          他們和日后的黑奴唯一的不同,就是契約期滿后可以重獲自由,運氣好的話可以得到50英畝土地,有些州還會發(fā)槍。

          為什么要給他們土地和槍支,是因為殖民者仁慈嗎?

          當然不是,給土地和槍支的根本原因是:

          殖民地需要更多糧食和版圖。

          這就是契約奴唯一的剩余價值。

          除此之外,他們?yōu)榕陂g的生活待遇與完全喪失自由的黑奴并無二致。

          因此,很多契約奴未能干滿約期就死于各種疾病,有的甚至是被虐待致死。

          對于這些死亡,殖民者無須承擔任何責任。

          有學者曾經(jīng)對契約奴的結(jié)局進行統(tǒng)計,得到一個悲慘的結(jié)果:

          每10個契約奴就有8個死于契約期內(nèi),只有1個能如約獲得土地成為小種植園主,剩下的那個重獲自由后則由于各種原因仍將長期赤貧。

          所以,說“美國的歷史從第一頁開始就寫滿了吃人”毫不為過,而且這種吃法絕對不分膚色。

          再后來,弗吉尼亞的種植園主們開始對煙草的利潤不滿足了,他們搗鼓起另外一種更賺錢的作物——大麻!

          殖民地種植大麻,一開始并不是為了吸食,而是為了滿足政府的戰(zhàn)略物資需求:

          大麻纖維可以制作船帆帆布、優(yōu)質(zhì)纜繩甚至是紙張。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供應:

          后面美國開國三杰之一的富蘭克林一看市場這么好,果斷創(chuàng)辦北美殖民地的第一家大麻造紙廠,同為三杰之一的杰斐遜不甘示弱,也將他“一英畝最好的土地”用于種植大麻。

          于是就誕生了又一個尷尬的局面:

          《獨立宣言》的初稿和第二稿草樣就寫在大麻紙上,連美國第一面國旗也是由大麻布縫制而成。

          這個載入史冊的“光榮事跡”,現(xiàn)在被美國的大麻合法化支持者天天拿出來說事,倍感自豪。

          《富蘭克林與大麻》,這圖是美國人自己做的

          當然,這些都是一百多年后的后話。

          說回早期。

          在煙草和大麻的加持下,弗吉尼亞殖民地起死回生,昔日的蠻荒之地逐漸成為令人神往的發(fā)財勝地。

          弗吉尼亞的成功轟動了歐洲,以往躊躇不決的歐洲移民紛紛下定決心,懷揣著暴富的希望漂洋過海,搏一搏前程。

          這其中,就包括五月花號的移民,他們本來就是要去弗吉尼亞的,結(jié)果在哈德孫河擱淺了。

          此后一百多年,北美十二塊殖民地次第建成,獨立前的美國骨架也逐漸搭建完畢。

          因此,毫不夸張地說:

          美國就是降生在煙草鋪就的搖籃上的,而幫它催生的,就是無數(shù)葬身于搖籃下的契約奴和黑奴。

          也因此,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來看,把弗吉尼亞的煙草出口合同視為美國的“出生證明”,要遠比一紙五月花號公約更為客觀精準。

          那么回到本文第一個問題,為何弗州人民能忍受教育戰(zhàn)略家對其祖先在13年的歷史中被定義為“非美國人”的歧視?

          原因就在于,弗吉尼亞是在煙霧上建立起來,而不管是天主教徒還是清教徒,都對此諱莫如深:

          天主教徒認為煙草是“黑彌撒”,清教徒則認為大麻是一種將靈魂出賣給魔鬼的玩意。

          再加上種植園經(jīng)濟下農(nóng)場主血腥的吃人史,你讓美國的教育家們怎么編寫神話?

          當然,他們再怎樣編也無法回避一個問題:

          五月花號移民們建立的馬薩諸塞殖民地,后來也充斥著大量的契約奴、黑奴及煙草種植園,歷史一點都不比弗吉尼亞光明。

          甚至時至今日,馬薩諸塞州仍是美國重要的煙葉生產(chǎn)基地。

          說回弗吉尼亞。

          上面說到弗吉尼亞人想到了擴招契約奴的方法,很快這個方法就不夠用了。

          怎么辦?

          1619年8月末,弗吉尼亞又發(fā)生了一件日后影響美國歷史的大事:

          一艘叫雪獅號的英國私掠船載來了20多名黑人!

          幾天后,一艘叫司庫號的私掠船又載來了更多黑人。

          這兩批人都是英國人從西班牙奴隸船圣胡安·鮑蒂斯塔號上掠來的,他們成為有史以來第一批抵達美洲大陸的非洲人。

          從他們一個挨一個被綁著走下甲板的那一刻起,美國邁出了黑人奴隸制的第一步。

          美國的教育家們給這個歷史事件起了個浪漫的名字,叫“1619登陸”(The 1619 Landing)。

          實在看不出浪漫的感覺

          不過,我們要客觀地講,現(xiàn)在美國史學界普遍認為這第一批黑人的身份并不是奴隸,而是黑人契約奴。

          因為在1623和1624年弗吉尼亞的人口普查中,這些人是作為“契約奴”被登記造冊的。

          其中幸存下來的,在約期滿后甚至擁有自己的土地、種植園,有個別混到最后居然擁有白人奴隸!

          從本質(zhì)上講,這主要得益于殖民地松散的管理還沒有形成后來那樣的顯性或隱性種族天花板,在這個荒野求生的年代,一切全憑能力、勇氣和運氣。

          這也是后來構成美國文化中“勇敢者”文化的一個歷史淵源。

          到了17世紀末期,黑人逐漸超過白奴成為種植園的主要勞動力,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煙草和大麻對土地肥力消耗太大,要保持種植效益就必須擴大種植面積,這也就意味著需要更多的勞力,同時也引入新的農(nóng)作物來進行土地輪休。這里面有些新的作物,比如水稻,白人就不會種植,也不適應稻米產(chǎn)區(qū)炎熱潮濕的氣候,這種時候,對瘧疾及其他美洲疾病抵抗力較強的黑人奴隸的優(yōu)勢就體現(xiàn)了出來。

          第二,契約奴的超高死亡率及殖民地相對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令潛在的契約奴們望而卻步,加上17世紀下葉英國國內(nèi)經(jīng)濟蒸蒸日上,所以潛在的契約奴數(shù)量急劇減少。相反,黑人勞力供給隨著奴隸貿(mào)易的興盛呈井噴之勢,用工成本上遠低于白人契約奴。

          第三,當時歐洲處于革命的前夜,白人的反抗意識遠強于黑人,這個我們要重點說說。

          1676年的時候,弗吉尼亞爆發(fā)了殖民地歷史上第一場起義:

          出身英國鄉(xiāng)紳貴族的議會議員納撒尼爾·培根,帶領受英國議會航海條例限制自由銷售打擊而瀕臨破產(chǎn)的煙草種植園主和由于糧食連年歉收而餓肚子的農(nóng)民,發(fā)動了謀求推翻弗吉尼亞總督伯克利專橫統(tǒng)治的起義。

          起義規(guī)模300人,別笑,殖民當局才200人

          雖然這次起義隨著培根突然病逝而慘遭鎮(zhèn)壓,但它作為美國誕生之前就發(fā)生在這片土地上的重大政治軍事事件,從根本上改變了殖民地社會的一些運行規(guī)范:

          • 起義者發(fā)布的人民宣言第一次提出人與人之間完全平等,成為未來美國《獨立宣言》的底稿。

          • 起義造成在弗吉尼亞州種植煙草的白人工人及仆人大量死亡和逃亡,殖民當局不得不大量引進黑奴以填補空缺,刺激了黑奴貿(mào)易。

          • 起義迫使殖民當局開始重視白人的權力,為此后美國社會形成膚色等級和種族歧視打下了心理基礎。

          • 起義還迫使殖民當局不得不采取更強硬的印第安政策以保護邊遠地區(qū)白人種植園主的權利,由此造成殖民當局與印第安部落此后數(shù)百年間延綿不斷的沖突,殖民當局關于白人與印第安人不得混居的規(guī)定也成為未來美國印第安保護區(qū)的雛形。

          培根起義之后不久,性價比越來越低的白人契約奴逐漸消失,為了維系勞動力的平衡,殖民地當局開始廢除黑人契約奴制度,正式以黑人奴隸制度取而代之,而且這些法律極為不人道:

          1663年,馬里蘭殖民地出臺法律規(guī)定:“該殖民地上的所有黑人都是奴隸,即將出生的黑人新生兒也是奴隸”。

          1671年,殖民地當局又規(guī)定:“奴隸即使信仰基督教,也不影響其奴隸的身份”。

          1670年,弗吉尼亞殖民當局頒布法令稱:“用船運進這個殖民地的非基督徒,都是奴隸”。

          12年后,又增加了補充條文:“接受基督的信仰并不能成為解放的理由;白人與黑人結(jié)合生下來的孩子也是奴隸”。

          1705年費吉尼亞州議會通過一項法律,將黑人定義為一種財產(chǎn)。

          此后,其他州也紛紛效仿,將【黑人即奴隸】的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

          從此,北美殖民地的奴隸制種植園時代正式開啟,黑人也失去了最后的一點自由。

          貪婪和欲望之下,歷史有時候不一定會向前發(fā)展

          為什么新大陸的勞動者權益會出現(xiàn)這么大規(guī)模的歷史倒退呢?

          根本原因還是新興資產(chǎn)階級為了最大限度榨取勞工的剩余價值,連留給契約奴的最后一點權利都覺得是浪費,因此通過合謀方式予以剝奪。

          由此可見,所謂美國自由經(jīng)濟的起因絕非為了保護私有財產(chǎn),而是為了賦予有產(chǎn)階級將“人”物品化、財產(chǎn)化的權力!

          黑人奴隸制確立后的近一百多年內(nèi),以煙草為核心的種植園經(jīng)濟獲得長足地發(fā)展,黑奴的數(shù)量也迎來了爆炸性的增長。

          到了18世紀末,北美的煙草種植業(yè)由于全球殖民地的競爭加劇和獨立戰(zhàn)爭造成的貿(mào)易中斷影響,開始出現(xiàn)衰退現(xiàn)象,奴隸制種植園產(chǎn)業(yè)也顯露出頹勢。

          這對黑奴而言倒是個好消息,如果種植園經(jīng)濟崩潰,他們重獲自由的概率將大為提升。

          面對這種情況,資本家又是何反應呢?

          他們是干脆放走黑奴,減少消耗成本嗎?

          當然不是,前面都說了,黑奴對他們而言只是財產(chǎn),誰會沒事扔掉自己的財產(chǎn)?

          至于成本,就更不用擔心了,等實在不行就進一步克扣口糧,辦法總比困難多的嘛。

          很快,他們就又找到了新的經(jīng)濟作物,復活了種植園產(chǎn)業(yè)!

          黑奴解放再次變得遙遙無期。

          這種新的經(jīng)濟作物,叫棉花。

          當時,以棉紡織業(yè)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yè)革命逐漸興起,英國對棉花的需求迅速增長,英國本土及西印度群島、巴西、印度等地的棉花產(chǎn)量早已不能滿足國內(nèi)工廠的需求。

          敏銳的種植園主們從中嗅到了商機!

          但很快,他們就發(fā)現(xiàn)想吞下這塊巨大的蛋糕并非易事,為什么呢?

          因為棉花在流入市場前需要一定量的初加工,即去棉籽。純手工去除棉籽效率十分低下,一人一天也只能清揀一磅左右的棉花。

          當時的北美殖民地在人口和土地面積上均不如印度、巴西等地,注定了它無法與后者爭奪龐大的英國市場。

          照此情形發(fā)展下去,種植園經(jīng)濟解體之勢似乎又出現(xiàn)了。

          正當種植園主愁眉不展而黑奴們喜出望外時,“意外”發(fā)生了:

          1793年美國人伊萊·惠特尼發(fā)明了軋棉機,這種結(jié)構簡單的機械很輕松地便可將棉花籽從棉花纖維中分離,一個奴隸一天可以清揀的棉花達到了50磅以上,相比手工效率足足提高了五十倍!

          “萬惡”的發(fā)明復興了瀕亡奴隸制種植園經(jīng)濟,也將黑奴再次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這哥們原本以為自己的發(fā)明能解放黑奴

          大家也許會問,機械的發(fā)明提高了工作效率,所需的人力應當減少才對,這不是有利于黑奴解放嗎?

          如果這么想,就太高估了種植園主的良心了。

          在他們看來,美國在棉花生產(chǎn)中采用了新技術,而世界其他地區(qū)并沒有,這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美國的棉花生產(chǎn)不僅利潤遠比其他殖民豐厚,而且將迅速占領全球市場。

          而這又意味著,他們必須擴大生產(chǎn)了!

          于是,種植園主們在巨額利潤的刺激下瘋狂擴張種植園面積,相應地,對黑奴的需求量也開始從谷底大幅攀升!

          產(chǎn)業(yè)、技術革命未能解放黑奴,那同時代的美國獨立戰(zhàn)爭行不行呢?

          也不行。

          我們之前講過,獨立戰(zhàn)爭起初只是北美商戶的小規(guī)??苟?,絕非要背叛英國,更非革命,所謂“人權”、“自由”都是戰(zhàn)爭開打之后才逐漸賦予的意義,并且這些概念還非常的不完整。

          這就決定了獨立戰(zhàn)爭不可能改變種植園經(jīng)濟,也自然就不能終結(jié)黑人奴隸的歷史。

          不過,盡管如此,美國的北方各州還是先后立法禁止奴隸貿(mào)易,并著手廢除奴隸制度。

          1777年至1804年,馬里蘭州以北的州都廢除了奴隸制。

          1776年獨立戰(zhàn)爭之前,美洲的自由黑人不足一萬,到了1810年,已經(jīng)有將近二十萬。

          北方州的紳士們真的是受平等思想的影響而良心大發(fā)嗎?

          當然不是,連開國元勛們都是奴隸主,他們憑什么要發(fā)這個良心?

          他們只是認為種植園已經(jīng)沒前途了,工廠才是未來的王道,所以必須打擊南方的種植園,讓多一點黑人來到北方,接受自己的剝削。

          這和英國人禁絕奴隸貿(mào)易的出發(fā)點幾乎相同:

          十九世紀初,國際上爆發(fā)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禁止奴隸貿(mào)易運動,矛頭直指奴隸制種植園經(jīng)濟的營養(yǎng)液輸管。

          讓人哭笑不得是這場運動的領頭羊竟然是販奴運動的始作俑者——大英帝國!

          1807年3月25日,英國議會通過了《廢除奴隸販賣法案》,正式廢除奴隸貿(mào)易,同時還決定向世界范圍內(nèi)派遣海軍,截斷奴隸貿(mào)易的海上交通線。

          英國人不但身體力行,還說服歐洲其他國家禁止奴隸貿(mào)易,并要求各國同意英國軍艦攻擊懸掛本國國旗的販奴船。

          英國海軍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禁奴隸貿(mào)易活動持續(xù)了六十多年,共計攔截販奴船千余艘,解救了近十五萬名奴隸。

          英國人這是洗心革面,要重新做人了嗎?

          當然不是!

          真正的原因是:

          英國由于在工業(yè)革命中走在了前面,對奴隸的需求已被機器大規(guī)模替代,因此打擊奴隸貿(mào)易不但不會影響到自己,還能借此打擊后發(fā)資本主義國家的產(chǎn)業(yè)起步,何樂而不為。

          但凡真有良心,英國人也不會在販賣了幾百年奴隸之后才突然良心發(fā)現(xiàn)的。

          一切說到底,還是為了利益最大化。

          英國人還有臉發(fā)行紀念幣表揚自己終結(jié)了奴隸制

          果然,英國人這招非常奏效,美國的種植園經(jīng)濟遇到了嚴重的用工困難,只能通過走私來獲得的奴隸們價格暴漲,嚴重損害了美國的棉花出口貿(mào)易。

          讓種植園主們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在北方的強力推動下,美國于1808年正式施行《禁止奴隸進口法案》,在法律上禁止了奴隸進口。

          美國海軍還于1820年起加入英國海軍截斷奴隸貿(mào)易的行動,后來兩軍還聯(lián)合組建了非洲艦隊。

          怎么辦?

          種植園主們又想出了一個辦法:

          奴隸供應本土化。

          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鼓勵女奴隸多生孩子。

          為此甚至有地方規(guī)定,如女奴隸生到10至15個孩子,即可給予自身的自由。

          10至15個,這就是完全把人當成工具來使用。

          從老到小,終老于種植園的一生

          而《禁止奴隸進口法案》只是禁止了奴隸貿(mào)易,并未廢除奴隸制度,因此種植園主們就靠這些見不得人的手段又茍延殘喘了一段時間。

          但留給他們的時間,已經(jīng)不多了。

          隨著美國北方工商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南方的奴隸制度在生產(chǎn)力上的差距越來越大,于是南方種的植園主覺得是北方人摻和英國人的販奴禁令害得自己發(fā)不了財,而北方的資本家則痛恨南方人占用大量土地、人力等資源,雙方互相間越看越不順眼。

          再后來,隨著美國以東西鐵路為骨干的水陸交通網(wǎng)的建成,美國的工業(yè)革命進入高潮,南北雙方圍繞西部地區(qū)的開發(fā)權矛盾越來越深。

          鐵路打破了地域限制,加速了雙方的攤牌

          新仇舊恨之下,到了1861年,雙方矛盾已經(jīng)再也無法調(diào)和,最終只能翻臉。

          1861年4月12日,凌晨4:30分,隨著南方炮兵開始轟擊薩姆特堡,美國南北戰(zhàn)爭正式開打。

          雙方正式撕破臉皮后,北方州在廢除奴隸制度上便再無所顧忌了。

          1863年元旦,林肯頒布《解放宣言》宣布解放黑奴。

          1863年11月19日,林肯發(fā)表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講,創(chuàng)造性地將杰斐遜筆下的“人民的平等”升華為“個人的平等”,從理論上賦予了黑人將獲得與白人同等的個人權利。

          1865年1月31日,國會通知各州議員批準將成為美國憲法第13號修正案的法案,全面禁止美國國土上任何的蓄奴行為。

          這標志著美國奴隸制度在法律上被徹底廢除。

          奴隸制度被廢除后,大批黑人重獲自由,但是,雖然他們按道理可以獲得跑路的種植園主的土地和莊園,卻由于沒有積蓄而無法真正進行贖買,因此還是沒有任何產(chǎn)權。

          再后來,約翰遜上臺對種植園主們實施大赦,絕大多數(shù)種植園主都重新獲得了自己曾經(jīng)失去的土地和種植園,黑人則不得不重新成為了佃農(nóng),繼續(xù)為種植園主勞動。

          就這樣,奴隸制種植園經(jīng)濟被“改良”為封建種植園經(jīng)濟。

          不過這種經(jīng)濟狀態(tài)也沒能持續(xù)太久,就在種植園主們感慨“劫后余生”之際,以電力為核心的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已悄然來臨。

          在這個即將喧囂的年代,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香餑餑——紡織業(yè)將大為衰落。

          最終,延續(xù)了三百年的種植園經(jīng)濟將在1930年代大蕭條的沖擊下徹底土崩瓦解,只留下這段關于美國原始積累階段不光彩的發(fā)家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美國歷史的另一面-美國南方奴隸制種植園簡史
          “民主之父”杰斐遜為何拒絕解放奴隸
          美國往事——兩塊奠定美國未來的殖民地(六)
          不只有黑奴——美國奴隸制的起源與發(fā)展簡史
          美國為啥非要用黑奴種棉花?
          美洲」殖民地時期的美洲黑奴制為啥盛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