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身材矮小的女孩,喜歡上了乒乓球,絕大多數人都因為她的自身條件不看好她。但她的父親堅持對她說:“你很優(yōu)秀,真的?!?/strong>
這個女孩就是乒乓球國手鄧亞萍。
一個28歲的女青年,考了兩次研究生都落榜了。在她迷茫的時候,媽媽告訴她:“改變自己,什么時候都不晚。”
這個女青年就是29歲考上北京廣播學院研究生,央視著名主持人敬一丹。
有時候,父母的一句話,足以影響孩子的一生。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常說這些話,會對他的幫助特別大:
“我知道”
理解的話語中藏著全世界的溫柔
節(jié)目《不可思議的媽媽》中,有一幕是明星媽媽帶孩子吃大餐。
胡可的兒子小魚兒卻不吃飯,一直惦記著新玩具,吵著讓媽媽幫他把玩具組裝機器人,遭到媽媽的反對后,小魚兒立刻就變了臉。
看著兒子在鬧情緒,胡可耐心地對他說:“我知道你很想讓玩具變身,想讓玩具變成有武器的機器人,但是要等吃完飯以后,這是規(guī)則,你要遵守規(guī)則?!?/span>
智慧如胡可,簡單的一句“我知道”,包含了對孩子的接納和理解。
父母向孩子表達“我知道”、“我理解”、“我明白”,就是幫助孩子把情緒表達出來。
一旦說中了孩子的感受、原因和需求,他的情緒就會流動起來,從而更快地平復,父母也能與孩子更好地溝通。
良好的親子關系,不是每天講了多少有道理的話,而是有多少情感的融合。
父母懂得與孩子共情,讓他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納,孩子的情商得以提升,身心得以健康發(fā)展,將來抗挫折能力也會更強。
“我相信你”
“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馬伊琍在節(jié)目中講述,高中時老師懷疑她早戀,于是把父親叫去談話,父親當面跟老師表明立場:“我女兒我最了解她!”跟老師不歡而散,表達了對女兒無條件的信任。
“我要提醒自己,我要做的更自覺,可以讓父母更信任我?!闭沁@份信任,讓馬伊琍時時想著要成為更好的自己。
表達信任,會產生一種期望效應,可以激發(fā)孩子積極向上的內在動力,他將更自律、自覺。
不被父母信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有人這樣說:
“家里銀行卡丟了,永遠都是問我:“家里銀行卡丟了,你拿沒拿?”
“逛街總被認為是約會,試探、跟蹤,怎么解釋都不聽”
如果父母一直相信孩子是個好孩子,他就會不斷成長為一個好孩子,反之,如果父母總是懷疑孩子,他就真的會成為懷疑的那個樣子。
還有一種典型的不信任就是包辦型溺愛,“你還小,不行的?!?/span>
因為缺乏信任,所以父母總是過分擔心、事事包辦、提醒,孩子成長的潛能得不到充分發(fā)展。
表達信任,會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他將更勇敢地去探索和挑戰(zhàn)大大小小的事情,越來越有自信。
孩子能力范圍內的事情,家長不要都攬下來,要相信他能做好,鼓勵他去做,給孩子鍛煉自己、展示自我能力的機會。
“我相信你是個誠實的孩子!”
“我相信你可以自己整理房間!”
“我相信你會和同學們相處的很好!”
“我相信你可以完成這個目標的!”
常常對孩子說:“我相信你”,他遲早會成為你期許的那個模樣。
“我們試試”
成長不設限,孩子就有無限可能
泰國有一個非常好的勵志公益短片,《豆芽引發(fā)的夢想》:
小女孩跟媽媽一起在菜市場賣菜,發(fā)現豆芽賣得特別好,就問媽媽:“我們可以種來賣嗎?”
媽媽沒有否定、或是嘲諷孩子的想法,而是告訴孩子:“我們試試?!庇谑牵麄儨蕚浜酶鞣N材料,開始了種豆芽的第一次嘗試。
過程并沒有那么容易,母女倆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失敗,但是媽媽始終都跟孩子說:“我們再試試!”
經過不斷的學習、改良、調整,最終成功種出了豆芽。
這個短短的3分鐘影片改編自真實故事。當年的那個小女孩,現在已經完成學業(yè)拿到獎學金,目前在瑞典進行科研工作,這與母親對她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我們試試”,簡單的四個字,包含著無窮的教育智慧,呵護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熱情,教會了這個女孩堅持,以及面對困難的韌勁,學習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反觀現實生活中的很多父母,在孩子提出自己的疑問或想法時,常常打壓或否定,“沒用的”、“我覺得不行”,澆滅了孩子內心對知識的渴望。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腦袋瓜里經常會蹦出各種奇奇怪怪的問題,這時,家長不要輕易否定、急于下結論,請多一點耐心,多費一點心思。
常常告訴他:“我們試試”,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與想象力,和他一起探索、發(fā)現、解決問題,享受這個過程。
不輕易否定孩子的想法和夢想,大膽鼓勵孩子:“可以,我們試試”,會幫助孩子塑造成長型思維,面對挫折也不會從根本上否定自己,只會不斷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越挫越勇。
網上看到一段話說得很好:
父母親存在的意義,
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
而是,當你想到你的父母時,
你的內心會充滿力量,會感受到溫暖,
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
以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
你對孩子說過有價值的話語嗎?你是他想起來就會充滿力量的那個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