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一生光芒萬丈,與秦皇漢武齊名,開創(chuàng)了一代盛世“貞觀之治”。但自古以來所謂的明君圣主之中,論及上位過程之殘酷血腥,幾乎沒有和唐太宗李世民相媲美的。無論李世民的德行和政績是多么的光輝奪目,玄武門之變殺兄屠弟逼父,始終是他人生中一段無法回避、無法略過也難以言說的尷尬歷史。
玄武門之變,他設(shè)計誘殺其兄太子李建成以及其弟齊王李元吉,并逼迫還是皇帝的老爹立自己為太子,并禪讓皇位做太上皇,著實是不太光彩。而在玄武門之變之前,他的權(quán)勢到底有多大,這出政變是水到渠成還是絕地反擊?先看一下李世民的頭銜,大家就對他的權(quán)勢有一個初步的概念了:
秦王、尚書令、領(lǐng)右翊衛(wèi)大將軍、加右武侯大將軍、太尉、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加號天策上將,領(lǐng)司徒,位在王公上,邑戶至三萬,加左右十二衛(wèi)大將軍、中書令,外再加許禁中騎馬,劍履上殿,贊拜不名等等等等。玄武門事變之前,李世民基本上已將大唐最顯赫的官職收入囊中,彪炳史冊,空前而絕后!其中最厲害的是:秦王、天策上將、中書令。
秦王很簡單,皇室弟子都會被封王,李世民的這個“秦”字,是地位最高的一字親王。天策上將職位在親王、三公之上,天策府則是武官官府之首,天策上將統(tǒng)領(lǐng)全國軍事大權(quán),掌雄兵天策軍,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為天策府中官員,天策府就如同一個微型朝廷,終唐一朝,天策上將只李世民一人。后世也只是宋朝和五代十國時期有六人得此殊榮。
中書令就更厲害了,中書令清貴華重,常用有文學才望者任職,“一國之政,萬人之命,懸于宰相,可不慎歟!”中書令職權(quán)太大,甚至可以威脅到皇帝,因此歷代王朝皆不將此官授人,中書臺有仆射而無其令已是定制。然而,李世民功勞蓋世已經(jīng)封無可封,李淵無奈只能打破定制,將中書令作為補償,封給李世民。然而,這一切加起來都換不到兩個字:“太子”。
李世民如此強勢,李建成的心里無疑MMP。如果任由李世民的勢力這么發(fā)展下去,他的太子地位毫無疑問會發(fā)生動搖。因此太子東宮的謀臣們都建議李建成采取措施,遏制李世民,兄弟二人屢屢明爭暗斗,直至矛盾不可調(diào)和,火并一觸即發(fā)?;实劾顪Y本人是比較偏袒李建成的,所以東宮逐漸占據(jù)上風,控制局面,到最后秦王就剩一個長孫無忌還在府中,房玄齡、杜如晦都被東宮人誣告,遭到斥逐。
當時手握兵權(quán)的靈州大都督李靖和行軍總管李勣(徐茂公)態(tài)度曖昧,有些墻頭草的味道,可以說,玄武門之前李世民已經(jīng)被逼入絕境!因此李世民只能放手一搏。武德九年夏,突厥人大舉入侵。以前這種事都是李世民掛帥搞定,但是李建成覬覦軍權(quán),不愿李世民出征。
李建成謀算讓李元吉出發(fā)征戰(zhàn)并打算調(diào)尉遲敬德、程知節(jié)、段志玄、秦瓊等秦府大將一同出軍,借此徹底瓦解李世民的部眾,使其孤掌難鳴。而后乘李元吉出征,李世民到昆明池餞別之機,當場擊殺李世民。李世民在太子府的內(nèi)線,府丞王晊偷偷將此密謀透漏給了李世民,李世民大驚,定下玄武門之計。
據(jù)說當時李建成和李元吉剛一進玄武門就覺察到不對,立馬掉頭想回到東宮和齊王府,李世民則假裝呼喊他們,李元吉心虛放箭射向李世民,卻沒有射中,而李世民則一箭射死李建成,尉遲恭隨后殺死李元吉。稍后,尉遲敬德又奉命進宮向高祖秉報情況。高祖聞之大慟,然而木已成舟,悔之晚矣。當然,史書都是由勝利者寫的,玄武門之變被美化多少,我們也不得而知。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等)
喜歡歷史的朋友請點一下關(guān)注!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錯誤,還請指正!歡迎大家留言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