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每天都會對孩子進行表揚與批評的教育。如果批評的方法不當,不但不能起到應有的教育效果,反而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自暴自棄或叛逆的性格。小編今天告訴你8個批評孩子的技巧!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能不犯錯誤。孩子有錯,需要家長的積極引導,有分寸的批評就是一種積極引導,它有助于孩子學會選擇、學會放棄。“批評”這兩個字,評是批的前提。批評孩子要掌握的第一個分寸是,先要弄清楚自己想要“批”孩子的“錯誤”,是否是真正的錯誤。有些父母認為孩子犯了“錯”,從而對他們發(fā)怒,其實是源于自身的認識偏差,而非孩子犯了錯。比如,孩子由于情緒緊張,考試失利,家長便對孩子多方指責;孩子尊老愛幼,在公車上給老人讓座,有些家長也會批評孩子……這樣,就會讓孩子感到不公正,對你的信任度降低。
第二個要注意的分寸就是別只看表面現(xiàn)象。必須詢問孩子“為什么會這么做”,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聲音,這樣,既可摸清孩子犯錯的前因后果,還有利于掂量孩子錯誤的性質和程度,為下一步的教育展開定向、定位。同時,也表達了你對他的尊重,有助于孩子自尊心的培養(yǎng)。
除了把握好這兩點分寸之外,批評孩子也特別需要講究方式方法。不妨看看下面的小技巧!
批評的本意,是對事物發(fā)表意見,工具自然是嘴和筆。批評時對孩子動手動腳,當屬懲罰的范疇而越出了批評的界限。體罰在家庭教育中原則上是禁止的。現(xiàn)在的家長教養(yǎng)心理太過緊張,杞人憂天式的批評相當多見。例如:孩子的天性喜歡合群,但獨生子女又沒有同伴,能自己下樓找人玩,表明這孩子膽大、活潑,事情本身談不上“錯”。硬要說錯,只是沒和媽媽說一聲,那么只要帶回家時提醒一下就行了。更重要的是,提醒后要教給他一些去外面玩要當心的“本領”。很多孩子雖犯了錯,但錯中還有閃光點。上一條中孩子自己下樓玩耍就可以先肯定:“不錯啊,會自己找伙伴玩了”,再批評他:“不過,沒跟我說一聲可不對。以后記住,出去要告訴媽媽一聲”,效果會更好。因為肯定式的批評法保護了孩子某些正當想法或做法,情緒不受破壞,更能接納你的教誨。孩子所犯錯誤,一般具有無意性、淺表性、混合性等特點。家長批評,提倡抓苗頭、抓初犯,盡量一次到位,這樣改正比較容易。初始糾正不力,以后再糾正難度會增大。否則批評的用語和聲調容易失控。批評過后要有溝通,告訴孩子你為什么要批評他。不少家長咬定孩子是”知錯不改“,對之“屢教不改”懷恨不已,批評不斷升級。其實,在很多情況下,家長認識到的,孩子不一定認識到。“知恥而后勇”的哲理,對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并不適用。家長告訴他們批評的理由,指出錯在何處、分析為什么會錯,提供改正的具體途徑,便于孩子換位思考,真正提高批評實效。家長錯批了孩子,要勇于道歉。中國有句古話叫“嚴父慈母”,很多家庭至今還沿襲著這一傳統(tǒng),父親和母親,在教育孩子方面,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其實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因為如果這樣,當孩子犯錯后,他們所想的不是如何去認識和改正錯誤,而是積極去尋求一種庇護,尋求精神的“避難所”,當孩子犯錯后,父母一定要旗幟鮮明,保持高度一致,形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共同努力,讓孩子能正視自己所犯的錯誤并努力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孩子犯錯后,情緒往往會比較低落,心情往往也會受到影響,父母在批評孩子后,應及時給孩子一些心理上的安慰。可以從語言上來安慰孩子,比如說些“沒關系,知道錯了改正就行”、“我知道你是個聰明的孩子,自己會知道怎么做”、“爸爸媽媽也有犯錯的時候,重新再來”之類的話,這樣就會讓孩子感到,雖然他們犯了錯,但家長還是愛他們的,也還是信任他們的,會對自己充滿自信。導致孩子犯錯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孩子主觀方面的失誤,但也有可能是不以孩子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原因造成的。從主觀方面來說,有可能是有意為之,也有可能是無心所致。所以,當孩子犯錯后,不要剝奪孩子說話的權利,要給孩子一個申訴的機會,讓孩子把自己想說的話和盤托出,這樣家長會對孩子所犯的錯誤有一個更全面、更清楚的認識,對孩子的批評會更有針對性,也讓孩子能心悅誠服地接受自己的批評。
看完這八個小技巧,是不是感覺到豁然開朗呢,原來批評孩子也有這么大的學問和技巧啊。下回再批評孩子可不能再那么魯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