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國家地理·神秘中國—?書圣出臨沂》
          userphoto

          2022.05.20 山西

          關注

          書圣出臨沂

          王羲之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創(chuàng)作過許多書法珍品。然而,到了唐代,其書法真跡竟變得一字難求。之后連年的戰(zhàn)爭,朝廷的更替,更使其作品大量流失。如今,我們已經無法看到書圣的真跡了,但是,王羲之的書法精神卻始終傳承著……

          導讀:

          一段書法史上的千年佳話,一樁中國書法界的千古疑案;一次書法真跡的追尋,一種文字精神的弘揚。他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勇于中流擊水。書圣出臨沂,講述一代書法大家王羲之與《蘭亭序》的故事。

           

          書圣出臨沂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逝,也同樣是在這一年,中國書法界發(fā)生了一樁千古疑案——王羲之的《蘭亭序》書帖真跡竟然不翼而飛。民間傳說《蘭亭序》的書帖被當作殉葬品,與唐太宗李世民一起埋進了昭陵。先不問這傳說有幾分真實,只說這《蘭亭序》的真跡果真就此銷聲匿跡了。它究竟去了哪里?如今是否還存在?這些疑問至今還是未解之謎,然而它那曠世珍品的地位卻是毋庸置疑的。

          東晉時期的書法佳作《蘭亭序》是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的即興之作,其字體端莊秀麗,書寫如行云流水,被后人稱為“天下行書第一”,同時它的來歷也頗富傳奇色彩。那么,這天下獨一無二的《蘭亭序》,王羲之是如何妙手偶得的呢?如今又到何處去覓其芳蹤?一代書圣與《蘭亭序》的背后隱藏著太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歷史驛站

          《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帖》。它是三大行書書法帖之一,同時也是中華十大傳世

          名帖之一。流傳下來的法帖版本,共28行,324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王羲之33歲時的得意之作。后人評曰:“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短m亭序》體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氣度、襟懷、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現。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人懷”,堪稱絕妙之喻。

          妙手偶得《蘭亭序》

          一千七百多年前,在山東臨沂的南仁里,一個小嬰兒呱呱墜地了。嬰兒的父親當時正在瑯琊王司馬睿帳下做官,當得知這一喜訊后,立即為孩子取了個名字,叫做王羲之。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小嬰兒后來竟成了中國最負盛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造詣至今無人能及,他首創(chuàng)的行楷書體,字體清新秀麗,書寫流暢自然,一直被書法界視為范本,王羲之也被后人尊為“書圣”。

          王羲之在臨沂城內的王家祖宅度過了童年,后來隨父親遷到南京的烏衣巷?!芭f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唐朝詩人劉禹錫詩句中的“王謝”二字,就是指東晉時期居住在烏衣巷內的王氏與謝氏兩大家族。當時在王羲之的家族中,他的祖父、父親、叔父都在朝廷里擔任要職。他們都十分喜歡書法藝術,可見王氏家族一直以來都有很好的書法傳統(tǒng)。

          歷史驛站

          王羲之的書法:王羲之,字逸少,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曾做過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因此又被稱為王右軍、王會稽。王羲之的書法博采眾長,圓轉凝重,被譽為“龍?zhí)扉T,虎臥鳳闕”,給人以靜美之感。他被后代尊為“書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跡已難得一見,今人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對楷、行、草、飛白等體都很擅長,如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等,皆是名作,但以所書行楷《蘭亭序》最具代表性。

          王羲之自幼跟隨叔父練習書法,后來,又由當時在書法界頗負盛名的衛(wèi)夫人擔任他的書法教師。王羲之學習非??炭?傳說他常常在院子里的池塘邊練習書法。每天寫完字后,他都要到池塘里洗刷筆硯,天長日久,池塘里的水全部變成了深黑色。人們把這個池塘叫做墨池。

          這也就是“臨池學書,池水盡墨”這個典故的來歷。很快,王羲之的書法就有了長足的進步,以至于衛(wèi)夫人看到他寫的字后,競感慨地說:“過不了多久,天下人就只知道王羲之,不知道衛(wèi)夫人了?!?/span>

          歷史驛站

          烏衣巷:烏衣巷的歷史悠久。唐代詩人劉禹錫有一千古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道盡千古滄桑。劉禹錫的感慨源自這條古巷曾居住的王、謝兩個顯赫的宰相家族:一是王導,輔佐創(chuàng)立了有百年歷史的東晉王朝;另一位是謝安,指揮淝水之戰(zhàn),以少勝多,打敗符秦百萬大軍。以王導為代表的王氏家族和以謝安為代表的謝氏家庭都居住在孫吳烏衣營舊址,后改稱為“烏衣巷”。作為一代名相,王、謝足以令后人追懷,更令人驚奇的是王、謝家族人才輩出,他們居住的這條古巷,依然留存“王家書法謝家詩”的風采。

          王羲之成年后書藝過人,到晚年時,他的書法技藝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

          公元353年春天,擔任會稽郡守的王羲之召集了四十多位親朋好友到郊外舉行休楔之禮。休楔,是當時江南民間的習俗,每到春季,人們就要到河邊采擷蘭花,以驅趕不祥。這一天,謝安、謝萬、孫綽等名流都應邀參加,到會稽山下的蘭亭聚會。他們在溪水中放置裝有酒杯的小盤,小盤順水而下,在誰的面前停下,誰就要賦詩或罰酒,這就是高雅的曲水流觴酒令。這一天,共有26人當場賦詩,王羲之也頗有興致,于是趁著微微的酒意,揮筆為大家的詩作寫了序言——《蘭亭序》。

          第二天,酒醒之后的王羲之看到自己酒醉之后的作品竟如此灑脫俊逸,就想再寫幾篇,意欲超越,但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前一天的風采了。

          從那以后,《蘭亭序》就成為王羲之最有價值的書法珍品,一直被家人深藏不露,以至于兩百多年間很少有人知道《蘭亭序》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蘭亭序》是怎樣被大家所熟知的呢?這要從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的熱愛說起。

           

          唐太宗求真跡

          時光又走過了兩百多年,歷史的鏡頭定格在唐朝。李淵次子李世民即位當了皇帝。這位太宗皇帝非常喜愛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剛一即位就在全國范圍內高價征集。

          歷史驛站

          李世民(599~649 ):唐朝第二代皇帝,在位23年(627~649),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唐太宗。他是偉大的軍事家,卓越的政治家,還是著名的書法家和詩人。李世民擁戴父親李淵自立為帝,并隨父親東征西討,立下汗馬功勞。后發(fā)動玄武門之變,登上帝位。當政期間,在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政治上實行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并加強國內漢族與少數民族的聯系。李世民非常善于用人和納諫,重用房玄齡、杜如晦、魏征、長孫無忌等能臣。李世民在位23年,在位期間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國勢強盛。后人稱他在貞觀年間的統(tǒng)治為“貞觀之治”。

          他聽說江南的辯才和尚藏有王羲之的一幅字帖,叫《蘭亭序》,是王羲之傳世作品中最好的,就多次下詔讓辯才進京。但是每次提到《蘭亭序》,辯才都一口咬定:那是師父珍藏的寶貝,從來也沒見過。

          后來,還是宰相魏征向李世民保舉了一個人,他就是監(jiān)察御史蕭翼。蕭翼帶著李世民的手諭,一個人離開了長安。

          那么,帶著李世民的信任,蕭翼有沒有找到《蘭亭序》呢?讓我們來講述一個發(fā)生在會稽山的故事。


          唐朝初年,江南會稽山下的永欣寺來了一位北方打扮的讀書人,他與住持辯才和尚一見如故,很快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有一天,這位讀書人從衣袖中取出兩個卷軸來,非常神秘地對辯才說:我非常喜愛王羲之的書法,隨身帶有他的字帖。辯才取過卷軸打開一看,是王羲之所書的信札,便不經意地對他說:“老納不才,也有一件王羲之的書帖,施主不妨看一看?!闭f完,他從秘室里取出一個素絹的包裹,從里面拿出一件書帖。讀書人接過一看,正是李世民朝思暮想的《蘭亭序》,心里一陣狂喜,但還是不動聲色地還給了辯才,聲稱是件贗品。辯才很生氣地說:“這是我?guī)煾钢怯篮蜕杏H傳我的,他是王羲之的七世孫,焉能有假?!眱蓚€人為此爭論起來,不歡而散。

          隔天,辨才外出做法事,回到永欣寺時,竟發(fā)現藏在密室中的書帖不見了,忙叫來守寺的小徒弟,詢問剛才有誰進了他的房間。小和尚說,只有那個讀書人來過。辯才聽后大叫一聲昏了過去,醒來后捶胸頓足地大罵:“一定是那個讀書人偷走了我的書帖?!倍@個讀書人正是蕭翼。

          蕭翼用計拿到了《蘭亭序》后,日夜兼程趕回長安,獻給了皇上。據說李世民見到《蘭亭序》后,高興得睡不著覺,每天都要看上幾遍。李世民還叫皇宮里的書法名家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臨摹《蘭亭序》,后來,又找來了當時有名的拓帖能手多人,采用雙線勾填的方法,分別拓印了幾個版本。

          也許李世民對辯才和尚采取的手段算不上光明磊落,但也正因如此,才使被湮沒了兩百多年的《蘭亭序》在世間流傳開來。

          現在流傳于世的《蘭亭序》,大多是那時由唐太宗李世民組織專人臨摹和拓印的摹本。《蘭亭序》真跡的去向一直是個謎,民間傳說它成了李世民的陪葬品。

           

          《蘭亭序》不翼而飛

          李世民把《蘭亭序》真跡帶進了陵墓,是想讓王羲之的書法永遠伴隨他左右,但是他沒有想到,僅僅過了不到三百年,他的陵墓就遭遇了一場浩劫。

          五代后梁時期,軍閥掌權,其中有一個軍閥叫溫韜,是歷史上有名的盜墓賊。溫韜在關中地區(qū)大肆盜掘皇陵,唐太宗的昭陵也沒有逃過此劫。昭陵里面的書法字帖非常豐富,并且都用質地優(yōu)良的綢緞裱起來。溫韜不懂書法,他把字帖和綢緞撕開,拿走了綾羅綢緞,卻丟下了字帖。從那以后,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就不知去向了。

          那次劫難,是否真的毀掉了《蘭亭序》,這個謎底也許只有昭陵才知道。

          其實,喜愛王羲之作品的皇帝不止唐太宗一人,在他之前,南朝時期的梁武帝對王羲之的作品也十分癡迷。

          梁武帝名叫蕭衍,祖上是臨沂蘭陵鎮(zhèn)的人,東晉時與王羲之的祖先一起遷到江南。蕭氏后人為了紀念故土臨沂蘭陵,就把在江南的居住地叫做南蘭陵。

          蕭衍收集了許多王羲之的真跡,每天都要觀賞臨習,后來,他還用這些真跡編纂了一本普及讀本。

          梁武帝收藏了很多王羲之的書法單字,他感覺單字不好模仿,就命手下的一位大臣周興嗣,把這一千個不同的字編成四字一句押韻的文章,這就是《千字文》的來歷。據說周興嗣為了把這

          蕭衍收集了許多王羲之的真跡,每天都要觀賞臨習,后來,他還用這些真跡編纂了一本普及讀本。

          一千個字編成文章,一夜之間累白了頭發(fā)。

          這篇《千字文》,后來與《三字經》、《百家姓》—起,成了中國古代學童啟蒙教育的必讀課本。

          公元548年,南京發(fā)生了侯景之亂,叛軍縱火焚燒了梁朝宮廷收藏的大量書籍和字畫。梁武帝的兒子蕭繹把國庫中剩余的圖書字帖運往江陵,也就是今天湖北的荊州市。結果,北魏派兵包圍并占領了江陵。蕭繹看到自己寡不敵眾,感覺到大勢已去,于是就把所收藏的書籍字畫付之一炬。王羲之的很多真跡逃過了金陵(南京)的兵亂,卻沒逃過這一把火。

          等到李世民打敗了王世充、竇建德后,在他們的軍營中發(fā)現了大批圖書法帖,其中有不少王羲之的作品,李世民連忙命令將它們運回長安。但不幸的是,運載圖書字畫的船隊在黃河中翻了船。

          到了南宋年間,人們已經很難見到王羲之的真跡了,今天流傳于世的,都是后人的臨摹品。然而即便是臨摹的作品,我們也可以從中領略到這位東晉時期書法大師的風采。那么,世上到底還有沒有王羲之的真跡呢?經常出現的所謂真跡是否可信呢?讓我們來揭曉這個問題的答案。

          歷史驛站

          唐昭陵:位于今咸陽市禮泉縣東北22.5公里處,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墓。陵園面積兩萬公頃,周長60公里,有陪葬墓一百八十余座,是我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昭陵工程由唐代著名工藝家、美術家閻立德、閻立本兄弟精心設計,其平面布局是仿照唐長安城的建制設計的。根據文獻記載,修建昭陵時,在南面山腰鑿深75丈為地宮,墓道前后有五重石門;墓室內設東西兩廂,列置許多石洞,內裝有大量隨葬品。

           

          尋找王羲之真跡

          很多藝術愛好者和對王羲之真跡感興趣的人,都渴望能夠一睹真跡的風采。有人認為日本收藏的一些王羲之作品屬于真跡,王羲之的《喪亂帖》還曾經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中日書法展”中引起轟動。

          的確如此,我國流傳在外的古代書法作品以日本保存的作品最為豐富。長期以來由日本皇室御藏的王羲之的《喪亂帖》,一向被學界認為是王羲之傳世作品中最為精良的,在書法史上占有崇高地位,但是這并不等于說日本收藏的《喪亂帖》就真的出自于書圣之手。

          上海博物館館藏的《淳化閣帖》是另一件被多數人認為是“書圣”真跡的作品。2003年,上海博物館以450萬美元的天價從海外購得北宋的《淳化閣帖》,它是將我國宋代以前書法家名作一網打盡的“萬帖之祖”。《淳化閣帖》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法帖合集,共十卷,其中六、七、八卷是書圣王羲之的作品,共有一百六十多帖。副館長汪慶正這樣說:“唐太宗在位時,王羲之的書法有三千多卷,到了宋太宗時只剩一百六十余件了,而今天全世界真真假假的王羲之作品(其實都是摹本)加到一起,僅有20件。《淳化閣帖》作為最早的版本能保存下來實屬不易。帖中的一百六十余幅王羲之書法,可以說是'準真跡’,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比欢?準真跡并不等于真跡,王羲之的真跡似乎很難找到了。

          臨沂師范學院的教授王汝濤認為,目前已經沒有王羲之的真跡了。對于這一點,大部分的書法鑒定家都持相同的看法,其中也包括書法名家徐邦達、啟功。目前學界公認的王羲之作品均為摹本,真跡已失傳。

          王羲之的真跡失傳,對于我國的書法藝術來講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損失。王羲之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第一座高峰,對后世的書法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自王羲之始,書法一直以他為宗。那么,他的書法為什么具有如此長久的魅力呢?這是因為他在繼承古人傳統(tǒng)風格的基礎上,也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他的字的造型、用筆,都與古人有很大的不同。歷代的書法家,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但王羲之的書法風格,在他們的作品中常有體現。王羲之真跡的消失是書法史上最大的遺憾。

          歷史驛站

          《淳化閣帖》:中國最早的一部匯集各家書法墨跡的法帖,此帖又名《淳化秘閣法帖》,簡稱《閣帖》。所謂法帖,就是將古代著名書法家的墨跡經雙鉤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裝訂成帖。《淳化閣帖》共10卷,收錄了中國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墨跡,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書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第一卷為歷代帝王書,二、三、四卷為歷代名臣書,第五卷是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為王羲之書,九、十卷為王獻之書。本帖被后世譽為中國法帖之冠和“叢帖始祖”。


          熱愛書法的臨沂人

          臨沂人都很喜歡書圣王羲之,同樣也非常熱愛書法。在臨沂城西40公里有個叫方城的小鎮(zhèn),這里活躍著一個老年書法協會組織。在數以千計的書法作品里,我們又見到了那幅熟悉的書帖——王羲之的《蘭亭序》,它是書法協會里的老人臨習的。

          莊嘯石和莊文杰是叔伯兄弟,堂兄莊嘯石已經八十多歲了,每天還要揮毫臨帖。堂弟莊文杰也有七十多歲了,現在是老年書法協會的會長。兄弟倆在一個村住著,每天都要見見面,切磋書法技藝。練習行書時,他們也都喜愛臨摹王羲之的《蘭亭序》。兩位老人的書法作品,都曾在全國性的比賽中得過大獎。

          王斐是臨沂市第四中學的學生。15歲的她,雖然年齡不大,但書法作品卻在全國比賽中屢次奪冠。王斐擅長寫行書,尤其偏愛王羲之的《蘭亭序》。很有意思的是,小姑娘與王羲之都姓王。

          王斐和王羲之都是臨沂人,又是同姓,她對王羲之感到很親切。王斐從七歲開始練習寫字,后來,她進入了少年宮的書法班,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中國書法。王斐是在進入少年宮之后開始學習王羲之行書的,現在書法班教室的后墻上,就有王斐的一篇臨摹作品。王斐學習書法,貴在堅持,她每天都要臨池研習。當大多數同齡女孩在無拘無束地玩耍時,王斐卻要趴在桌子上,一筆一畫地臨習《蘭亭序》。王斐已經記不清臨習過多少次《蘭亭序》了,僅一個學期就練習了七刀紙(七百多張)。

          在臨沂少年宮的書法班里,有幾十位與王斐年齡相仿的學生,別看人長得稚氣,他們學習書法都已經有七八年的時間了。

          少年宮有一位老師叫劉大海,他讓書法班的孩子從很小就開始臨摹王羲之的《蘭亭序》。劉大海認為《蘭亭序》是王羲之書法作品當中的代表作,王羲之出生在臨沂,臨沂人學王羲之的《蘭亭序》,一定會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像王斐一樣,臨沂市書法家協會主席龍巖,除了日常的工作外,每天他都要練習一兩個小時的書法。

          (2008年刊物圖,非現狀圖,蜜蜂享寫)

          在書圣的故鄉(xiāng),從1990年開始,每年的9月都要舉行書圣文化節(jié),來自世界各地的書法大家歡聚一堂,用書法作品和技藝交流來紀念中國歷史上這位偉大的書法家。除了組織會員參加全國各種書法展覽外,每年9月舉行的書圣文化節(jié),毫無例外是書法協會主席龍巖導演的重頭戲。

          臨沂的書法愛好者們經常聚在一起,交流經驗,觀摩作品,書法成為臨沂人最喜愛的藝術形式。

          作為臨沂人的王羲之沒有想到,一千七百多年過去了,臨沂人還是對他念念不忘。臨沂城南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庭院,這是臨沂人為了紀念王羲之而修復的王氏家族故居,當年,王羲之就是在這座院子里度過了他的童年?,F在,這里已經成為王羲之的故居展覽館。

          在今天的臨沂,在王羲之故居對面有一所小學,名字就來自王羲之故居的洗硯池。洗硯池小學把書法當成了必修的課程,每個在讀的學生都要學習書法,并且將書法作為考試科目。雖然這些孩子的年齡還小,但一筆一畫,一招一式,都很有書法氣質。

          這一天是星期天,書法班的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王羲之故居紀念館,在《蘭亭序》的石刻碑前,開始了今天的書法課。

          四十多年前,為了看到王羲之的真跡,有人甚至提議,發(fā)掘昭陵,找到《蘭亭序》。聽起來似乎有些離譜,但也許只有這樣,才會平息千百年來人們對這篇作品的爭論。在以后的日子里,不管能不能找到真跡,一代書圣王羲之的書法精神都會永遠傳承下去。

           

          行走視點

          臨沂位于山東省東南部,處于山東和江蘇兩個經濟大省的交界處,地理位置十分優(yōu)越。

          臨沂是一塊充滿濃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土地,臨沂古城距今已經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歷史。聞名中外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竹簡就在這里出土。

          說到臨污不能不提到很多讓后人引以為傲的名字,中國歷史上的很多名人都誕生在這里。一代名相亮、書圣王羲之、書法家顏真卿、算圣劉洪以及曾子、匡衡、王祥等都

          是臨沂人。他們的名字照耀著臨沂大地,使這里成為一個人杰地靈的地方。

          臨沂擁有非常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來到臨沂,滿目綠色,整個城市都非常美麗。道路兩旁綠樹成蔭,公園里芳草蔥郁,道路兩旁的梧桐樹更是另一種美,在樹蔭下可以品味這座城市的幽靜氛圍。

          不可不說的還有臨沂的小吃,臨沂的小吃非常有特色,來到這里怎能不一飽口福呢?臨沂小吃主要有糝、賴皮月餅、鍋貼豆腐卷、疙瘩湯、光棍雞、煎餅、糊豆、渣豆腐等。特別是“糝”,這種用肉做成的湯羹,香辣可口,肥而不膩,有祛風除寒、開食健胃之功效,早晨喝糝是臨沂的傳統(tǒng)食俗。游覽名勝一飽眼福,品嘗美食一飽口福,臨沂是不可不去的好地方。

           
          文章來源網傳《國家地理·神秘中國》PDF版,改動了原文的文字與圖片排版及部分標點,侵權請聯系。
          轉載請注明出處:《國家地理·神秘中國》PDF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故宮博物院的蘭亭集序究竟是怎么回事
          臨沂:王羲之故居,一個飄著墨香的地方
          《蘭亭集序》的真跡到底在哪?誰找到這個墨寶,誰就能富甲一方
          ?李世民癡迷王羲之書法,死后把《蘭亭序》真跡隨葬昭陵?
          蘭亭序》真跡
          李世民與《蘭亭序》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