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書壇當中,有一位曾翔老師,曾經以“吼書”聞名書壇,在書法界內外,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在普通人的眼中,寫字就得一筆一劃,踏踏實實寫得工工整整的就行,大口大叫在呢么能寫字呢?
其實“吼書”并不是曾翔先生的首創(chuàng),最早的記載,唐代有兩位草書大師,兩人一顛一狂,都是喜歡醉后寫書法,其中一個便有“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的評價。
懷素《圣母帖》草書長卷
就是在寫字之前,先醞釀情緒,然后吼叫出來,使自己的情緒發(fā)揮到極致,然后一氣呵成,甚至有時候寫完,他連自己寫得是什么都不知道!這是一種藝術的境界,沒有藝術體會的人自然領略不到!
晉人有“行散”的傳統(tǒng),就是吸食五石散之后,全身燥熱,在“行散”的過程中寫字,藝術創(chuàng)作需要一定的情緒萌發(fā),而在沒有獨特的情感條件進行支撐的時候,藝術家們往往會借助外物刺激來實現(xiàn)!
這位“吼書”的鼻祖就是懷素,懷素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被譽為“草圣”,他的書法經歷跟當代人很類似!
懷素《圣母帖》草書長卷
懷素在10歲的時候就“忽有出家之志”,然后出家了,他喜歡書法,練字極為刻苦,但是沒有有指點,練到了20歲仍舊沒有入門,后來進了長安城,遇到了他的堂哥鄔彤,才學到了真正的筆法!
他從鄔彤這里學到的是正統(tǒng)的晉人筆法,以張旭筆法和王獻之筆法為主,后又南下洛陽,與顏真卿切磋,多年之后,其草書之名已然天下聞名!
懷素的草書具有獨創(chuàng)性,將草書當中的線條之美發(fā)揮到了極致,你若是想知道什么叫做“驚蛇入草”、“飛鳥出林”,什么叫做“錐畫沙”、“印印泥”,什么叫做“屋漏痕”、“折釵股”,這些在懷素的草書中都有著極致的體現(xiàn)!
懷素《圣母帖》草書長卷
懷素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的《自敘帖》,這幅字被譽為“天下第一草書”,通篇元氣淋漓,氣勢彌漫,線條變化極為豐富,一跟中鋒輾轉騰挪,將草書的線條之美寫到了極致!
其實對草書的領會,沒有一定的學習經驗是很難看懂的,甚至有人說,本科以下學歷根本看不懂草書!
《自敘帖》個性極強,后世學人應該學習這種用筆的方法和表現(xiàn)力。切勿走向狂怪的“野路子”!每一個高明的書法家都有“入神坐照”、“爐火純青”的時候,懷素在50歲之后,其書法功力已經達到了“絢爛之后歸于自然”的平靜境界!
懷素《圣母帖》草書長卷
這個時候他寫下了著名的《圣母帖》,這件《圣母帖》沒有《自敘帖》名氣大, 但確實出規(guī)入矩的好字,每一個字都堪稱草書的字典。
懷素這幅《圣母帖》已經沒有了自我,沒有天下,沒有了眾生,達到了與自然和諧相生的神明之境界。所以學習這件《圣母帖》,你不會學到絲毫的習氣!
這幅字影響了元明以來的草書,草書大師鮮于樞、康里巎巎,明代的王鐸、傅山都從此帖當中汲取過影響,然后卓然成家的!
懷素《圣母帖》草書長卷
此《圣母帖》的整體用筆基調和結字風格大部來自于晉人,并且多有顏真卿作風,此帖也是追求草書“古雅”之風的代表!
懷素《圣母帖》草書長卷
如今,我們將這部《圣母帖》按照原作大小進行1:1復制,還原出了跟原作一模一樣的作品,細膩清晰跟原跡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