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豆包爺爺?shù)呐笥褋砑依镒隹?,同來的還有一個5歲大的小男孩。2歲半的豆包正處在害羞的年紀,發(fā)現(xiàn)家里來了生人就躲到了我身后。我把他抱起來,和客人打過招呼后便往里屋走,豆包忍不住好奇,趴在肩頭偷眼瞧著客廳里的陌生人們。
到里屋后,豆包突然意識到了什么,倏的一下下了地,一路小跑奔回客廳,一邊跑一邊喊著“培西!培西!”,我也趕緊跟了出去。
原來,在回里屋路上,他注意到小哥哥在玩豆包的玩具小火車“培西”。
豆包跑到小哥哥旁一把搶過“培西”,嘴里還“培西!培西!”地念叨著。大人們哄堂大笑,那個小哥哥愣了一下就去玩別的玩具了。
豆包抓著“培西”,好像也不害羞了,趴在地上玩了起來。
我站在客廳的角落看著他,剎那間有些恍惚,多么似曾相識的一幕?。?/span>
在我小時候,生活沒那么富足,孩子們能有幾個盜版變形金剛就是不得了的事兒了。通過央求爸媽買、與別的小朋友交換,我攢下了幾個變形金剛(當然也是盜版的),非常珍惜地藏在一個抽屜里,那里成了我的“秘密基地”。我會時不時把他們拿出來擺一擺、列列隊,玩完再小心翼翼地收拾回去。(本來想把“平淡而幸福的時光”多做一些鋪墊描寫以加強對比,但實在不愿回憶了。)
然后有一天——如你們已經猜到的,一個“親戚家的孩子”毫無懸念地出現(xiàn)了。(一直想把他命名為“奪愛者”或者“渣童”什么的,又覺得不太好。)
在爸爸賦予的“哥哥”頭銜和怹殷切而堅定的目光下,我用教科書般僵硬的微笑和到現(xiàn)在都讓我感到很佩服自己之虛偽的溫柔語氣介紹了“秘密基地”里的成員們,以及他們的特點,的特點,特點,點……
甚至有那么一刻,我懷疑自己擁有無與倫比的裝蒜天賦,是干特務的良坯。
然后,我看到了一個幼小的人形生物開始了一種不含一絲理智、慘絕人寰、歇斯底里、人為的機器人“進化”……
我的旁白是醬嬸兒的:“其實…恩..他們倆是一伙的…”“恩…那個最好別扔…他應該不會飛…”“這個腿不能那么動的….”“他的腦袋…不能拔”“哦…掉了…的話呢…”“恩…算了”
“進化”是殘酷的,暴風驟雨后是平靜和一桌子塑料殘肢,盡管過去了許多年,我發(fā)誓看到現(xiàn)場有一個“上帝”般的冷笑表情出現(xiàn)過。
不是我,因為我的面部是僵硬的,教科書般僵硬的微笑。
在腦部分泌了至少一升多巴胺后,“上帝”決定離開,帶著他精心挑選的兩個“進化”過程中的“佼佼者”,并和顏悅色地拒絕了我讓他把其中一個“佼佼者”掉了的頭一起帶走以便回去裝上的建議,慷慨地把“血饅頭”留給了我。
“跟哥哥說再見”“哥哥再見”“再見”。
“秘密基地”沒有了,爸爸走過來對我說:“你今天表現(xiàn)得很不錯!值得表揚!”
我已經忘了那些不比“上帝”分泌的多巴胺的數(shù)量少的眼淚是不是從眼眶里滾了出來,還是一直在那里面打轉不曾決堤。
總之,從此以后我開始只看課本,再也沒碰過變形金剛了。(這句是扯淡的)
所以,當豆包喊著“培西”跑回客廳搶玩具的時候,我體驗到一種莫名的同感,可能這就是所謂的心理“聯(lián)結”吧。
分享行為是習得的,是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但是,在教會孩子與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之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發(fā)展階段,了解孩子的天性。一般來說,3歲左右的小孩完全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根本不具備體會其他小朋友想法的能力,也就不可能懂得什么叫分享,他們只知道“利己”。
讓自己的孩子分享玩具,家長得到“這孩子真懂事”、“真是教育有方”的贊揚,但留給孩子的是迫于壓力和權威的心不甘情不愿,長此以往容易讓他/她形成懦弱、被動的性格特點。
家長有了面子,卻把孩子毀了。
那么,如何教會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呢?
其實,孩子們的事情,孩子們自己就能解決,家長做適當引導就足夠了。如果孩子還不到懂得分享的年紀,不妨尊重他/她自己的決定,起碼這樣還可以讓其建立“物權”意識;如果孩子已經懂得了交換和分享,那更無需家長參合了。
別指望你的兒子或女兒在明白什么叫“分享”之前,主動并愉快地跟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那些苦口婆心、甚至強行“鍛煉”自己孩子分享玩具的家長就是“毀娃不倦”的典型。
豆包一定是幸運的,因為他爸爸我有面積960萬平方公里的心理陰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