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之前有幸參加過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先生的講座。
老爺子年近七十,卻仍然思維敏捷,氣度不凡,頗有些仙風(fēng)道骨的意味,講起話來更是妙趣橫生,不像是在辦講座,倒像是在說相聲。
按老先生的話說,自己小時候可不是一個省油的燈。他上學(xué)那會兒,可是出了名的難對付——
他會纏著老師問為什么樹是綠色的,老師說是因為有葉綠素。他接著問為什么會有葉綠素,老師說是為了光合作用,他又問為什么要有光合作用,老師說為了生存。他再問為什么要生存,老師說我還有事先走了。
后來,他又喜歡上了動畫片??粗粗睦锞陀址钙鹆肃止荆耗阏f這人的表情要怎么設(shè)計,才能顯示出他的情感?是仰視還是俯視?是正面還是側(cè)臉?陰影涂在哪個地方,更有棱角?
就這樣,他在不斷的好奇與求證中摸索、模仿、鉆研,最終形成了自己的風(fēng)格,走上了漫畫這條路。他坦言道,這一生幾十年,能取得如此成就的根本原因,無外乎三個字:
好奇心。
02
從好奇,發(fā)展至興趣,最終到事業(yè),其中艱難與困苦,比那些按部就班讀書工作的人,只多不少。
好奇心與生俱來,是每個孩子都會具有的品質(zhì)。若是不信,你大可以去向自己的父母求證,在你還是孩童時,保準(zhǔn)三句話不離“為什么”。
這本是件好事,但卻被不少父母強行摻入了另一種解釋:煩人。
他們訓(xùn)斥孩子,認(rèn)為孩子難能可貴的求知欲,是不省心、是無理取鬧。時間一長,原本會勾起孩子好奇與興趣的事物,便慢慢失去了吸引力。
于是,他們最具靈性的這部分,被扼殺了。
有些家長更加開明些,為孩子保留了求知的火種,但你也先別急著慶幸。接下來,還有抹殺求知欲的葵花寶典——寒窗十年。
國內(nèi)的教育體制,本身并沒有適合興趣與愛好滋生的土壤。每個人都是螺絲釘,都是批量產(chǎn)品,都唯分?jǐn)?shù)是從。小升初、初升高、還有高考,哪個不是只看成績。
一些劍走偏鋒的成長方式,從此時開始,便已是鳳毛麟角。
即便孩子有心,想課余時間讀讀雜書、看看電影、聽聽音樂,老師也多半會全部沒收,家長同樣如臨大敵,打上個“不務(wù)正業(yè)”的標(biāo)簽,極力阻撓。
家長和老師做了壞事嗎?沒有,他們沒錯。因為讀書學(xué)習(xí)考大學(xué)畢業(yè)找份工作,已被無數(shù)人實踐過,是毋庸置疑的,是最易成功,最穩(wěn)妥的方式。
只不過,這種方式,雖會將平庸之輩提升至平凡,卻也能讓雛鳳之材歸于沉寂。
03
即便你從始至終保持了一顆赤子之心,對一切事物都懷有渴求與探索的欲望,你仍然會面臨橫在身前的最后鴻溝:生存。
畢業(yè)之后,絕大多數(shù)人會拿著微薄的工資,與別人合租潮氣沖天的蝸居,夾縫求生。久而久之,你便會心中失衡,逐漸迷失自我,人生目標(biāo)除去賺錢之外,別無它求。
讀雜書能當(dāng)飯吃嗎?就算弄明白地球為什么是圓的,能多賺錢嗎?即便通讀上下幾千年的歷史,除了平常吹吹牛,還能有什么利益可言嗎?既然沒有,那為什么還要折騰這些沒用的事情呢?
很多人是這么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在他們有了后代之后,同樣也自然會認(rèn)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考試成績高,把自己孩子呼之欲出的好奇心親手扼殺在萌芽中。
你瞧,這就是因果輪回。
04
我自己也曾疑惑過,所謂好奇心,究竟有什么用處,同樣工作之后都是朝九晚五、養(yǎng)家糊口,人與人之間又會有什么區(qū)別?
后來,我想明白了——
你若懂些樂理,聽到的就是跳動的音符,就是哆來咪發(fā)嗖,就是低沉的貝司和悠揚的長笛。而你若絲毫不了解,灌入耳膜的,便只是不求甚解的旋律罷了。
你若對詩詞感興趣,去湖邊散步,腦中會蹦出些水光瀲滟晴方好、潭面無風(fēng)鏡未磨的佳句。若其不然,你也只會感嘆一句:美,真美;好看,真好看。
你若對自然科學(xué)有些了解,路邊見到一群忙著搬運果屑的螞蟻,也許會饒有興致地看著他們分工協(xié)作,看工蟻和兵蟻的區(qū)別。如果你并不知曉這些,眼前的也只是一坨惡心的蟲子而已。
同樣的事物,在別人眼里可以熠熠生輝,驚呼天造地設(shè)、鬼斧神工;而在你看來,也許只是一塊朽木、一扇破門、一處普通景色。
我們對生活越是好奇,了解得越多,越會容易發(fā)現(xiàn)生活中處處充滿曾被忽略的細節(jié)與驚喜。
確實,它不會讓你多賺幾百塊錢,也沒辦法讓你在爾虞我詐的環(huán)境中步步高升。但它卻能帶給你平和的心態(tài)、對身邊美好的向往,讓你在這浮躁的社會中,心中存留一潭清池,波瀾不驚。
總有一天,也許是明日,抑或是十年之后,你終會發(fā)現(xiàn)——
所謂生活,遠不只有錢,與事業(yè)。
愿你能保持一顆好奇的童心。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