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寫古典詩詞,但往往不得其法。欣慰地看到一些朋友越寫越好,也感覺到另外一些很有潛質(zhì)的朋友正在瓶頸。要突破最終的瓶頸,必須在意境上有修為,而這是在文字基本功已經(jīng)到位的基礎(chǔ)上修煉出來的。關(guān)于一些基本功方面的認識,可以翻閱前三講:
詩詞講座一:什么語言能夠入詩?
http://blog.renren.com/blog/225839602/499565148?bfrom=01020110200
詩詞講座二:正格走勢
http://blog.renren.com/blog/225839602/500682316?bfrom=01020110200
詩詞講座三:煉字
http://blog.renren.com/blog/225839602/501270082?bfrom=01020110200
趁著今天可能還有些心情寫日志,把意境的這一講交代了吧。詩詞的基本功到一定水平之后,剩下的就是境界問題了。唐朝司空圖講過二十四詩品,可以參考一下他的歸納,但我們需要把深層問題講出來。
古往今來,千千萬萬的騷人墨客,早已經(jīng)把俗世能夠想到的角度和技法用得差不多了。詩詞要寫得讓人有印象,就必須挖掘出獨特的意境。如果你相信每一個人都是不可替代的獨特存在,那么只有當(dāng)TA淋漓盡致地把自己的獨特本質(zhì)發(fā)揮出來時,詩的意境才會真正有神采。其實除了騙騙小姑娘或涉世未深的文藝青年,寫詩這件事本質(zhì)上也就是寫心,關(guān)鍵是你的功力、你的理解到什么層次,你才能寫出什么層次的境界。
刻意模仿某種意境是沒用的,除非你學(xué)會了某種人心;但如果真的學(xué)會,也就無所謂模仿了。格律可以學(xué),煉字可以學(xué),語法也可以學(xué),唯獨意境是學(xué)不來的。寫出一首算得上詩的東西,在當(dāng)今喜歡寫詩的人中,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人能做到;而使得自己的意境不淪于平庸或乖張,在這十分之一左右的人里又只有十分之一左右偶爾能做到。曾經(jīng)在青史中留名的偉大詩人,無不是帶著自己突出的意境,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李商隱、蘇軾、李清照,不必再多舉,每一個人都把自己獨特的心性發(fā)揮到極致,而在他們身后,無數(shù)的仿效者和跟隨者頂多也就是二流詩人。
然而我今天不會舉他們的例子。意境之大可以宏圖萬里,意境之小也可以精微之極。在這里,我要舉一個很小的實例,比如說就寫一個小園子,我在網(wǎng)上找到這么幾首七絕,大家不妨品味一下這幾首的差異:
1.
春高校園綠意茂,碧水凝翠相媲俏。
兩水脈脈通怡橋,風(fēng)拂旗舞花枝笑。
2.
一池清水住學(xué)園,碧影依風(fēng)翠葉翻。
誰道霞苞香泛少,讀書醉后賞詩魂。
3.
何須粉黛點腮紅,蜂蝶紛飛秀色中。
正是花期催好雨,桃林猶自舞東風(fēng)。
4.
剝紅欄桿綠蕪廊,米家園里舊池塘。
池上花如人已倦,為誰斂容立斜陽。
簡單點評一下:第一首不用說了,詩味還沒入門,回頭看前面三講去;第二首押韻錯了,跨了部,園和魂是對的,屬可通用的同部異韻,翻不對,但摒棄這點瑕疵不論,詩味上比第一首要勝許多,盡管和后面兩首還差一大截,也存在“賞詩魂”之類的陋筆。但這里集中講的是境界問題。
盡管感覺起來可能高下立判,但要講清楚2、3和4的境界差異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3和4都是味道和技巧上都成型的詩,但是一看就知道4的作者底蘊和內(nèi)涵要醇厚得多。3給人的感覺就是媚艷,胭脂艷女;而4才有留中不發(fā)余味無窮的韻味,這和個人的古典修為很有關(guān)系。
中國詩是追求層次的。第3首基本上是單一層次的意境,詩有結(jié)構(gòu),但意境完全沒有層次和結(jié)構(gòu)。作者內(nèi)心就這么點東西,一眼看穿了,所以可讀性不足。詩的空間非常有限,好詩是必須在有限空間里做出深度和層次、做出想象的延展結(jié)構(gòu)的作品。這里說的延展結(jié)構(gòu)不是畫面的延展,而是精神格局的延展。也就是說,詩背后是有一個更廣闊、更深遠的“局”在里頭,寥寥幾筆點出的東西,既是這個局的核心,又只是一些主要脈絡(luò),它能使人自然而然地想象和推展到整個“局”。宏觀一點的詩,像杜甫《登高》中的人生滄桑、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和劉禹錫《石頭城》中的歷史變遷,微觀一點的詩,像孟浩然《宿建德江》中的寂寥清愁,王維《雜詩》中的鄉(xiāng)情思緒,都只是揭示這個局的一小部分,但卻是關(guān)鍵的得其神韻的部分,用文縐縐的話來說,是能夠把握全“局”特質(zhì)的關(guān)鍵結(jié)構(gòu)。
所以詩的意境如果要修煉,不在于你能“滿”多少,而在于你能“空”多少。有人刻意追求空一筆,但修為不到的情況下,空出來的那筆不是顯得太直白,就是太不自然,或者實際上并沒有空出多少。文化修為是把自己做滿,只有自己滿了才能自然而然地空出更廣闊、更深遠、更有層次和色彩的“局”。越是知曉文化階層的心性,越是能深切感受和理解文化中的那些“好局”,就越容易用最自然、最核心的結(jié)構(gòu),并把它用有詩味的文字表述出來。詩意類型和文學(xué)風(fēng)格的傳承,其實是通過這個途徑進行的。
這和淋漓盡致地發(fā)揮自己個性其實沒有很大的沖突。因為一個成熟的文明,會為各種各樣的個性留下“好局”和生成“好局”的空間,除非你覺得這個文明的世界里沒有一處是美的,否則你都可以擁有淋漓盡致的自己的詩。但在這之前,要經(jīng)歷漫長的磨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