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仁海
摘 要:河南信陽地名曾因避皇族名諱而幾多改易,文章考釋了因避國諱而改易的信陽歷史地名“苞孚”“殷城”“平春”“義陽”“期思”“蔣州”等六條。
關(guān)鍵詞:信陽地名 避諱 地名改易
地名是一個地區(qū)的文化符號,河南信陽地名承載了信陽濃厚的人文底蘊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在歷史上,信陽地名曾因避皇族名諱而多少改易,這種地名改易割裂了歷史,影響了地方歷史、文化、民俗的傳承。許多發(fā)生在信陽的歷史事實、人物、典故、民俗、民間傳說,隨著地名的改易而變得不為人所知。這里考釋信陽歷史地名因避諱改易數(shù)條,以期對挖掘信陽地方人文底蘊和相關(guān)的文史閱讀有所裨益。
一、苞孚
(唐末)苞孚縣治所在今信陽市息縣東北的包信鎮(zhèn),本名褒信縣、苞信縣(《隋書·地理志》將“苞”作“包”)。西周時是賴國封地,春秋時屬沈、蔡二國之地,戰(zhàn)國時為楚、魏二國之境,秦時屬潁川郡,漢建武年間置褒信縣,后置褒信侯國。南朝劉宋時將“褒信”改為“苞信”,但隋代又回改為“褒信”?!对涂たh志》卷九:“(褒信縣)宋改為苞信。隋大業(yè)二年,改褒信縣,屬蔡州。”
唐末諸道兵馬元帥、五代梁太祖朱晁(唐賜名“全忠”),祖追尊憲祖昭武皇帝名“信”。唐天佑中(公元906年)為避朱全忠父“信”之名諱,改“褒信縣”為“苞孚縣”。(“孚”與“信”同義,《爾雅》:“孚,信也”。)《唐會要》卷七十載:“豫州?!趴h。天佑三年十二月。改為苞孚縣。” 《新唐書》卷三八亦載:“唐天佑中,更曰苞孚?!北彼螐?fù)名褒信縣,后簡稱包信。
唐天佑年間,還有其他地方因避全忠祖名諱“信”而改者,茲引以資證,如《舊唐書·哀帝紀》記載:“天佑二年十月,金州馮行襲奏當(dāng)?shù)?,昭信軍額內(nèi)一字,與元帥全忠諱字同。乃賜號戎昭軍?!蓖?,又敕改“信都曰堯都”。
二、殷城
信陽市商城縣本名殷城縣。春秋戰(zhàn)國時先屬吳后屬楚,秦屬九江郡,漢置雩婁縣,南朝宋僑置苞信縣于此,曰“西苞信”,梁改曰“苞信”。隋開皇初期,為避豫州苞信重名,更名“殷城縣”,因殷朝后裔宋公曾在此建國,筑有殷城而得名。宋·《太平寰宇記》卷一二七:“以與豫州苞信重名,改為殷城??h取古殷城為名。”
至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追稱其父弘殷為宣祖,并詔諭舉國避偏諱“殷”字;“殷城縣”遂改稱“商城縣”(殷、商義相關(guān),傳境內(nèi)有商王墓),屬光州弋陽郡,此為商城得縣名之始。宋·王存等《元豐九域志》卷五:“建隆元年,改殷城縣為商城,后省為鎮(zhèn)入固始?!鼻濉ゅX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避諱改郡縣名》亦載:“宋太祖之父名弘殷,殷城縣曰商城,溵水縣曰商水?!薄顿Y治通鑒》卷一四三胡三省注:“殷城縣,取縣東古殷城為商城,避宣祖諱也?!?/p>
同期的“殷州”也因此諱而改為“商州”?!端问贰ばU夷傳四》:“董蠻在馬湖江右,人樊侯國也。唐羈縻馴、騁、浪、商四州之地?!敝腥A書局標(biāo)點本《??庇洝罚骸?商’,原為唐的殷州,避趙匡胤父諱改?!秲沙V目》卷一三、《朝野雜記》乙集卷二〇《辛未利店之變》條仍作'殷’。”亦可資證。
三、平春
(晉)平陽縣治所在今信陽市浉河區(qū)西北,本名平春縣,乃東漢時始置,屬江夏郡,晉屬義陽郡?!端螘肪砣d:“前漢無,后漢屬江夏曰平春?!稌x太康地志》屬義陽?!?/p>
東晉簡文宣鄭太后名阿春,為避鄭太后“春”之名諱,以“陽”代“春”,改“平春縣”為“平陽縣”?!锻ǖ洹ぶ菘な弧废隆皦鄞嚎h”注云:“東晉以鄭皇后諱,改壽春為壽陽,宜春曰宜陽,富春曰富陽。凡名春,悉改之?!薄捌酱骸币喈?dāng)在此更名之列?!对涂たh志》卷九“申州義陽縣”下:“晉孝武帝改平春曰平陽?!薄稏|晉疆域志》卷二:“漢平春縣,晉太元中避諱改平陽?!卞X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避諱改郡縣名》亦載改“平春縣曰平陽”。
至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平陽縣”名,更名為“義陽縣”。
四、義陽
信陽本名義陽郡、義陽縣。西周時是各諸侯國的國都、封地,戰(zhàn)國時期曾為楚國的別都,三國及東晉末分別為弋陽郡、義陽郡的郡治所在地,唐代為申州、光州之州治。
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為避宋太宗趙炅舊名“光義”的名諱,諱“義”為“信”,改為信陽郡、信陽縣。(“義、信”同義,《鬼谷子》陶弘景注:“義,忠信也?!鼻摇靶?、申”古通用,義陽曾為周封地申國。)宋·王存等《元豐九域志》載:太平興國元年,改隨州崇義軍為宗信軍;義陽軍為信陽軍;義陽縣為信陽縣;(上見卷一)改雄州歸義縣為歸信縣(見卷二);改泗州招義縣為招信縣(見卷五)。宋·《輿地紀勝》卷八十“義陽軍改信陽軍”條下:“太平興國元年,避太宗諱故也?!薄妒{齋養(yǎng)新錄·避諱改郡縣名》:“太宗光義,改義陽軍曰信陽。”周廣業(yè)《經(jīng)史避名諱考》卷十九:“避宋太宗諱,改義陽為信陽?!薄都螒c重修一統(tǒng)志》卷二一六:“義陽故城在信陽州南四十里……宋避諱,始改為信陽。”
五、期思
信陽市光山縣曾名期思縣,春秋為弦國地,戰(zhàn)國屬楚;南朝宋時置光城縣,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置光山縣,因境內(nèi)浮光山得縣名,《寰宇記》:“冊俯映長淮,每有光耀,因名光山。”
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為避金海陵王完顏亮太子光瑛的名諱,“光山縣”更名為“期思縣”。不久后又復(fù)名“光山縣”。《宋史》卷八八“光州光山縣”載:“紹興二十八年,避金太子光瑛諱,改為期思縣。”《金史》卷八二亦載:避太子光瑛諱,宋改光山縣為期思縣。
隋開皇初改邊城縣置期思縣(治所在今信陽商城縣,后廢)、今信陽淮濱縣東南的期思鎮(zhèn),它們與光山舊名“期思”之治所均不同。
六、蔣州
信陽市潢川縣曾屬光州州治,春秋時為黃國,漢置弋陽縣,北齊更名定城縣,唐以后為光州治。
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為避金海陵王完顏亮太子“光瑛”的名諱,改“光州”為“蔣州”,后又復(fù)名“光州”。《金史·光英傳》:“天德四年二月,立光英為皇太子。……宋亦改'光州’為'蔣州’。”(《金史》“光瑛”作“光英”。)《輿地紀勝》卷八七光化軍:“紹興二十八年,避金太子光瑛諱,改為蔣州。”聶崇歧《宋史叢考·府州軍監(jiān)之更名》亦載:“金主亮太子名光瑛,改光州為蔣州?!?/p>
參考文獻:
[1]李德清.中國歷史地名避諱考[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1.
[2]王彥坤.歷代避諱字匯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9.
[3]戴均良等.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4]史為樂.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5.
(卞仁海 廣東深圳 深圳大學(xué)師范學(xué)院 518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