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唐高祖起兵太原,雖然起兵最晚,但是在隋末的起義中最終取得了勝利。李淵能快速平定天下紛亂靠的是英勇善戰(zhàn)的秦王李世民。李世民為唐朝建國立下汗馬功勞,但是他的一生中卻有著洗刷不掉的污點,殺死了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逼迫李淵退位。那么為什么寧可背負罵名也要發(fā)動政變呢?
秦王功高,南征北戰(zhàn),與太子有嫌隙
隋煬帝時期,各地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唐高祖李淵靠著平息毋端兒起義,收編了農(nóng)民起義軍,壯大了自己的軍事力量。后來在李淵擔(dān)任太原留守期間,他的兒子李世民勸諫其起義反隋,但是李淵猶豫不決,后來因為懼怕隋煬帝的問罪,終于決定在晉陽起義。
李淵能夠迅速當(dāng)上皇帝,靠的是李世民、李元吉等的南征北戰(zhàn),尤其是秦王李世民。唐朝建立之后,李世民也表現(xiàn)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他平定了甘肅地區(qū)的薛舉政權(quán),掌控了西北地區(qū)。
后來劉武周,宋金剛等勾結(jié)突厥占領(lǐng)太原,李元吉不能抵擋,是李世民出兵平息了叛亂。后來李世民平定了王世充和竇建德部,基本統(tǒng)一了華北地區(qū)。李世民在南征北戰(zhàn)中立下了顯赫戰(zhàn)功,更是受到了軍民的支持,在朝中上下的聲望達到了頂峰。
唐朝能建立靠的是李世民的遠見和軍事才能。功高蓋主的李世民在平定了各方叛亂,完成領(lǐng)土統(tǒng)一后受到了李淵的嘉獎,這也為他與太子李建成之間埋下嫌隙。
秦王與太子在朝中分庭抗禮
李淵稱帝后,封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與李建成均被封王。這樣的分封無可指摘,不過隨著李世民的各處征戰(zhàn),屢建奇功,慢慢的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猜忌。當(dāng)時李淵為褒獎李世民,認為舊有的封號已經(jīng)不能表述他的功績,封其為天策上將,更身兼數(shù)職,地位很是超然
太子建成在朝中很注重籠絡(luò)人才,而且禮賢下士,身邊聚攏了一群有才能的文臣。李世民戰(zhàn)功卓越,李建成為了分其兵權(quán),就拉攏齊王李元吉,來與李世民相抗。
當(dāng)時李淵、太子和秦王的詔令在朝中都有相同的作用,百官不知道以誰的詔令為準,就按誰的詔令先到來執(zhí)行。太子與秦王在唐朝堂中勢力都很大,百官分成兩派,各自擁護一方。這點是李淵不愿看到的。為了加強皇權(quán),李淵也樂于兩人爭權(quán)。
晉陽起兵是李世民的主意,李淵稱帝后,隨著李世民屢建奇功,李淵口頭對李世民承諾立其為皇太子。但是李淵已經(jīng)立建成為太子,還對李世民做出這樣的承諾,無疑是讓李氏兄弟離心。正是李淵這種放任不作為、不負責(zé)任的許諾導(dǎo)致了后面的兄弟鬩墻。
李淵偏袒太子李建成,致李世民于險境
因為李淵的種種不負責(zé)任的言論,導(dǎo)致太子李建成對李世民愈加不滿。當(dāng)時李世民多是出征在外,遠離李淵身邊,更是無法對李淵進言。李建成靠著賄賂李淵的寵妃,讓其多次向李淵重傷李世民,使得李淵漸漸疏遠李世民。
李建成后來慫恿文干起兵謀反,中間又因害怕主動向李淵告罪。李淵問計于李世民,決定讓其前去平叛,這次李淵又向李世民許諾,說這次叛亂與建成有關(guān),李世民歸來后可以立其為太子。結(jié)果李世民出兵期間,李淵又被元吉與寵妃們勸服,不再遷怒建成,也不在提太子廢立的問題。
李世民就像李淵的一把好用利器,外可平定叛亂,內(nèi)可約束太子李建成。這點雖然可以穩(wěn)固李淵的統(tǒng)治,但是對于李世民來說無異于將其放在熱火中烹烤。太子李建成對其可謂是恨之入骨。
有一次李建成約李世民飲酒,結(jié)果李世民酒后吐血,都驚動了李淵。李淵便決定讓李世民去往東都洛陽。東都洛陽人杰地靈,而且李世民身邊的猛將多數(shù)是山東一系,李世民去往洛陽也算是回歸大本營,鎮(zhèn)守一方。但是李建成因為害怕李世民的勢力做大,勸諫李淵,此事果然終結(jié)。
李淵雖然對李世民褒獎有加,但是他真正在乎的還是太子建成,建成的意見對其決策有很大的影響。后來突厥進犯,李建成將主意打到了李世民的兵權(quán)上,想讓李元吉帶兵征討突厥,借此作亂。
兵權(quán)是李世民立身與自保的根本,若是兵權(quán)被奪,那么他的處境只能是任人宰割。因為李淵對李建成的偏袒,李世民很可能不能保有自己的兵權(quán)。這也是后期李世民先下手為強的原因。
玄武門兵變,先下手為強
在太子建成謀劃的時候,李世民搶先下手,提前去李淵宮中告發(fā)太子建成等人欲謀害自己。李淵大驚,但是還是說第二天召太子入宮來追查此事,并沒有明確表態(tài)。李淵寵妃又將消息透露給太子和元吉。
太子與元吉本意是稱病拖延,但是后來為了知曉事情的變化,于一早策馬行至玄武門。李世民也是提前到達玄武門,帶兵立于此地。太子與元吉發(fā)現(xiàn)事情不妙,想立馬返回,但是李世民策馬追上,搭箭射死太子建成。元吉也被尉遲敬德殺死。
唐宮中的李淵面對太子身死,李世民帶兵入宮的局面,無可奈何,只能退位讓給李世民。
李淵本想借兄弟相爭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但是他不善于平衡之術(shù),耳根太軟,經(jīng)常受身邊寵妃與元吉等的影響,以致處事偏頗于太子建成,造成李世民的不滿與不安。
在朝中已有太子,并且太子根基深厚的情況下,李淵屢屢對軍功甚大的李世民許諾立其為太子。這種不負責(zé)任又牽扯甚廣的言論也加劇了太子與李世民之間的矛盾。若是后期太子建成登基,那么李世民也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結(jié)束語:李世民先下手為強,率先發(fā)動兵變登基為帝,這雖然是他不能洗刷掉的污點,但是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他與太子建成處于敵對兩派,面對太子建成的處處發(fā)難,面對李淵的猶豫默認,只能自己謀求一條出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