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多少人,在大年夜搖到了手軟,縱然在這個時刻你收獲了很多的紅包,也發(fā)出了很多的紅包,你可曾經想過,過年的意義是什么。
羊年的前奏從搶去誰家過年開始,在商量無果的情況下,我固執(zhí)的選擇了獨自回家陪父母過年;孩子小,自然沒有選擇權,他的選擇由媽媽代替了,在出發(fā)的頭天晚上,還在猶豫到底要不要帶他們回去,最終老人家想孩子的強烈愿望,讓我選擇了帶他們回去,慶幸的是竟然買到了臥鋪,還是軟臥。
老人看到了孫子,自然是最高興也是最安慰的事情,好吃、好喝、好玩的也紛紛入場。
三祭灶、四掃屋、五蒸饃饃、六殺豬、七八乒啪、九十包餃子。
在農村,此刻是最熱鬧的,貼對聯(lián)、貼福字、放鞭炮,這都是自己兒時的最愛,現(xiàn)在也成了孩子們的最愛。但在城市里,很多傳統(tǒng)的習俗也慢慢的省略了,省略的不僅僅是兒時到處放炮的場景、也不僅僅是對一個小小煙花的羨慕和對能發(fā)出聲音的小蜜蜂花炮的渴望……
《常回家看看》這首歌讓不少人淚流滿面,甚至從大洋彼岸不顧一起的回到父母的身邊、回到自己兒時的樂園。
生活的事情跟媽媽聊聊、工作的事情陪爸爸談談,多么溫馨的事情,早已不再重現(xiàn),哪怕陪父母閑聊、做做年夜飯都讓年輕人忘卻的一干二凈。南北文化的差異也好、不同的家庭背景也罷,國家也只是簡化成了一個符號----擠火車,回家給老年人就是兒孫歡聚一堂,自己卻忙的腰酸背痛。
搶紅包--2015年的新發(fā)明,讓更多的年輕人找到了守在電視機前面的理由,老人們在哪里呢?在默默的包餃子、準備年夜飯,沒有子孫陪、沒有媳婦的幫忙……
年味哪去了??
為了找到一點點兒時過年的味道,從三十的中午到初二的凌晨,我選擇了關機,遠離任何網絡,也許很多人說我不合群,那我說,你通過網絡給別人送祝福的時候,其實是在打擾別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