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龐大的教育背景下,“棒下出孝子”是大多數家庭都恪守的原則。孩子不懂事?大多數父母都表示揍的輕!
表姐就是典型的嚴母,外甥從剛會說話開始就挨過不少的打。按家里人的話講,就是這孩子被教育的實在太聽話,已經過了頭!有一次,我去表姐家辦事,還沒進門就聽到外甥的哭聲。進屋一看果真是表姐又在打孩子,看我進來表姐憤憤地跟我說這熊孩子修改成績,邊說還邊想順手掐孩子的大腿內側。沒成想表姐的手還沒碰到外甥,外甥已經開始不停的抖,頭上身上全都是汗。我趕緊對表姐說:他才7歲,教育教育就行了,孩子都要被你打出問題了!
表姐嚇得一把抱住孩子,沒想到外甥抖的更嚴重了。表姐邊哭邊安撫著孩子并表示再也不打他,在孩子緩了將近一個小時之后,才有所好轉。
所以,在孩子犯錯的過程中,家長最好奉行“三不打”,否則會給孩子帶來很不好的負面影響。
外人在場不打
老話說“當面教子”,美名其曰眾目睽睽下教子會讓孩子更加有羞恥心。家長這樣做的確會讓孩子更加有羞恥心,可這樣做也會一并毀掉了孩子的自尊心。很多家長總覺得孩子“犯錯”就是沒有自尊心的表現,其實小孩子的自尊心要比大人更強烈,“犯錯”不過是缺少自制力的表現。
幼齡時期不打
3歲之前的小孩很難有是非觀念,家長不要以為這個年齡的孩子什么都懂,此時的孩童正處于游戲期階段,他們的活動很大一部分還在被吃喝拉撒睡這種本能占據,也不會有太多的思考。家長此時若依靠打來教育孩子的話,孩子不但會覺得很困惑,甚至會產生羞恥的萌芽。
暴怒之下不打
其實,大多家長打孩子都是在暴怒之下進行的。不過此時家長往往忘卻了孩子犯錯的本質,怒打死的種種行為更多是在發(fā)泄。比如說孩子修改成績這件事,家長本是生氣孩子撒謊騙自己。可孩子表面上是修改了成績,從根本上看會不會是平常家長給孩子的學習壓力太大導致孩子修改成績呢?此時不如冷靜下來再實行懲罰。
當然,與其打孩子,不如在這3個年齡段給孩子立規(guī)矩,從而避免孩子犯錯。
1~3歲:
1、家長在讓孩子身體不受傷害的情況下,讓孩子碰一些剛煮熟的食物,讓他明白其中的危害。
2、樹立孩子最基本的禮貌和誠信意識。家長最好以身作則,不要只是單單的口頭教育,否則孩子還是會像家長學。
4~5歲:
1、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長不需要面面俱到的給孩子解決一切,這個時候孩子要學會自己穿衣服、系鞋帶等等。
2、培養(yǎng)孩子“物歸原主”的意識。規(guī)定孩子從哪里拿的東西,用完過后要放到原來的位置,讓孩子養(yǎng)成整潔的習慣。
6~7歲:
1、讓孩子有計劃的學習。學習一會玩一會,不要讓孩子一直學習或一直玩,要為孩子上小學奠定良好的學習習慣。
2、向孩子表明自己賞罰分明的態(tài)度。犯錯立即懲罰,表現好立即表揚,不把錯誤攢一起算賬。
最后,規(guī)矩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建立起來并能執(zhí)行下去,這需要家長在孩子面前樹立良好的榜樣。倘若孩子實在太自私甚至恃強凌弱的話,果斷建議打一頓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