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指婦女行經前后或行經期少腹墜痛,輕者腹痛,腰酸,全身倦??;重者少腹墜痛劇烈,大汗淋漓,并泛惡、嘔吐,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筆者近三年來采用穴位敷貼為主,治療本病85例,效果滿意?,F(xiàn)總結如下。
一般資料
本組85例,年齡13~51歲;病程1~20年;屬寒濕凝滯者38例,肝郁氣滯者32例,氣血虛弱者15例。均經婦科檢查排除慢性器質性疾病。
治療方法
外用方由丁香、吳萸、細辛、延胡、乳香(等分)組成,研末和勻,以適量益母草膏調成軟膏。一般在月經周期前5天開始治療。取藥麥粒大小藥膏,置于2cm×2cm大小的膠布上,貼于關元穴,1~2日換一次。經行3日后取去。在敷貼的同時,
加溫針灸雙側三陰交。對寒濕凝滯者另加足三里;肝郁氣滯者加太沖;氣血虛弱者加氣海,均平補平瀉,留針20min,每2天針灸一次。治療1~4個月經周期。
治療效果
以治療后下次行經時疼痛情況為判定標準。經行無痛,各種伴隨癥狀消失為痊愈;疼痛減輕,但時有反復為好轉;病情無變化為無效。本組經治療后69例治愈,10例好轉,6例無效,總有效率達92.9%。
體會
中醫(yī)認為本病的病機是氣血運行不暢,常由于經期受寒濕之邪,滯于胞宮,經血運行不暢而作痛;或肝郁氣滯,血行受阻,不通則痛;或素體氣血虛弱,行經后血??仗?胞脈失于滋養(yǎng)故經后作痛。外敷方中用丁香、吳萸,共起溫里散寒止痛之效,且能降逆止嘔;細辛可發(fā)散在表之寒邪,又可令入里之寒邪從表而去,具有較強的辛散之性,使氣行血活,通則不痛,從而增強其止痛效果。諸藥調于益母草膏中,共奏行血活血止痛之效。取關元穴,使藥物透過穴位溫通胞宮,理氣活血,助陽祛寒;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調理脾肝腎三陰經之疾,而痛經與三臟功能失調有關,故取三陰交穴以調氣行血;配足三里以健脾養(yǎng)胃,化寒濕;配太沖,能舒肝解郁,調理氣血;配氣海以補虛,溫通胞脈而止痛。
諸穴相結合,調理氣血,使人體氣血陰陽平衡,而達治病目的。
(孟云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