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漢全席是我國一種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巨型宴席。既有宮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風(fēng)味之精華;突出滿族菜點(diǎn)特殊風(fēng)味,燒烤、火鍋、涮鍋幾乎不可缺少的菜點(diǎn),同時又展示了漢族烹調(diào)的特色,扒、炸、炒、熘、燒等兼?zhèn)?,?shí)乃中華菜系文化的瑰寶。 滿漢全席原是官場中舉辦宴會時滿人和漢人合坐的一種全席。滿漢全席上菜一般起碼一百零八種(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滿漢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葷有素,取材廣泛,用料精細(xì),山珍海味無所不包。
滿漢全席是中國一種集合滿族和漢族飲食特色的巨型筵席,起源于清朝的宮廷,原為康熙66歲大壽的宴席,旨在化解滿漢不和,后世沿襲此一傳統(tǒng),加入珍饈,極為奢華。清代名宴還包括蒙古親藩宴、廷臣宴、萬壽宴、千叟宴、九白宴。
歷史
清朝
清朝康熙帝66歲大壽時,曾為漢、滿兩族特設(shè)3天6宴,提供300多款佳肴;相傳清圣祖玄燁在皇宮內(nèi)首嘗,并御書“滿漢全席”,使?jié)M漢全席名噪一時。當(dāng)時滿漢全席有宮內(nèi)和宮外之別,宮內(nèi)的滿漢全席專供天子、皇叔、皇兄、皇太后、后妃等享用;近親皇族子嗣、功臣(漢族只限二品以上官員和皇帝心腹)才有資格參加宮內(nèi)朝廷的滿漢全席。宮外滿漢全席,常常是由滿族一二品官員主持科考和地方會議,以滿漢全席招待欽差大臣,入席時要按品次,佩戴朝珠,公服入席。
在乾隆甲申年間李斗之《揚(yáng)州畫舫錄》一書詳實(shí)的描勒出盛況;豪華的六宴中,納集滿漢千百名饌,其中包括燕窩雞絲湯、海參匯豬筋、海帶豬肚絲羹、鮑魚匯珍珠菜、淡菜蝦子湯、魚翅螃蟹羹、魚肚煨火腿蒸駝峰,梨片伴蒸果子貍、蒸鹿尾、鯽魚舌匯熊掌、糟蒸鰣魚、假班魚肝、西施乳、獲炙哈爾巴小豬子、油炸豬羊肉、掛爐走油雞鵝鴨、豬雜什、羊雜什等[1]。
有所謂“32珍”說法。“山八珍”指駝峰、熊掌、猴頭、猩唇、豹胎、犀尾、鹿筋等;“陸八珍”吃什蟆、口蘑、玉皇蘑、鳳抓蘑、玉米珍、沙豐雞、松雞等,“海八珍”為燕窩、魚翅、大烏參、魚肚、魚骨、鮑魚皮等。烹調(diào)時要用上蒸、煮、燒、燉、煨、煎、炸、烤、燜、扒、炒、溜的技巧。計有冷葷熱肴196品,點(diǎn)心茶食124品,計肴饌320品佳肴,分3天吃完[來源請求]。
器具多用銅制,雕制巧究,餐中用粉彩萬壽餐具,大件的瓷器仿照雞、鴨、魚、豬等造型,設(shè)有火家具(即火鍋),上層放菜,下層以酒點(diǎn)火。載水家具則用錫制,分內(nèi)外二層,內(nèi)層放湯,外層放沸水,便于保溫。
清室擺設(shè)滿漢全席時,一般先吃滿菜,再吃漢菜,其間需換桌面,謂之“翻臺”。賓客進(jìn)入席宴大廳先奏樂,坐下后先用點(diǎn)心,賓客到齊后,把四整鮮撤下來,行敬酒禮,大菜才會奉上,整個過程先后共換桌面四次,調(diào)換滿、漢菜式,俗稱“翻桌”。此后漸漸流傳到民間,成為達(dá)官顯貴一展奢華的象征。
民國后
滿漢全席分大滿漢、小滿漢,大滿漢一般為108碟,小滿漢為64碟。早期菜式以山東菜較普遍,另有天津菜式。輾轉(zhuǎn)流傳到后,各地因應(yīng)不同口味,材料、烹調(diào)方法,出現(xiàn)有不同演繹。
民國初年,滿漢全席改為大漢筵席,不久又用八大、八小等筵席來代替,1930年代又改為八大件。
1977年11月2、3日,香港國賓酒樓(今聯(lián)邦酒樓)受到日本TBS電視臺的委托,以10萬港元的價錢,制作一圍整個共108道菜的滿漢全席。酒樓動用了160多人,花了3個月才籌備完成。而這個過程則由人造衛(wèi)星直播到日本。由于有些動物已經(jīng)成為受保護(hù)動物,加上部份烹調(diào)技巧也已經(jīng)失傳,所以再制作一場如同清朝年代的滿漢全席,幾已不可能。
1983年,廣州舉辦的“廣州名菜評比展覽會”上,所展出的滿漢全席,分“玉堂宴”、“龍門宴”、“金花宴”、“鹿鳴宴”四個重要宴會,共128碟菜品,其中名菜64碟、名點(diǎn)28碟、果品28碟、跟菜5碟、單尾3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