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是香港人最日常飲用的茶,如果你上茶樓食館,不特別點茶的話,伙記便會送上釅釅黑黑的一壺,又或者免收茶芥之類的食肆,所奉上的十之八九是普洱茶,特別是過時過節(jié),油膩食物吃得多,家中多備有上好普洱茶,以供消滯之功。
普茶學問深不可盡
首先,普洱茶的沖泡十分簡單,但和其他茶不同,普洱茶的欣賞卻人言人殊,有人喜歡醇滑,有人喜歡甘活,有人喜好舊味,亦有追求樟香、荷香等,有人甚至一看見霉化,立即退避三舍,甚至認為有損健康,建議立法禁用,但有人喜歡它夠舊,很少有一種茶有這么多不同的取向。其次,是普洱茶涉及的學問,是非常的復雜,比如說,大家都知道,普洱茶愈陳愈好,但普洱茶的年份的鑒定就不大容易,十年,十五年,二十年?別說行外人,業(yè)者都難以肯定。再說,就算是同年同一手茶,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存放,質量便完全不一樣。事實上,至今仍未有人對普洱茶陳化過程的機理,作科學性的探討,很多普洱茶的研討,依然停留業(yè)者的經驗點滴,或商人主導的"吹水"方式,不免有不盡不實的夸張和玄虛。
飛出尋常百姓家
第二,近年來普洱茶的價格漲幅驚人,比投資甚么債券股票黃金等的收益都不可比擬,二十年前買入一餅紅印普洱,約需港幣八百元,現今售價是一萬六千大洋,升價二十倍,有些較罕見的品牌,動輒要上五、六萬元,普洱茶已不再是茶葉鋪的貨式那么簡單,而是投機發(fā)財的工具了。筆者也認識多位賣普洱茶的,數年間變成了小富翁,比臺灣的"膨風茶"還來得"膨風"哩!本來屬尋常百姓平淡的香港茶市,先來的是臺灣人、跟?的是南韓人,現在是中國,正把普洱茶炒得火熱,這樣的市場狀況,難免不少光怪陸離的事物;諷刺的是,普洱茶從來都供應不絕,本來就是粗放的茶類,最平宜的茶也是普洱,有時茶價還不及運送的苦力費。本來粗茶細用不是問題,"豆腐成盤肉價錢",但是過分的炒作,容易使人迷失了價值觀,失去了品賞普洱茶的風味。所以談普洱茶,要冒被人大罵的險,下筆便有點躊躕。
普洱無茶
普洱茶在現代茶學的分類學上列為黑茶,是一種后發(fā)酵茶,實則這說法是不盡不實,因為普洱是民間茶農的智慧結晶,非一般的學究式分類可以盡道其詳,有些人索性保留普洱茶作為一種特殊的茶類。普洱茶產于云南省,云貴高原是茶葉的發(fā)源地,至今仍保留了不少上千年的老茶樹,普洱本是地名,在云南的南部,地屬思茅地區(qū),明代稱普耳,明《萬歷云南通志》:"車里之普耳,此處產茶。"車里即今西雙版納,當時茶貿非常蓬勃,因此而得名,《滇略》:"仕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可見今天的普洱茶在明代已基本定型,中央曾設府經理茶葉貿易,其實普洱產茶不多,祇是茶商云集于此,采購各地毛茶,制作銷售而已,清代阮?!镀斩栌洝泛芮宄恼f:"所謂普洱茶者,非普洱界內所產,蓋產于府屬思茅廳界也。廳治有茶六處:曰倚邦、曰架布、曰嶍崆、曰蠻磚、曰革登、曰易武。"就是現在好事者講究的六大茶山,認為質量最好者,都是位于西雙版納地區(qū),普洱祇是過去式的集散地而已。
茶葉之鄉(xiāng)得天獨厚
普洱茶的制法,可說簡單而復雜,在云南南部的高山上,喬木型或半喬木型的茶樹漫山遍野,多為少數民族聚居之地,土地肥沃,天氣溫和,茶農并不刻意耕種,但絕非是野生的,由于得天獨厚,每年可五、六采,其中以農歷二、三月所采的春茶,或叫"春尖"最佳,以及八月所采,俗稱"谷花茶"次之,其采茶芽緊結,銀毫閃亮,多用來做面茶的原料。土人有閑即采,樹高往往達四、五米,攀援而采,十足似"馬騮搣",采后把茶菁放在家中空地晾曬萎凋,有暇即用煮菜的鐵鍋殺青,亦有不經萎凋而鮮葉入鍋,不甚考究,熟后即放置在竹篾上反復揉捻成條,然后曬干,即是"青毛茶",這完全是遵照古時綠茶的制法,不過由于工藝粗糙,很多是毛茶己有不同程度的發(fā)酵。
多次發(fā)酵得成天真
很多人以為看見崎嶇的茶馬古道上的馬隊,或少數民族辛苦的背負?重重的茶擔,往往從老家走上一兩個月的途程,日曬雨淋,想到普洱茶因此而發(fā)酵,因而有很多故事說茶農以為茶葉壞掉,拆開后卻發(fā)現茶葉有一種陳香,所以發(fā)明普洱茶云云。其實茶葉的籃子都用大竹萚包好,挑夫亦小心翼翼運送,淋濕的機會不多,發(fā)酵有限,反而舊日裝運之前,希望盡量壓縮空間,皆先將茶葉灑濕,以防裝籃時脆碎,裝茶時以手或棍大力搗壓,逐次加茶至滿,然后置放,任其自然蒸發(fā)至干,才起程運送,這是普茶的第二次發(fā)酵,亦是最關鍵者,現今交通發(fā)達,已無需做這吃力的步驟,但現時茶葉質量之不及以前,原因亦在此,祇是很多人祇重買賣而忽略于工夫而已。
制造商收集"散茶"后,再分品質精粗,拼配量稱,放入一個容器,用蒸氣蒸軟,然后放入模具加壓,制成各種形狀的"緊壓茶",圓的叫"圓茶",或"七子餅茶",方的叫"方茶",稍扁的叫"磚茶",砣形的叫"緊茶"或"姑娘茶"等,不一而足,這時候水分慢慢晾干,是普洱茶的第三次發(fā)酵,然后便可運往市場銷售了。下來的便是到了商人或消費者的手里,有些要經過漫長的收藏,這是普洱茶進入第四次的發(fā)酵,亦是現時大做文章,大肆炒作所謂"干倉"、"濕倉"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