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9:21
作者:饒教授
來源:饒教授說資本
“觀念的轉變和人類意志的力量,塑造了今天的世界。——哈耶克”
說起來我是個老股民韭菜,九十年代第一筆單子,是騎著自行車,翹班跑到幾公里外的證券營業(yè)部,手填的單子,窗口排隊交進去的,行情只能在營業(yè)部的大屏上看,虧得錢已經不記得了,選擇性記憶,人類本性,不能免俗。
賺錢的幾次倒是歷歷在目,有一回,師傅叫我買瀘州老窖,第二天他要出差,囑咐我第二天就賣了,第二天跑去營業(yè)部,發(fā)現漲停了,猶豫了一下就沒賣,回去上班了,第三天早上再去,又漲停了,如此這般渡過了一周,稀里糊涂賺了不少錢,師傅說傻人有傻福。
那時,我既不懂財務也不懂金融,一腦袋工程師思維,炒股的方法自然是跟著辦公室?guī)业睦蠋煾狄嗖揭嘹?,說是老師傅也就比我大幾歲。師傅要看證券報上的年報數據,還要做剪報整理資料,弄個lotus自己拉表格,說這是基本面分析,我也經常幫幫忙。
師傅也看k線,各種技術分析術語眼花繚亂,師傅傾向于技術分析,他說,他之前做過幾個上市公司的項目,覺著這幾家公司都很爛,股票自然不敢買,結果漲到天上去了,所以他覺著基本面分析,看年報之類,僅僅是個補充,還是看K線來得直接,也叫我跟著學。
凡事都有個因緣,我被師傅帶進A股大門,自然按照師傅教的方法來,這也叫路徑依賴。
大約七八年后,2003年,16年前,我重回校園,就讀香港中文大學的會計碩士,那時我已經30多歲,也是有好多年實戰(zhàn)經驗的老韭菜了。
有一門課《金融市場和財務工具》,這是我第一次接受系統的金融學訓練,例如尤金·法瑪的有效市場假說、馬科維茨的投資組合理論、威廉夏普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等等。
之前工作需要零散地看過不少書,這回讓周洪峰教授給串起來了,周教授的課挺難,布置的參考書和作業(yè)特別多,當年確實很吃力,經常搞到半夜兩三點。不過,一次搞定,大有收獲,從此,我可就不是金融小白了,說起金融理論一套一套的。
以前這些東西工作中也在用,只不過之前知其然,能套公式能用,這回知其所以然,頗為得意,經常說一些自以為很高明的話,例如,從長期來看…,當然,后來才發(fā)現只是把自己套進去了而已。
當年,周教授指定了幾本書作為閱讀作業(yè),是要交讀書報告的,包括羅伯特·席勒《非理性的繁榮》,伯頓·麥基爾的《漫步華爾街》,兩本書我都看了,選了《漫步華爾街》做作業(yè),因為這本書太好了。
周教授課上講的那些理論,確實晦澀難懂,指定教材也是翻譯本兩大本,經常讀了2頁沒明白還要折回去。而這本《漫步華爾街》卻不一樣,通俗易懂,案例豐富故事精彩。
作者麥基爾,現在都翻譯為馬爾基爾,既干過投資也教過書,既是頗為成功的投資人也是普林斯頓著名經濟學教授,可謂是極接地氣。我們都有個毛病,喜歡聽成功實干家的,特別是成功的實干家加上教授,只有兩個字,完美。
《漫步華爾街》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是“隨機游走假說”,大致意思是利用股市過去的信息是無法預測股市的未來。深層次的意思是股市是一種隨機波動,對應于經濟理論界的有效市場假說,在弱有效市場情況下,技術分析是無效的,在半有效市場情況下,基本面分析也是無效的,在強有效市場情況下,自不用說,股票價格已經包含了所有導致價格生成的因素,套利也是不可能的,內幕消息也無效了。
這說的有點技術,不管市場到底有效到何種程度,最起碼,技術分析是無效的。馬爾基爾總結說:技術分析貌似科學,其實不過是占星術。
在我的記憶中,馬爾基爾的論證非常精彩,從郁金香泡沫講起,歷數金融史上的各種泡沫與崩潰,分析了技術分析、基本面分析的種種局限,甚至專業(yè)投資機構也不能幸免。
馬爾基爾講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讓一群黑猩猩對著報紙胡亂扔飛鏢選出的股票組合,與職業(yè)華爾街基金經理選出的基金組合對比,結果是基金經理并沒有戰(zhàn)勝黑猩猩。當然,后來想想,這種反智的故事,對所有隔行的小白來說都有巨大的吸引力。
最終,馬爾基爾提出,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戰(zhàn)勝市場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致富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投資指數基金。
就這樣,我被洗了腦,被馬爾基爾和隨機游走理論洗了腦,自此以后,技術分析在我眼里就是巫術。誰和我提那些技術分析術語,我心里就會嘀咕,白癡!恨不得扔給他一本《漫步華爾街》。
當然,我雖然是個書呆子,也不至于情商低到這種程度,避免討人嫌還是知道的。隨后的一段時間,發(fā)生了什么,A股的大牛市,很大程度上,我沒趕上那一波,因為堅信隨機游走理論。
不過我也觀察到,周圍很多炒股的朋友是賺了大錢的,多數還是技術分析方法,怎么會?只有一個理論解釋,就長期而言,他們會賠回去的,很多年過去了,似乎已經很長了,他們仍然在賺錢。
隨后的歲月里,我不斷學習新的觀念,行為經濟學,行為心理學,復雜學等等,特別是近些年對于經濟學理論基礎假說的質疑,比如對于理性人假設、有效市場假說、均衡框架等等,慢慢的,我對于技術分析無效的信念也在逐步動搖。
直到有一天,我看布萊恩·阿瑟教授的《復雜經濟學》,有一段是這樣說的,布萊恩·阿瑟有一次受聘擔任花旗銀行的顧問,1991年,當時花旗銀行正在開發(fā)一個復雜的神經網絡模型,用來預測外匯市場價格變化。
布萊恩·阿瑟回憶說:作為一個經濟學家,他的第一反應就是對此表示懷疑,因為畢竟他是受過正統經濟學教育的經濟學家,而傳統經濟學的基礎之一就是有效市場理論,根據這個理論,市場是不能預測的。
不過,他很快發(fā)現,外匯市場的交易者不同意這種看法,他們認為這些模型能幫助他們賺錢,換句話說,他們認為市場價格是可以預測的。①
這和我的困惑是一致的,交易者認為市場上是可以預測的,并且利用技術分析的方法進行交易,而經濟學理論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如果真是這樣,就不會有人通過技術交易賺錢。
阿瑟·布萊恩教授寫道:這著實讓我困惑,因為在現實中,確實有很多公司和銀行通過各種形式的技術交易,變得越來越富有了。
事實總會叫醒我們,除非我們是在裝睡。
有一天,一位朋友加我微信,通常是我的書或者文章的讀者,她自我介紹是湛廬的編輯,所在的小組就是編輯圣塔菲系列圖書的,看到我文章里引用布萊恩·阿瑟教授的《復雜經濟學》,這本書就是他們出的。
我這幾年對復雜學有興趣,就聊了幾句,她說最近他們還會出一本復雜經濟學的新書,埃里克·拜因霍克的《財富的起源》,看我這么有興趣,等出了寄我一本云云。
不久之后,我就收到這本書,是一部大部頭,有將近600頁,著實讓人生畏,不過已經在編輯小姐姐那里吹了牛,只好硬著頭皮拿起來,一看就放不下,擼了兩遍才放手,振聾發(fā)聵,有一種融會貫通的喜悅。
與布萊恩·阿瑟的《復雜經濟學》相比這本書視角更為全面,也更加系統,布萊恩·阿瑟那本書雖然叫《復雜經濟學》,其實是阿瑟教授不同時期研究成果的一個合集,有點像論文集,自然不是一個完整體系,雖然很多視角和觀點都很有幫助,但是系統性似乎差了一點。
《財富的起源》這本書更為系統,首先介紹了傳統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脈絡,對于沒有這方面基礎的讀者來說,首先需要了解了批判的對象,復雜經濟學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應對傳統經濟學的問題而誕生的,也可以說為批判傳統經濟學而來。
對于沒有基礎的讀者,就如我的一個哲學師弟所言,學習批判哲學,首先要熟悉、了解、學習被批判的對象,然后才能批判啊。這本書里的好內容很多,我們以后再慢慢聊。
既然是批判傳統經濟學,自然躲不過《漫步華爾街》。按照埃里克·拜因霍克的說法,隨機游走理論是傳統金融理論的基石,起源于1900年路易·巴舍利耶的論文《投機理論》,在這篇論文中,巴舍利耶首次提出了股票價格隨機游走理論,隨機游走指的是某個事物在每個時間增量上以隨機方向移動隨機距離。
1954年,這篇論文被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重新發(fā)掘。之后30年中,沿著這條道路,經過保羅.庫特納、哈里·馬科維茨、默頓·米勒、費希爾·布萊克、威廉·夏普、尤金.法瑪、羅伯特·莫頓等等這些聞名于世的經濟學家(他們大多數都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共同努力,構建了現代金融理論的大廈。
1973年,普林斯頓大學的伯頓·馬爾基爾教授出版了著名的《漫步華爾街》。拜因霍克說:這本書完整地總結了這一時代的研究,并向華爾街專業(yè)人士和個人投資者推廣了這些研究。這本書后來成為暢銷書,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的固定讀物,整整一代交易者和投資者都是在這個觀點下逐漸成長起來的。②
我讀的會計碩士課程,周教授的《金融市場和財務工具》課,指定的讀物就包括《漫步華爾街》,不過那是2004年,據《漫步華爾街》第一版已經整整30年,我看的是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的漢譯本,是原書1999年版,目前漢譯本已經出到原書第11版,后來我發(fā)現,后面的幾版內容變化很大,這是另外一個故事,我們下次再說。
雖然隨機游走理論成為了現代金融大廈的根基,但是對它的質疑從來沒有停止過。1963年,數學家貝努瓦·曼德爾布羅特(記住這個名字)發(fā)表了題為《特定投機價格的波動》,認為股價不是隨機波動的,不符合高斯分布,肥尾現象嚴重,極端事件影響巨大,呈現間斷均衡的模式,與隨機游走預測不同,數據的統計信息不是靜止的而是隨時變化的。
曼德爾布羅特論文發(fā)表后受到傳統經濟學家的大力圍攻,隨后的幾十年間被冷藏了起來。拜因霍克認為,曼德爾布羅特的論文在幾十年里被忽視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曼德爾布羅特當時是IBM公司的數學家,而不是金融理論圈的人,是一個局外人。
按照庫恩的科學共同體理論,曼德爾布羅特不是現代金融理論共同體的成員,自然他的另類意見不被共同體認可,排斥并視而不見是可以想見的。你可能不知道曼德爾布羅特,但是分形幾何學你一定聽說過,曼德爾布羅特就是分形幾何學的創(chuàng)始人。
到了1986年,金融理論圈的局內人開始質疑隨機游走理論,MIT的金融教授羅聞全和沃頓商學院的麥金利教授,遞交了論文證明股價不是隨機游走的。1999年,他們面向大眾出版了一本專著《華爾街的非隨機漫步》。
拜因霍克寫道:“在接下來的10年中,羅聞全和麥金利大部分時間都在回應各種針對他們的研究結果的批判,并進一步尋找證據來支持研究結果。此外,其他研究人員也配備了越來越強大的計算機和統計工具,開始探索世界各地金融市場數據中各種有趣的模式。隨機游走假說迅速消亡。到2000年《華爾街的非隨機漫步》第七版發(fā)布時,作者伯頓·馬爾基爾也不得不承認實際上市場并不是隨機游走的?!?/span>
為什么隨機游走假說是錯的,從復雜經濟學的視角,拜因霍克認為,市場是不斷進化的生態(tài)系統。關鍵在于,把經濟看成什么,傳統金融學把市場看成一個均衡的靜態(tài)系統,把市場主體假設為完全理性,這樣,市場中的任何模式或信號都會被警惕和貪婪的投資者用來套利,假設所有投資者都可以獲得相同的信息,如果股票價格存在任何模式,投資者將會發(fā)現這些模式,并在定價決策中將其考慮在內,從而推動市場回歸隨機游走。
拜因霍克指出,問題是,還有時間問題,交易不是瞬時完成的,是有時延的,而時延導致市場是一個動態(tài)是系統。傳統理論認為任何此類信號一經發(fā)現,會被立刻用于套利。
復雜經濟學家的研究發(fā)現,這些信號會持續(xù)一段時間通常為數天或數月,有時甚至持續(xù)長達10年。他們還發(fā)現,即使舊信號由于套利而消失,新信號也在不斷被創(chuàng)造。而市場的主體也不是那么理性,市場上有各種各樣的交易者和投資者,他們都有不同的心智模式和策略。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主體會互相影響,不斷地學習和調整策略??梢哉f人們一路在所有可能的投資策略庫中跌跌撞撞地尋找方向。這些主體復雜的互動,不斷變化的策略,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的新信息都會催生或者消滅模式及交易機會。布萊恩·阿瑟教授稱股票市場是“預期的生態(tài)系統”。③
成立于1994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是那個時代的驕傲,創(chuàng)辦者包括“債券套利之父”約翰·梅里韋瑟和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公式的發(fā)明人邁倫·斯科爾斯(Myron S.Scholes)和羅伯特·默頓(Robert C.Merton),華爾街最會賺錢的大佬與金融理論世界霸主的結合,LTCM自成立一直保持著驚人的賺錢記錄,不過在1998年的世界金融市場動蕩中轟然崩潰,令世人瞠目結舌。
問題是,傳統金融理論對于這一危機的到來毫無預警,拜因霍克在《財富的起源》中寫道:特別令人感到諷刺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投資策略的主要設計者是兩位現代金融理論之父,羅伯特·默頓和邁倫·斯科爾斯,他們都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正如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潰敗后的第二天默頓指出的,“根據我們的模型推測,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然而它確實發(fā)生了,而且還刊登在了《華爾街日報》的頭版。
在2008年金融風暴后,高盛集團首席財務官戴維·維尼爾在報告中稱:“僅相當于25西格瑪的極小概率事件竟然發(fā)生了多次,造成了極大的損失,這完全超出了公司風險模型的預測范圍。這種事件的概率按照高盛的風險模型,3西格瑪的事件每兩年會發(fā)生一次,5西格瑪的事件自冰河時期以來僅發(fā)生一次,7或者8西格瑪的事件從宇宙大爆炸以來僅發(fā)生過一次,25西格瑪的事件則根本無法想象”。④
為什么這些金融權威認為不會發(fā)生的事件會一再發(fā)生?問題的根源就在于,隨機游走理論。盡管隨機游走假說,從理論上講,只是說我們不能用股市過去的信息預測股市,但是,這里面還有一個更加深層次的假設,即股市是隨機的,隨機不是不確定,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搞清楚。
隨機漫步是指我們不能從過去的數據中預測未來,同時,隨機漫步的假設,也設定了市場是符合隨機性的,隨機性不是不確定,隨機性是符合統計確定性的,換句話說,股價是隨機,不能根據過去資料預測,但是統計分布確是確定的,而不管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還是高盛,他們的模型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即未來出現的概率符合高斯分布(正態(tài)分布),而現實世界不是,現實市場似乎是符合冪率的,這才是要命的地方。
在《財富的起源》中,拜因霍克引用了分形幾何創(chuàng)始人曼德爾布羅特關于IBM股票價格的研究,如下圖:
這兩個圖看起來差別很明顯,上面的非常尖銳…而下面的圖形比較模糊,隨著時間的推移,大的移動和小的移動隨機混合在一起。
從這個角度來看,IBM公司的數據顯然不太像的隨機游走的數據…隨機游走數據圖中存在一些較大的價格波動,但沒有一次價格波動是真正明顯突出的。真實的股票價格數據中往往有幾個點要么在上面飆升,要么遠遠低于其他樣本。
研究顯示,股價走勢看上去并不像隨機游走,而像另外一種現象,地震。而地震的分布不是正態(tài)分布,而是符合冪率的。冪率也是復雜適應系統的特征之一。⑤
這會有多大差別?波士頓大學的吉恩·斯坦利(Gene Stanley)計算出,如果股市像傳統經濟學假設的那樣遵循隨機游走規(guī)則,那么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發(fā)生崩盤的概率是10的負148次方,即10-148。
宇宙中已知最小的測量單位是普朗克長度,是10-33厘米,在我們的想象中,市場不太可能只是隨機地陷入如此嚴重的崩盤狀態(tài)。高斯分布、隨機游走的波動幾乎從來沒有超過5個標準差。也就是高盛CFO說的,5西格瑪的事件自冰河時期以來僅發(fā)生一次。
然而,在真實的經濟數據中,比如股市崩盤,5個甚至更大的標準差事件確實會發(fā)生,而且經常發(fā)生。⑥
拜因霍克指出,金融市場的波動性遠遠高于傳統經濟學讓我們相信的水平。如果市場遵循冪律,那么黑色星期一事件發(fā)生的概率更接近10-5,而不是10-148。這是一個巨大的差異,差了143個數量級,拜因霍克說:顯然對投資者如何思考和管理風險有重大影響。
我們現在可以理解,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以及高盛、雷曼兄弟等等這些金融精英們的問題在哪里了,人性的貪婪是一個角度,另外一個是技術性原因,他們的模型都是以隨機游走假說為基礎,市場是符合統計確定性的,是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
而像長期資本市場面臨的崩潰,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2008年的金融風暴,在他們的模型里發(fā)生的概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如波士頓大學的吉恩·斯坦利指出的,發(fā)生的概率是10-148,這個根本不可能發(fā)生的概率級別,但是實際上,他們不是正態(tài)分布,是冪率,有一個巨大的肥尾,發(fā)生的概率是10-5。
凱恩斯說:“經濟學家和哲學家的思想無論對錯,都比世俗理解的更有影響力。事實上,世界是由這些思想統治的。”
埃里克·拜因霍克在《財富的起源》一書開篇寫道:“在我寫這本書的時候,經濟學正經歷著百余年來最深刻的變化。我相信,這種變化代表著世界思潮的重大轉變。”
拜因霍克認為數十年來,傳統經濟學、金融學的基礎不斷受到市場現實強有力的挑戰(zhàn),現代金融學大廈的基礎正在動搖,而復雜經濟學正是替代方案,并把這種替代比作庫恩理論上的“范式轉化”。
如果你了解庫恩的理論,“范式轉換”可就不那么平和,而是革命!當然他也認為復雜經濟學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體系,尚在建設中,也就是革命進行時。
正如哈耶克所說:“觀念的轉變和人類意志的力量,塑造了今天的世界?!边@種范式轉換或者經濟學的革命,就不會僅僅發(fā)生在經濟學家的理論上,會切切實實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的世界和生活。
若如此,讀一本復雜經濟學的書就很有必要。就如其名,復雜。復雜經濟學的基礎是復雜學,發(fā)源于圣塔菲,這是一個很長很長的故事,很復雜。不過,《財富的起源》這本書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湛廬的編輯小友囑咐我要寫個書評,一下筆就很長,還有很多關于這本書的有趣話題,只好放在下一篇了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