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是否有過逼天王洪秀全封他為“萬歲”之事,即所謂“逼封”,一百多年來,太平天國史研究者一直在不斷地探討、爭論,有的學者認為,楊秀清確實是因為逼封萬歲而導致身首異處。也有的人認為,楊秀清并沒有逼封萬歲,野史上的記載只不過是一種訛傳。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楊秀清是太平天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人物。他為太平天國運動所做出的貢獻,連天王洪秀全都自愧不如。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武能上陣殺敵,文能治國安邦的天才似的人物,卻不明不白地慘死在一同起事的兄弟的屠刀之下,留給世人無窮的感慨與推測。楊秀清的死盡管是研究太平天國的學者所研究的重點,但絕不是學者最為關注的領域。一百多年以來,研究太平天國史的學者最為關注也最有爭議的問題是:楊秀清是否逼封萬歲。
對于這個問題,史學界有不同的觀點。有些人認為,楊秀清逼封萬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發(fā)生在公元1856年的天京事變,真是他逼封萬歲的結果。如果沒有楊秀清的“逼宮”,也就不會有洪秀全為保護自己而密詔韋昌輝回京殺掉楊秀清全家的歷史事實。其二是,太平天國后期將領李秀成在他所寫的《自述》之中也有關于楊秀清逼宮的記載:“因東王,天王實信,權太重,要逼天王封其(楊)萬歲。”李秀成盡管不是當時天京事變直接的參與者,但是事變發(fā)生時,他在太平軍中也擔任重要職位,再加上后期又主持過天朝軍政,因此對太平天國內部所發(fā)生的事件是比較清楚的。因此,他所著的《自述》自然可信度較高。其三是,石達開在他的《石達開自述》中也記載了楊秀清逼宮的事實:“韋昌輝請洪秀全誅楊秀清,洪秀全不許,轉加楊秀清偽號。”這句話之中的“偽號”,毋庸置疑,是指封楊秀清為萬歲。石達開是太平天國運動名副其實的領袖人物之一,他所寫的《自述》當然是可信的。其四是,楊秀清從參加太平軍革命時起,一直到定都天京,斬妖殺敵,立下了汗馬功勞,在這種情況下,楊秀清認為應該在原九千歲(楊原為九千歲)基礎上加上一千歲,稱“萬歲”是一點也不難理解的。
但是也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們提出了兩點理由:其一是,如果楊秀清真有逼封萬歲之事,那么洪秀全必然不會容他,肯定會尋找機會除去楊秀清??蔀楹雾f昌輝在殺楊秀清時,在數(shù)落楊的罪狀中沒有提到楊“逼封萬歲”的罪狀?按照常理來說,逼封萬歲,意味著有取代天王自立之意,這一借口的殺傷力遠勝于其他任何借口,再愚蠢的人都會想到利用曾經逼宮的事實來堂而皇之地置對方于死地,韋昌輝沒有在數(shù)落楊的罪狀中提到這一點,只有一種解釋,就是楊秀清沒有逼封萬歲。其二是,從楊秀清被殺后洪秀全的表現(xiàn)來看,完全有足夠的理由可以斷定楊秀清并沒有逼封萬歲。在楊秀清死后,洪秀全既沒有一點痛恨楊的意思,也沒有將楊秀清逼封萬歲的事實昭告天下,而且還將楊秀清的死難日定為“東王升天節(jié)”,并撰《東王升天記》,還要天國“代代莫須忘”。更為重要的是,在楊秀清死后,洪秀全還將自己的第五子過繼給楊,并封為“幼東王”。對于一個企圖篡位的人懷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完全超出了人之常情,也是難以理喻的。
以上兩種觀點可謂是史學界爭論的一個縮影,盡管兩種觀點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學者的爭論似乎都忽視了兩個重要的史實:其一是,如果楊秀清有逼封行為的話,那么為何從他被封為萬歲之時起,到死亡時的這一段時間之內,洪秀全依然是太平天國的最高領導者呢?也就是說,為何在楊秀清被封為萬歲之后,其地位還是屈居于洪秀全之下?其二是,眾所周知,楊秀清是握有實權的太平天國的領軍人物,其代天父傳言,事無巨細,一般都會將傳言內容記下來作為文件保存,如果這樣的話,為何在涉及到未來天國內部最高領導權的問題上,楊秀清在他的筆錄中卻沒有記載?在保存下來的天父詔書中也找不到有關逼封的記載,而洪秀全本人也從未對身邊的人提及此事,這又作何解釋呢?由此看來,要揭開這個百年的難題,還有待歷史學家們做更進一步的研究和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