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發(fā)展雖然受先天遺傳因素的影響,但主要取決于后天生活環(huán)境及個體主觀品質的影響。尤其是教育,在兒童發(fā)展中占主導地位。差生的絕大多數(shù)正是由于受到家庭、學校、社會以及主觀因素或多或少的消極影響,從而導致他們心理發(fā)展上的障礙和異?,F(xiàn)象。
一般地講,差生心理大致可歸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冰冷型”。這類差生特別膽小怕事。平時一言不吭,郁郁寡歡,難以伙群。由于他們交往和認識上的不足,往往表現(xiàn)出感覺遲鈍、思維呆板、遇事恐慌不安,深怕老師提問,自卑怯懦、與世無爭、情感脆弱、特別怕人嘲諷甚至悲觀厭世。他們對班集體乃至周圍任何人和事幾乎喪失了興趣和熱情,這樣就更容易遭來歧視。另一種是“狂躁型”。這類兒童:“逆反”心理特別嚴重,對成人的教育不管對否,一概反感,往往“軟硬不吃”。這種情況多出現(xiàn)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生中。他們失去了“聽話的道德”后,不是向“平等的道德”過渡。他們不再對老師的話堅信不疑、百依百從,而是漸漸對成人喪失信心。在此搖擺不定的關頭,外界不良刺激會使他們“堅定不移地”走上“我行我素”的道路,企圖擺脫現(xiàn)實,進入一種“超越道德”,人們俗稱他們的行動是“調皮搗蛋”。具體表現(xiàn)為:自命不凡、膽大包天,倔強固執(zhí)、一意孤行,常以搞惡作劇,小打小鬧、頂牛等方式顯示出:“與眾不同”、“成熟”、“有膽量”而自鳴得意。他們對待老師和同學的善意批評或規(guī)勸,認為是和他“過不去”從而想方設法進行報復。他們情緒穩(wěn)定性極差,暴躁沖動之時,氣沖牛斗,不顧后果,或干脆拼個“魚死網破”;一旦幻想破滅,則又萬念俱灰,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
如何針對差生心理特點實施有效教育呢?首先,應深入了解,找出原因,區(qū)別對待,做到有的放矢,手到“病除”。必須用和善、友好、真誠的態(tài)度對待這類兒童?!安钌痹谛睦砩媳旧砭陀羞@樣或那樣的不足,要用責任心、同情心、愛撫心為他們醫(yī)治心理“創(chuàng)傷”,尤其是對“冰冷型”差生,更應給以“厚愛”,溫暖他們,使之復蘇。其次,應不怕反復、樹立信心。實施正確而持久的教育,差生是可以轉變的。電視連續(xù)劇《尋找回來的世界》為我們作了很好的示范。此外,要注意及時發(fā)現(xiàn)差生身上的閃光點和“盲點”,尋求開啟智慧之鎖的鑰匙。所謂“盲點”,是指兒童身上尚未表露出來的潛在的惡性心理。如“冰冷型”差生的冷酷、麻木;“狂躁型”差生可能產生的破壞、仇恨等。從尋覓差生的閃光點出發(fā),及時消除“盲點”,修正他們的行動,有助于差生心理轉化和發(fā)展。
教育差生還必須充分運用集體影響。有經驗的班主任不輕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有意識地發(fā)動其他學生愛護、關心差生,從而形成集體的友愛氣氛,使差生置于群體中,用群體行為約束個體行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