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宋濂。
生于元武宗(孛兒只斤·海山)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卒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享年72歲。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
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后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
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
與高啟、劉基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又與章溢、劉基、葉琛并稱“浙東四先生”。
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據(jù)明代佚名氏所撰《國初禮賢錄》下所載:“上(即朱元璋)嘗曰:‘朕以布衣為天子,卿亦起草萊到列從,為開國文臣之首。俾世世與國同休,不亦美乎?’”】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除授翰林院學士,故亦稱“宋學士”。
明武宗(朱厚照)朝(公元1505年~公元1521年),追謚“文憲”,故又稱“宋文憲”。
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見《明史·宋濂傳》)。
明太祖洪武時期,宋濂因為文才學問優(yōu)長,很受朱元璋的器重。其時,文學侍從之臣當中,朱元璋禮待有加、恩遇優(yōu)渥者,宋濂可謂為時最久。
大明開國之后,功臣勛舊,遭受猜忌狐疑,被殘殺者幾乎殆盡;文學侍從,因為一言不合,被問罪處死者多有其人。
在朱元璋的治下,宋濂后來能夠以年老致仕,暫時全身而退,他也算是一時幸運之人。
退休回鄉(xiāng)之后,情愿也好,不情愿也罷,宋濂仍然需要心在廟堂之上。每年,圣天子萬壽節(jié),宋濂都會來到京師,恭?;实廴f壽無疆。其間,朱元璋對待老臣也還客氣。宋濂進京,朝廷賜宴,朱元璋會御駕親臨,與宋濂共餐同飲。
此種恩情禮數(shù)、這般君臣和諧,真是羨煞旁人。
話說,有一年萬壽節(jié)【皇帝誕辰稱萬壽節(jié),取萬壽無疆之義,是全國性節(jié)日。】,宋濂又至京師,向朱元璋祝壽。
某天,朱元璋興致很好,命宋濂陪自己同登文樓【據(jù)載,元代皇宮內(nèi)的鐘樓別名文樓,不知彼文樓是否就是此文樓?】。
那文樓,高峻挺拔、階梯陡峭。
登樓期間,宋濂年邁,一不小心,失足摔了一跤。
朱元璋見狀,隨口說道:
“先生老了,明年萬壽節(jié),可以不用再來了!”
宋濂聽言,稽首謝恩。
或許,在宋濂的心中,原本以為,自此以后,便可以不入朝堂,逍遙江湖。
誰知,因為朱元璋隨口的這句言語,此后,卻種下了一場災憂。
第二年萬壽節(jié)前,還有好幾日,朱元璋就問左右侍從道:
“宋先生來京師了沒有?”
大概,朱元璋已經(jīng)忘記了此前隨口所說、宋濂可以不再進京拜賀的話語。
等了幾日,還沒有宋濂進京的消息,朱元璋對身邊的人說:
“宋先生是不是遇到大風,阻礙了行程?”
于是,他就命人前往江口查看。
查看的人回來,說是并無宋濂的蹤影。
隨后,朱元璋又說:
“宋先生是不是身體不適,患了疾???”
于是,他又差遣使者,前往宋濂家中探視。
使者到達宋家之后,看到宋濂正與鄉(xiāng)人一起,聚會宴飲,賦詩吟詠。
使者回朝復命,將在宋家所見,照實上稟皇帝。
朱元璋聽言,大怒不已,他下令,立即將宋濂就地斬殺于家鄉(xiāng)。
隨即,朱元璋入宮。
入宮之后,到了皇帝吃飯的時間。于是,孝慈高皇后馬氏命令左右侍從,安排蔬食素菜,擺放在朱元璋的旁邊,恭請陛下用膳。
朱元璋看見飯食之后,問馬氏道:
“皇后啊,這是什么情況???為何今日安排的是蔬食素菜?”
馬皇后回答道:
“聽聞圣上今天賜宋先生一死,所以,臣妾就安排了蔬食素菜,以成就宋先生在陰間的福報?!?/p>
朱元璋聽馬氏這么一說,忽然感悟。他立即起身,命令使者騎乘駕前的雙馬,飛馳前往,赦免宋濂的死罪。
當時,朱元璋還說:
“宋先生罪不至死?!?/p>
也是宋濂命不該絕,朱元璋先前派出斬殺宋濂的使者,在錢塘江遇風受阻,稍稍耽擱了行程,這時間才得以拖延。
等到后面的使者達到宋濂的家鄉(xiāng)時,宋濂已經(jīng)被捆綁至鬧市,等待令下行刑了。
后面的使者到達之后,馬上宣詔。
這樣,宋濂才被赦免,得以活命逃生。
一劫已躲,又遭一難。
后來,宋濂的孫子孫慎被牽扯進丞相胡惟庸一案,宋濂一家遇禍。
結果,宋慎與宋濂次子宋璲都犯法獲罪,被處以死刑。
隨即,宋濂也被押解到了京師,朱元璋打算也處死他。
這一次,又是馬皇后施以援手。
馬氏對朱元璋說道:
“鄉(xiāng)下種田人給孩子請個先生,尚且能夠做到有始有終,宋濂曾教導太子及諸位皇子,難道他就沒有半點師傅的恩情了嗎?況且宋慎的案子,事發(fā)在京師,宋濂遠居在家,他肯定不知道其間的情由?!?/p>
朱元璋聽了馬氏之勸,這樣,宋濂才又免得一死。
死罪雖免,活罪難饒。
此后,宋濂還是被朝廷處罰,流放到四川茂州(今屬四川阿壩)安置。
當日,流放中,宋濂在一寺廟憩息。
這廟中有一老衲,是個高僧。
其間,宋濂與高僧言語曾及:
“我曾聽聞,佛教的典籍有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我平生所為而言,我自覺問心無愧,可是,為什么到老來我會落得如此的境地?”
高僧回答道:
“先生曾在已經(jīng)滅亡的蒙元朝廷做過官嗎?”
宋濂回答說是:
“曾經(jīng)當過編修。”【據(jù)載:元順帝至正九年(1349年),因危素等舉薦,順帝召宋濂為翰林編修,他以奉養(yǎng)父母為由,辭不應召?!?/p>
高僧默然。
后來,宋濂就上吊自殺了。
筆記軼聞,或可備一說。
關于宋濂,可參看《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宋濂傳》、明·徐紘《明名臣琬琰錄》卷八《學士承旨潛溪宋公行狀》(鄭楷)。
本文參考資料:
明·王鏊《王文恪公筆記·宋學士》
(全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