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也是為你好,你這孩子怎么不懂事呢?”
“今天爸有個酒局實在推不掉,下次,下次一定帶你去科技館。”
“你還小,你不懂,這事得聽過來人的。”
這些話熟悉嗎?如果從來沒聽過,那你真的很幸運。
導(dǎo)演曹保平,給所有普通孩子拍了一部電影:《狗十三》。
走出影院的觀眾說,不止孩子,童年不太幸福的人,都在電影里看到自己。
這不是標(biāo)準的青春片,連戀愛親吻都只是蜻蜓點水。
曹保平說,它還是部犯罪片,要把大人對孩子犯的“罪”,扒給你看。
1
這部片子
多希望你看不懂
十三歲的少女李玩,是個會在吃面時把面伸出窗外,讓風(fēng)吹涼的女孩。
十三歲的李玩 / 《狗十三》(下同)
她的青春和八成的人一樣,不狗血,沒看頭,睜開眼就去上學(xué),放了學(xué)就著急往家跑。
但每個人總有一些“有點酷”的地方,李玩也有。
她物理學(xué)得特別好,最愛讀《時間簡史》。
日思夜想的,是大人聽的云里霧里的“平行宇宙”。
她覺得,在另一個宇宙里,自己沒被實現(xiàn)的愿望,一定會成真。
李玩的家庭,不是三口之家。
父母離異,父親再婚,她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大人們愛李玩嗎?愛。
親爸和后媽生了個男孩,為了讓李玩有安全感,一家人小心瞞著她;
爺爺奶奶對她打不得罵不得;
繼母也不是惡毒后媽,努力了解李玩的愛好,還給她買各種禮物……
但愛與歡笑下,卻暗藏隱患。
父親時常暴躁頑固,李玩聽話就笑臉相迎,不聽話就是一巴掌,他表達愛的方式就是給孩子塞錢;
爺爺奶奶愛孫女,卻連李玩喝牛奶會吐也不記得,重男輕女的思想依舊在腦子里,對兒子說“娃是我養(yǎng)的,你以為娃是條小狗呢,幾口饃就長大了”。
言下之意,是囑咐剛得子的李玩爸爸,“這回是個男娃,名字就不能太隨便了”,男孩得起個好名,好好養(yǎng)。
愛你的人,偏偏就是折磨你的那個人。
李玩想加入物理小組,卻被父親逼著進了英語小組。
作為補償,父親送了只狗給她。
李玩不喜歡,但狗一直跟著她,半夜還瞪著眼睛,在紙箱里可憐地叫喚。
李玩心軟了,把狗抱上了床,給它起了個名字,“愛因斯坦”。
這只突然闖入的狗,和李玩很像。
迷茫動蕩,在這個家里不缺人愛,卻時刻敏感,覺得自己不被愛。
李玩很喜歡愛因斯坦,把自己的牛奶喂給它;和它吃一樣的飯;趁爺爺奶奶不注意把肉偷偷丟給它;一遍遍勸說喜歡把狗關(guān)在廁所的家人。
她小心呵護著愛因斯坦,這是她青春里除了物理外,難得的情感出口。
家人不理解自己就算了,奇思妙想還可以說給狗狗聽。
就在愛因斯坦融入李玩的生活時,爺爺不小心把狗弄丟了。
李玩很著急,瘋了似地跑出門找狗。
一家人面對李玩,手足無措。
后媽琢磨出了一個主意:買了只和愛因斯坦長得很像的狗,騙李玩“狗找到了”。
李玩一再抗拒,拼命解釋這不是愛因斯坦。
堂姐原本幫李玩說話。
可大人一個眼色,堂姐心領(lǐng)神會,“可能是愛因斯坦在外面弄臟了吧,洗個澡就好了”。
所有人達成一致的默契,只有李玩在執(zhí)著一個真相。
大人要的,是讓李玩接受這只新狗嗎?他們才不在乎。
他們只是想給自己和孩子找個臺階,默認了,就相安無事了。
可李玩一開始并不買賬,她拒絕承認大人的謊言,“我不是非要一只狗”。
李玩要的,只是爺爺?shù)囊痪涞狼福胰撕线m的安慰。
可沒人愿意問李玩想要什么,大人只考慮自己能給什么,給你,你就得接受。
李玩跑出門去找狗,一家人找李玩。
爺爺被絕望又心急的她不小心推倒扭了腳;
奶奶急著找孫女,也差點走丟。
狗沒找到,李玩被父親拎回家,劈頭蓋臉一頓巴掌。
李玩想逃回自己的臥室,又被拽回來繼續(xù)打。
父親覺得李玩找狗是胡鬧,明明給你買了新狗,為什么非認死理。
大人撒謊,偏要小孩子學(xué)會理解。
最終,李玩妥協(xié)了,不是沒脾氣,只是算了吧。
看到爺爺?shù)哪_傷,奶奶的無助,她不再鬧了。
她開始自然地叫新狗愛因斯坦,配合大人一起完成這個謊言。
聽話就能被愛嗎?
是,但要一直聽話。
父親把弟弟的存在告訴李玩,她沒有任何抗拒,懂事地接受了。
弟弟進了家門,因為戲弄新愛因斯坦被咬傷。
后媽大吼,必須把狗送走。
李玩沒有了第一次的反抗,她學(xué)著做個一直聽話的孩子。
兩個愛因斯坦,就這樣一個走丟,一個被剝奪。
《狗十三》的海報上有句話:“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strong>
找不到狗又被家長責(zé)備不懂事的李玩,試圖用喝酒作為反抗。
父親抓起她的手腕一把摔在大門上,李玩手指被割破,可沒有人看到,更沒有過問。
成長大概總是這樣,自己很疼,別人眼里卻沒有任何痕跡。
疼痛沒有讓我們學(xué)會更大聲地喊叫,而是學(xué)會流著淚也要咬牙忍耐。
這場“兇殺案”,每個人都是涉事者。
2
每個懂事的孩子
都是被逼出來的
每個懂事的孩子,都不是主動選擇了順從。
看完《狗十三》后,姜思達感慨,很多人說他天生敏感,但別人不知道,他察言觀色的能力,全是被逼出來的。
“你必須得知道現(xiàn)在大人高興了還是不高興,是不是下一秒就吵架了,然后你是該回避,還是該勸和。
你從小就在想這件事情,所以你一定會敏感,沒有人想敏感的。”
姜思達在采訪中談到自己年少時,因為擔(dān)心父母爭吵,慢慢變得敏感 / 微博@姜思達
如果可以不敏感,誰想活得小心翼翼?
李玩被父親逼進英語小組時,也想過發(fā)脾氣;
愛因斯坦走丟后,她也試圖尋找;
家人拿新狗來騙她,她也想揭穿謊言。
但換來的,只有更深的不理解,和大人賣慘式的道德綁架。
父親在暴打李玩后,嘗試與她和解,讓女兒坐在自己的腿上,笑著說:
“打你,是因為愛你?!?/span>
你不懂,是因為你太小。
爺爺弄丟了孫女的狗,沒有一句道歉。
只狠狠撂下一句“爺爺奶奶還不如一條狗”,來證明自己的委屈。
這時候如果繼續(xù)堅持自己的想法,就要被扣上不懂事的帽子。
“爸媽都說到這份上了,你還要怎樣?”
“家長都是為你的未來著想,再胡鬧你說得過去嘛。”
罵你是恨鐵不成鋼,打你是為你好,逼你做不喜歡的事是因為愛你。
最殘忍的行為,卻被附加上最冠冕堂皇的理由。
找了一萬個借口,都不愿講一句真誠的抱歉。
可這就是很多大人解決問題的方式,先找借口,再不行還可以物質(zhì)補償。
一只新狗、一雙冰鞋,幾疊鈔票……
少有安慰,多是物質(zhì);
少有溝通,多是壓制。
大人好像總是有各種招數(shù)來對待孩子,除了好好說活。
只有看得懂大人臉色的孩子,才能在成人世界受到獎賞。
就像李玩的堂姐,處事聰明,會察言觀色,在長輩世界里活得如魚得水。
大人一個眼色,她就可以不再為李玩說話。
李玩,也在被慢慢逼成這樣的孩子。
爺爺?shù)膫湍棠痰淖邅G讓她覺得是自己犯了錯,父親的暴力讓她恐懼訴說,暴力后掏心窩子的一番規(guī)勸又讓她覺得自己該懂事了。
成長是一瞬間的事,一個巴掌就足夠讓人清醒。
成長又是件模糊的事,沒有明確的時間節(jié)點。
總是一次次摔了跟頭后才能明白,疼痛是要自己忍耐的。
李玩摔疼了,也“長大了”。
她開始強忍惡心咽下從不喝的牛奶;
面對堂姐男友的表白,她拒絕的輕描淡寫,“以后這種事兒還會有很多的”。
李玩的升學(xué)宴上,父親的朋友不知情,特地為她點了一道菜,狗。
桌上的大人一個個臉色難看,默不作聲。
李玩只是猶豫了一下,就說了聲“謝謝叔叔”,舉起了筷子。
那是李玩和過去自己的一場告別。
她再也不會真正地任性,即使在路上偶遇愛因斯坦,也只會躲開,“還好它沒認出我,沒有撲過來”。
然后在四下無人的空巷子里,自己偷偷流淚。
李玩,終于變成一個不跟家人較真、不再給他們“添堵”的“大人”了。
3
討厭的家長
也有自己的苦衷
愛因斯坦被送走的晚上,李玩問表姐的男朋友:“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
大人,好像看起來總有些討厭。
孩子似乎總不被理解,可大人看起來也總是事出有因。
李玩的爸爸在酒桌上點頭哈腰,恭維溜須,強迫女兒敬酒。
可他覺得,這是為了更好的工作,給家人更好的生活,這有錯嗎?
繼母在愛因斯坦走丟后,買了只新狗,哄騙李玩找到了狗。
她也覺得我是為了討好你,哄你開心,我的欺騙有錯嗎?
沒有人覺得自己無辜。
成人的世界,同樣有苦楚,有糊涂,有自己的無奈。
李玩因為物理競賽獲獎被保送高中,親媽打來電話。
電話掛斷后,李玩問了一句“你和我媽是怎么開始的”,父親開始嚎啕大哭。
他努力捂住李玩的眼睛,不想讓她看到自己狼狽的樣子。
痛哭的李玩爸爸,或許也有曾討厭的大人。
可能也埋怨過父母不懂自己,但家長說你要聽話,要理解大人;
酒桌上曲意逢迎,可能也有自己的看不慣,可挫敗教他學(xué)會掩飾;
生活,讓他變成了被討厭的角色。
李玩又何嘗不是?
她收起脾氣和喜好,不再反抗,不再掙扎,盡力做一個家長滿意的大孩子。
學(xué)會掩蓋情緒,學(xué)會不動聲色,學(xué)會討好別人。
每個人在自己的角色上,努力扮演。
但有苦衷就理應(yīng)被原諒嗎?不。
李玩的父親明明可以好好說話,但他選擇了暴力;
后媽明明可以試著傾聽丟狗的李玩,但她選擇了欺騙;
堂姐明明可以保持沉默,但她決定幫大人完成一個謊言。
都覺得自己“實在沒辦法了”,可明明總有更合適的方式,去保護一個孩子被扎傷的心。
孩子苛求的從來不是一個完美家長,他們要的只是家長不要一邊自私,一邊又說自己無可奈何。
其實孩子什么都懂,容易付出真心也容易被打動,只是大人總認為“你還小”。
教孩子長大,又不把孩子當(dāng)成大人認真對待。
成長是個中性詞,但故事最后,人們把它變成了貶義詞。
看著在滑冰場上一次次摔倒,卻被逼著一次次爬起來的弟弟,李玩只是淡淡笑了一下。
是因為知道了,“以后這種事兒還會有很多的?!?/strong>
心理學(xué)家武志紅說,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
被父母逼著聽話的孩子,終究又學(xué)著父母的樣子,告訴比自己更年輕的:要懂事。
成長磨平了我們的棱角,但我們自己可以記住曾經(jīng)的掙扎。
別在別人仍為此努力時,冷漠地說聲“真是矯情”。
給文章點個贊,無法拒絕成為某些“大人”,那就盡量晚一點“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