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結(jié)婚的第三天,要由其娘家弟弟或者哥哥把她接回去住三天(有的地方風(fēng)俗要求住七天),然后再由新郎去接回來,這叫“回門”。表面的意思是說,新娘子從小在父母身邊,這次離家后,怕想念家人,所以要回去看看父母。新娘子回門又稱歸寧,亦作“歸寍。古時流傳下來的禮俗,即三朝回門,是指新婚夫妻在結(jié)婚的第三日,攜禮前往女方家里省親、探訪,女方家人此時亦須準備宴客(通常于中午,稱做歸寧宴或請女婿),歸寧結(jié)束后,媒人的工作才算告了一個段落,男方須送禮給媒人表示謝意。
歸寧一詞,起源于諧音。女孩一般稱為閨女,而閨女的稱呼和在膠東方言“歸寧”同音。于是就有了“歸寧”這個詞。 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回門,一般是婚后的第三,第六、七、八、九,或者滿月時女婿攜禮品,隨新娘返回娘家,拜謁妻子的父母及親屬。自親迎始的成婿之禮,至此完成。此俗起于上古,泛稱“歸寧”,為婚后回家探視父母之意。《詩·周南·葛覃》:“害澣害否,歸寧父母。” 朱熹 集傳:“寧,安也。謂問安也?!薄逗鬂h書·列女傳·劉長卿妻》:“妻防遠嫌疑,不肯歸寧。”明 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jié)寰袁公神道碑》:“公(袁可立)授弟子于張氏,夫人歸寧,問車于張,弗之予夫人不義?!薄稏|周列國志》第八回:“忽一日魏氏歸寧,隨外家出郊省墓?!鼻?趙翼 《蟂磯靈澤夫人廟》詩:“歸寍手自抱阿斗,亦見異母恩勤厚?!?nbsp;
近代通常在婚后第三天,又稱“三朝回門”。此為婚事的最后一項儀式,有女兒不忘父母養(yǎng)育之恩賜,女婿感謝岳父母及新婚夫婦恩愛和美等意義,一般,女家皆設(shè)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長陪飲。路近的在日落前就要新婚夫婦回到男方家里(一說是如此比較容易生男孩),路途較遠或留住數(shù)日,若留住時,則不同宿一室,夫妻需分房睡,以免對娘家的人造成沖撞。
實際上,新嫁娘回門幕后的原因是:在古代那時候新娘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基本都是黃花閨女。新婚初夜時,保鮮膜損傷,比較疼痛。新郎官正是青春勃發(fā)的時候,還不懂得憐香惜玉,娘家人擔(dān)心新娘子受不了,所以,把新娘子以想念父母的名義接回去“療傷”。回門時,出嫁的新娘常被嫂子們叫到一邊,悄悄地說些閨中密語,詢問夫妻生活是否和諧美滿之類,也教些夫妻生活的方法及女性衛(wèi)生注意事項。另外,很多地方有新婚夫婦回娘家忌同房的習(xí)俗,這也是出于保護新娘、暫停房事的目的。
如今,隨著社會發(fā)展,很多傳統(tǒng)風(fēng)俗銷聲匿跡了,但再怎么移風(fēng)易俗,新婚時候的性健康仍然非常重要,希望大家看過本文一笑之余,能有所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