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懷疑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其實是某種暗示或預告;老祖宗給節(jié)氣如此命名,用意在于提醒人們,季節(jié)即將轉換,在這天地陰陽之氣微妙變化的時節(jié),咱們應當未雨綢繆,順應著大自然的節(jié)奏,身心做好準備,迎接新的一季。
就拿秋天來說,可別看月歷上寫著立秋,就急急忙忙地收起夏衣,拿出秋褲。暑期漫漫,天還熱著,慢慢來,等到陽歷八月二十三日前后,當太陽到達黃經一百五十度,處暑節(jié)氣來臨,夏季方至盡頭。
處暑是二十四節(jié)氣當中第十四個節(jié)氣?!疤帯边@個字本就有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意即“暑氣至此而止”,所以民間有“處暑寒來”的說法。話雖如此,我的家鄉(xiāng)臺灣地處南方,處暑過后,“秋老虎”仍不時肆虐。晴朗的日子里,白天艷陽高照,陽光或不若前陣子三伏日時那么毒辣,但日正當中時依舊炙人。這讓我想起另一句諺語——“處暑十八盆”,意謂處暑后還會有十八個因炎熱流汗而須沐浴的日子。
然而,不知從哪一天起,早晨起床常覺得喉頭比較干;下午走在馬路上,看到自己和行人的影子都拖長了;夜里在書房讀書,清風穿過敞開的落地窗拂來,竟感到有點涼。凡此種種有關濕度、陽光的角度和溫度的變化,都是秋天的音信,秋天終究來了。
是時候了,該開始預防秋燥。按照中醫(yī)說法,處暑之后大地陽氣逐漸收斂,陰氣慢慢滋生,人體內的陰陽盛衰亦隨之轉換,較容易生出疲勞之感,這時適合吃點潤肺又清心安神的食品。聽世居北京的朋友說,老北京處暑時興吃百合鴨。家父祖籍江蘇,先母是臺灣南部的閩南人,我家沒這食俗。處暑,我們拿百合煮銀耳。
這一天,我專程到老街的南北貨老店買了銀耳,再上菜場向相熟的菜販購來鮮百合,經過旁邊的巷子,瞧見有位大嬸擺了小攤,只賣新鮮蓮子,說是來自親戚的蓮田??茨巧徸宇w顆飽滿,顏色不太白,象牙色帶點黃,應是未用藥水漂白過的天然色澤,就順手也買了一袋。這三樣合起來燉軟了,再加點冰糖,便是再簡單不過的時令養(yǎng)生甜品。
我從小愛喝銀耳湯,喜歡把銀耳熬得久一點,讓膠質都給熬進湯里。這樣的銀耳湯質地柔軟滑潤,口感濃稠而不凝滯,我每每喝得欲罷不能。還記得小時候,中年的父親看我如此愛喝銀耳湯,笑著對母親說:“良憶這口味真像老太太,就愛軟的爛的?!倍窀赣H已仙逝,當年的小丫頭眼下也已到了人生的秋天,是中年人了,口味呢,照舊“老太太”,銀耳仍非得燉軟爛了才入口。
秋季,正是吃銀耳的季節(jié)。銀耳性平、味甘、無毒,中醫(yī)相信它有滋陰潤肺、養(yǎng)胃生津、益氣安神之效,還可以活血、補腦、強心。秋燥時分偶有干咳現象,多吃一點銀耳能夠幫助止咳,加上百合,預防秋燥的功效更強。這里說的百合當然非指嬌美的花朵,而是可食的鱗莖。百合性平,味道甘中微帶苦,有潤肺止咳、清熱安神的功效,一年四季都可以吃,特別是天氣從偏潮濕轉為干燥的初秋。
至于蓮子,根據中醫(yī)說法,有清心火、除煩熱、安神的作用;西方營養(yǎng)學家則證實,蓮子含有的醣類能幫助色胺酸更容易被腦細胞吸收,和維生素B群及鎂共同作用,也有助眠功用。夏秋之交,容易焦慮、睡不好覺的人,不妨吃點蓮子。
微涼的夜里,爐上燉著銀耳百合蓮子湯,燉了好一會兒,銀耳已爛,蓮子也松化了。我嘗了一口,還可以甜一點,于是多加兩匙冰糖,攪拌兩下再熄火。待涼了以后,就要分裝成小包冷凍起來,方便隨時拿來解饞。這一鍋早秋的養(yǎng)生湯,將伴我清心過處暑,淡定迎金秋——今年的,還有人生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