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歐子實
整部《易經(jīng)》只講三個字“上、止、正”。大道至簡!一個人一生都不要忘記不斷去追求上進??墒?,人的壽命有限,精力有限,所以不要過分地貪多,就連做學問也是如此,要適可而止。
所謂“正”,就是做人要頂天立地,堂堂正正!做學問是為了這個。何謂“止”?漢朝的人把“止于至善”的“止”解釋成——居住、停留。曾師則不認同,他認為找到一個至善的地方,從此不再動,停留在那里,一味的去堅持那個至善,實際上是做不到的。
而宋朝認為“止”是要去人欲,存天理,曾師也不能認同。人活著就一定有欲望,存天理,是一種太高的理想。人不能替天行道,只能去領悟上天的道理,按照上天的道理去走,這叫“體天行道”。
知止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事情,事實上人各有分,大小不一,高低不同,輕重不一致。那什么才叫做“止”呢?《大學》有云: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假如今天你是最高領導,你首先就要掌握那個”仁“字,連義都不是你首先要做的事情。仁是憑良心,而義是合理。每個人社會分工不同,所以各有所止,各守其分,各盡其責,才是合理的。
自古忠臣都出于孝子之門。所以今天用人,不管用什么指標考核,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其孝道如何。而曾師則建議,直接到被考核的人家里去看看,看他跟老人的關系處得如何,是否對老人有孝心,這應該是一個重要的參考項目。
但如今我們受西方的影響,很多時候,什么都注意,就是忽視了這一點。西方人認為公私是分開的,我只管你的公事,私事我不管。但其實公私是永遠分不開的。所以選人用人失察,“兩面人”多等癥結主要是考察方法不當?shù)膯栴}。
那究竟何謂”止“?總的來說,”止于至善“就是設定一個目標之后,隨時調整人、事、物之間的關系,以求達到此時此地最為合理的水平。具體的說,就是做到這三點:凡事合理,隨時調整,使民以時。
01
凡是求合理
中國不是凡事求合法的國家。西方人是一切依法辦理。我們不照西方的樣子,因為法是死的,它動不了,它沒有辦法配合環(huán)境的變化。理是隨時在動,理在人的心中,法在紙上,在文字上。中國人是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衡情論理,找到此時、此地、此人、此事的平衡點 , 然后合理解決。
曾師說,凡事依法辦理的人,就是不負責任的人,就是不動腦筋的人,就是辦公的人,只求自己不犯錯,不管別人死活。凡是執(zhí)法非常嚴的人,往往眾叛親離,沒有人服氣。我們不要這樣的人,我們要衡情論理 ,使得每個人都能夠根據(jù)他不同的狀況給他最合適的處治。我們求得問心無愧就好。
02
隨時調整
凡事求合理,就必須要隨時調整,但是調整時切忌丟掉原則,這些都是動態(tài)的,缺一不可。那么,是不是每一樣事情都要個案處理呢?也不對。要做到權不離經(jīng)、權不損人、權不多用。
03
使民以時
依法辦理和因人制宜是連在一起的。所以要使民以時。時的內涵豐富,非常重要,是一切一切的根本。老百姓忙的時候,你少去干擾他。老百姓比較正常,你就慢慢去要求他。
曾師語重心長地提醒我們,每個人都要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年輕人不能空白,一定要留白,只有這樣,才有調整、反省、改善的時間。一個整天忙于為老百姓服務的人,也應該留下一點時間,跟家人相處,為家人盡一點責任。這個叫做兼顧。
對照曾師教誨,反思自己,每天忙忙碌碌,沒有真正留一點時間靜心思考和反省,這個應該徹底改變過來!“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諸葛孔明先生早也告誡了我們。
做好“上、止、正”三字文章,止于至善,是人生永恒課題!
END
作者簡介:
歐子實,湖南新化縣人,是中華道統(tǒng)文化的愛好者,機緣巧合在多年前在愛奇藝上結緣曾仕強教授的《易經(jīng)的奧秘》,2020年5月參加易經(jīng)思維初階課程學習,繼而加入易經(jīng)思維踐行社學習《道德經(jīng)》、《家庭教育》等,經(jīng)過系統(tǒng)學習,不僅自己受益匪淺,而且提高了家庭幸福指數(shù),感恩曾師,感恩良心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