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是最好的學習(6)
這是法國大學入學考試前幾個月的某一天,節(jié)目組在巴黎的街頭遇見了一位高三的考生,現(xiàn)在正應該是加勁兒學習的時候,她卻沒有去輔導班也沒有去學校,而是出現(xiàn)在巴黎市內(nèi)繁華的街頭,這是為了什么呢?
她來到了一家露天咖啡店,店里已經(jīng)擠滿了各個年齡層的人,西斯汀趕緊在人群中找到座位坐下。
這家咖啡店每周都會舉行哲學的討論,她每周都會參加,為了大學入學考試來學習。
如此看來,在一個大學入學考試需要考哲學的國家,對于高三的學生來說哲,學的思維和討論是必須的。
法國是繼承主導“西方至上傳統(tǒng)”的國家,歐洲的哲學和文學、引領藝術(shù)發(fā)展的法國,他們有著獨特的學習方式。
面臨高考,高三學生們的哲學課堂時間里都是對于我們來說非常陌生的主題。在這個讓人難以相信是高中討論主題的問題前,孩子們會怎樣回答呢?
想要在哲學考試中得高分,要不斷地開拓討論思考的范圍,課堂上經(jīng)常會提出意見,然后進行反駁,再提出其他意見。有時彼此之間的意見也會對立,但是與其說是沖突,說是合作更為貼切。
過去在東方社會,學習意味著學習文字。2500年前筆者們通過讀寫能力獲得知識,獲得比其他人更多的信息,有時甚至享有比王還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在盧浮宮里放著紀錄東方學習特征的遺跡。人類最初的學習就是為了教授讀寫能力。
但是在西方的歷史上,對學習有著不同的觀點:西方傳統(tǒng)上,學習不是為了習得普遍的知識,而是為了個人的發(fā)展和成長而努力。
在古羅馬的壁畫上記錄著,孩子和爸爸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但都沒有拿著書或筆記,他們學習中最重要的是對話。
古代羅馬是教育熱的社會,孩子到了7歲,就要去老師家學習。對世界滿是好奇的年紀,少年的肩上沒有書包,看起來腳步很輕盈。雖然學校到處是學生,但是找不到讀書或者寫東西的同學,只是在自由地討論著。這段時間的目的就是通過討論來培養(yǎng)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并且以此發(fā)展思考的能力。
從1808年拿破侖時代開始,法國的高中生就要參加“中學畢業(yè)會考”。如果一個人在會考中合格,不管什么時候,他不必參加其他任何考試就可以申請任何地區(qū)的任何一所大學。
除了一所大學,還有“大學中的大學”之稱的“大學?!薄.厴I(yè)會考后,學生還需要在大學校的預科班進行1-3年的考試準備。高中成績前5%的人才能進入預科班。經(jīng)過一系列過程,還是只有極少數(shù)學生能被大學校錄取。
大學校的畢業(yè)生掌握著法國最好的人脈,因此導致法國社會的階層流動固化。法國是唯一一個在畢業(yè)會考中考哲學的國家。“可以否定非常明確的內(nèi)容嗎?”“可以劃定正常與不正常事物之間的界限嗎?”“如果沒有神,那么一切都會得到允許嗎?”法國的哲學課不光是背誦與哲學有關的內(nèi)容,而是給學生提供一些觀念性的主題,讓他們展開討論。
有一節(jié)課討論的主題是“有與事實相反的真相嗎?”哲學老師說:“我告訴學生不要停留在最初的想法中。哲學并不是局限在自己想法中的一門學問,而是要求我們超越自己的想法。所以論證比結(jié)果更重要。也就是‘你為什么會那么想’比‘我的想法是這樣的’更重要?!?/span>
哲學對法國人而言有著非常特別的意義,認為自己的祖國是世界文化的中心、有著強烈自信心的法國人依然把哲學作為衡量他們知性的指標。法國的哲學教授經(jīng)常會收到報社的約稿,要求從哲學角度評論時事新聞。
法國的孩子也是在課堂上討論,但不同的是他們很講究禮貌和協(xié)作,而不是爭論。孩子們在討論中要表現(xiàn)的彬彬有禮,并注意傾聽他人的觀點。
我們的群二維碼每周更新,歡迎掃碼進群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