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后,我的一個朋友,不聽我的“勸告”,毅然去一家想要謀求變革和突破的老國企去做總經理。為什么我勸告他不要去呢?一個是這種老國企,水很深,人際、人事關系錯綜復雜,內部盤根錯節(jié),對于一個習慣了體制外,習慣了靠自己的能力和本事吃飯的人,突然進到這種環(huán)境里,就會像拳頭打在了棉花上,雙腳陷進了沼澤里,有勁使不出,別說想跑起來,能正常的走起來都很難。
簡單點說,要想在國有企業(yè)里做好這個老大的位置,既要有手腕,又要有能耐,光有手腕不行,給大家?guī)聿涣死?,最后就成了整人游戲;只有能耐也不行,能賺的了錢,但是擺不平利益,你就成了別人的眼中釘、肉中刺,可能比沒能耐死的更快。
前一段他邀請我去看看,趁機去觀察了一下,比我預期好得多。他解決了幾個問題,說是受我的啟發(fā)。
第一個,先破還是先立的問題。我前邊的稿子里寫過,如果到一個新地方,最好的辦法是先立再破,因為用增量去調節(jié)存量相對來說要簡單的多。而先破,說到底是先把原來的利益格局破掉,因為你動了別人的利益,而且是盤根錯節(jié)的利益的話,這種利益的沖突會非常激烈,而處于利益分配中心的決策者,則成了各方利益角斗的集中點。我問他為什么會想先破后立?他說是我原來給他講過的一個我們都非常熟悉,也都認識,也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企業(yè)家的做法,他把這種先破后立的方式,稱之為“喧囂的美”。因為你照顧任何一方的利益,都會被其他的利益受損方記恨在心,真正有效的方式,其實就是建立一套各方,起碼是絕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的規(guī)則,在此基礎上,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讓利益在新的跑道上重新劃分。
就像《淮南子·精神訓》里所說的:
是故圣人法天順情,不拘于俗,不誘于人,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陰陽為綱,四時為紀。 天靜以清,地定以寧,萬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夫靜漠者,神明之宅也;虛無 者,道之所居也。是故或求之于外者,失之于內;有守之于內者,失之于外。譬 猶本與末也,從本引之,千枝萬葉,莫不隨也。
這里就不過多的解釋了,重點就是法天順情,不拘于俗,不誘于人。
其實,說到底,這一條是根本,因為處理不好利益的分配,做得越多,死得越快。就是我經常說的,管理,就是利益分配的藝術。
第二個,解決自我的問題。人一旦變成了利益的焦點,坐到一定的位置上的時候,那個“我”,就會被放大,一旦這個“我”占了上風,就很難公平、公正的去處理利益的分配?!拔摇边€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個人的“面子”、好惡、遠近,一旦陷入這種狀態(tài),你很容易深陷其中,一面是居高臨下、威風八面的快感,一面是利益糾葛中的種種妥協(xié)和交換,你基本上也就會被裹挾著無法自主了。
為什么今天突然聊起了這個問題,因為他去之前,我給他推薦了一本書,就是剛才提到的《淮南子》,他問我這本書講什么,我說:心靈的自由與人間秩序的矛盾、沖突和調和。
前幾天也寫過一些關于《淮南子》的內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人才的四個層次:英、俊、豪、杰。
今天我們會重點分享一段《淮南子》的內容。
在進入分享之前,順著上邊我朋友的情況,接著聊一個問題。就是決策,一說決策,我們都想的很大,都覺得決策的都是大事情。其實,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做決策,而且絕大多數時候,決策都和選擇有關。但是如何做好決策、做好選擇,則是困擾著我們絕大多數人的問題。
影響合理決策的兩個最大障礙,一個是自我意識,一個是思維盲點。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自我意識
《老子》上說: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更強調要有自知之明?!罢J識你自己!”——這句刻寫在希臘圣城德爾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經常被希臘和后來的哲學家們引用來規(guī)勸世人,認識自己真正的價值。
古今中外的先賢大哲們都強調我們要自知、要認識自己,
相對于西方,中國人更強調“無我”,前一段,“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很好的做了一次東方文化的普及。
人的煩惱基本都來自于“我”:
“我”是誰,我是什么?這可能是最經典的哲學命題了。《應帝王》里有一句:無為名尸。很多人不容易理解。說的直白一些,這里的尸是指傀儡。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不要做名利的傀儡。人的自我意識一是肉體的自我,一是精神意識的自我。而人的喜、怒、哀、樂、悲、恐、驚,這些東西基本都是和“自我”有關。
前一段的文章里談到過名實的問題。我們現(xiàn)代人總喜歡求名,因為有名就有利。而這個名絕大多數時候是外界對你的評價,而實才是最本真的狀態(tài)。
名實不副是常態(tài)。我們追求的是名過其實,追求的是利過其用。
正確的做法,正如這一段里所說:用心若鏡,不將不逆, 應而不藏。
自我意識,其實是一種心理障礙。是我們潛意識里的一種防衛(wèi)機制,它使我們難以接受自己的錯誤和弱點。我們絕大部分人都有一些根植于內心最深處的需求和恐懼,例如需要被愛,害怕失去別人的愛,需要生存,害怕死亡,需要讓自己有意義,害怕自己無意義。
其實,這些需求都來自于我們大腦里的一些原始部分,比如杏仁核。這些部分都是大腦顳葉里的構造,而顳葉負責處理情緒。這些區(qū)域會簡單化處理事務,做出本能的反應。這些區(qū)域渴望贊譽,把批評視為一種攻擊,盡管我們單腦更高級的部分能夠理解,建設性的批評對我們更為有利。這些區(qū)域使我們產生戒備心理,尤其是涉及到對我們進行完美性評價的時候。
而更高級的意識源于我們的大腦皮層,更具體的說是“前額皮層”的部分。這是我們之所以成為人類,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很重要的區(qū)別。因為這一部分能夠清醒的感知到自己在做決策,在引用邏輯和推理。
其實,《老子》講:致虛極,守靜篤。
《管子》講的:天之道虛,地之道靜。虛則不屈,靜則不變,不變則無過,故曰“不伐”。“潔其宮,闕其門”:宮者,謂心也。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曰“宮”。潔之者,去好過也。門者,謂耳目也。耳目者,所以聞見也。
還有儒家講的止定靜安慮得以及佛家的戒定慧,以及各家的修行次第,都是讓我們先要做到“靜”,其實做到靜,從現(xiàn)代的神經科學來講,就是抑制我們的顳葉部分的作用,就是我們“動物性”的部分。這些部分是我們的祖先們在和大自然、野獸的斗爭中,為了提升生存概率,提高決策效率,而設定的一種“快捷方式”,就是面對什么樣的情況,不用經過思考,就能快速反應和應對,因為面對洪水猛獸時,他們沒有什么時間去思考。
所以《老子》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后邊還講了一句: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第二個:思維盲點
每個人的文化、閱歷,以及天生的差別,而導致的不同,使得我們都很難完全客觀的看待問題,而且我們也會有各種各樣的“路徑依賴”,使得我們很容易進入一些思維定式,而這些思維定式也會導致我們在看待一些問題上的時候,容易產生很多的思維盲點,而有時候,這些盲點是致命的。
所以,我一直強調,讀中國的經典也好,千萬不要排斥西方的問題,讀儒家也不要盲目的排斥道家、佛家的觀點。我一直說:所有的文化,都是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和角度,只有能夠從多個角度、使用多種方式看待這個世界,我們才有可能更接近真相,而不會因為自己的思維盲點導致悲劇。
亞里士多德把悲劇定義為:人的致命缺陷導致的可怕后果。而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講,致命的缺陷,就是鉆牛角尖,只用一個視角、一種方式看問題。
其實,要解決這兩個點,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極其開放的頭腦和心態(tài),不要讓自己被情緒、好惡這些東西所左右,更要清楚地知道,我們不能用坐井觀天也不能用管中窺豹的方式看世界,因為這都很容易導致悲劇。
接下來,我們來看今天要分享的內容吧,和這些都有關系:
《淮南子·繆稱訓》
積薄為厚,積卑為高,故君子日孳孳以成輝,小人日快快以至辱。其消息也,離朱弗能見也。文王聞善如不及,宿不善如不祥。非為日不足也,其憂尋推之也。故《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懷情抱質,天弗能殺,地弗能霾也。聲揚天地之間,配日月之光,甘樂之者也。 茍向善,雖過無怨;茍不向善,雖忠來患。故怨人不如自怨,求諸人不如求諸己 得也。聲自召也,貌自示也,名自命也,文自官也,無非己者。操銳以刺,操刃 以擊,何怨乎人?故管子文錦也,雖丑登廟;子產練染也,美而不尊。虛而能滿, 淡而有味,被褐懷玉者。故兩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以得百人。
簡單的翻譯一下:
”薄的積多了可以變厚,低的積多了可以變高。所以君子每天前面努力而成就輝煌的業(yè)績,小人一天天肆意放縱而逐步釀成恥辱。這里面變化的道理,就是像離朱那樣的人也看不清楚。周文王聽到善事可行,唯恐自己趕不上,而對自己的不善之處,如果留宿一晚都會感到不安詳,這并不是只為偶然不足而不滿意,而是深深憂慮如長此下去將變得不可收拾。所以《詩經》說:“周國雖然是古老之邦,但它的國運卻正在新興?!睉阎媲椋瑩肀з|樸,上天不能扼殺,大地無法埋沒,聲威傳播于天地之間,可與太陽、月亮的光輝相比配,這是美好而又快樂的事啊。如果能向善從善,雖然做錯事。別人不會埋怨;如果不能向善從善,即使忠誠也會招致禍患。所以怨天尤人不如埋怨自責自己,要求別人不如要求自己。
聲音是自己發(fā)出來的,容貌模樣是自己顯示出來的,名聲好壞是自己確定下來的,文辭言語也是自己日長勢久確定的,沒有什么不取決于自己的努力。拿著銳利的刀劍攻擊刺傷他人,惹下如此大的禍怎么可以怨別人不避讓你的刀劍?所以管子盡管平時有不少不拘小節(jié)的丑行,但他胸懷立功名揚天下的壯志,終于能錦衣玉食,政績被記載在齊國的宗廟里;子產盡管平時仁慈寬厚,但此美德不過被人貶為婦人之心、如人之母,最終自己也享受不到尊嚴富貴。很多時候,看上去空蕩蕩,實際上卻很充實,咋一口品嘗清淡無味,細細品嘗卻回味無窮,那些身著粗布短衣卻懷揣寶玉的人就是這樣。所以,心有二心、情不專一的人連一個朋友都難以得到,而那些誠心專一、感情專一的人卻能得到上百人的喜歡。
上邊基本的翻譯應該已經都說的很清楚了,重點提示幾個點吧:
第一:故君子日孳孳以成輝,小人日快快以至辱。
上邊的原義已經說的比較清楚了。我想換個角度來說,用上邊的說法來說,君子就是用大腦的高級部分戰(zhàn)勝了低級部分的人,從而君子進行的就是有效積累,而小人就是用大腦的低級部分戰(zhàn)勝了高級部分,就是欲望、本能戰(zhàn)勝了理性的人。
第二:文王聞善如不及,宿不善如不祥。很多資質平平的人,為什么能夠脫穎而出?就是因為他們都有一個極其開放的頭腦,都有極其開放的心胸,能夠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懂得向別人學習,而我們很多人都倒在了,試圖證明自己是完美的這個門檻上了。
第三:故怨人不如自怨,求諸人不如求諸己得也。很多人喜歡抱怨,抱怨什么呢?抱怨別人不理解自己,抱怨自己沒有機會,抱怨這個社會不公平。其實,從來就沒有什么絕對的公平,只有相對的,而且,事在人為,抱怨是最簡單的方式。埋怨別人,不如“自怨”,其實就是反思我們自己身上的問題。
春節(jié)前,我寫過一篇文章:人生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雞、平淡無味。很多朋友很喜歡,不過覺得有點太冷酷的感覺,其實,這種狀態(tài)更適合的是做事的時候的狀態(tài)。
而最好的生活狀態(tài)是什么呢?就是這一段里說的:虛而能滿, 淡而有味。
虛而能滿,才能夠更真切的感知世界,而不是用“我”,“我的心”去看待這個世界,也就是莊子所說的:用心若鏡,不將不逆, 應而不藏。虛而能滿,應該還有一種更生活化的狀態(tài),知道如何與自己相處,知道如何與人相處。人不懂得和自己相處,就是感覺空虛、無聊,而各種欲望也就會層出不窮。
淡而有味,有些人看著很平淡,很平常,相貌不出眾,衣著也不出眾,但是你和他打交道久了,會感覺到這種人身上獨有的魅力,以及獨特的吸引力,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味道。他不張揚,但是充滿著智慧,不裝腔作勢,但是與人真誠友善。
如果,身邊碰到這樣的朋友,請珍惜,他會是我們最好的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