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發(fā)《現(xiàn)代教育科研理論》2017.4.
高中語文“生活化”作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
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級中學 胡松 郵編:445000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蓖瑫r指出:“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guān)注社會熱點,激發(fā)寫作欲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
筆者認為在生活過程中進行寫作教學,通過寫作教學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寫作, 在寫作中感悟生活。這既是落實《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思想理念的需要,又是作文教學充滿活力的需要。
一、立足現(xiàn)實,帶領(lǐng)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真實的生活里具有豐富的作文素材。如果引導得當,學生就能自覺地從校內(nèi)外沸騰的生活海洋中去體驗與感悟,讓多彩的生活進入學生各自的作文,真正實現(xiàn)作文內(nèi)容生活化,學生的作文材料一定會像“豐盈而不枯竭”的泉源,“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的溪水。
生活是多姿多彩、日新月異的。老師同學、父母兄妹、村居美景、鄉(xiāng)土風情,人心所及,處處皆文章;鳥獸蟲魚、花草樹木、天上地下、過去未來,想象所至,下筆可成文。我們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寫日記、寫書信、寫生活隨筆、寫讀書筆記等形式,著力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分析事物能力。日記、書信、生活隨筆、讀書筆記等是學生生活的直接反映,學生寫起來束縛少,自然也就容易動筆、樂于動筆。長期訓練,學生的寫作興趣會逐漸被激發(fā)起來,并在構(gòu)思練筆中達到用筆說真話說實話抒真情的境界。
葉圣陶先生說過:“訓練中學生作文,必須注重于傾吐他們的生活積累”。這“注重于傾吐”“生活積累”其實就是“炊”和“米”的問題。所以要想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帶領(lǐng)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小浪花,留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教育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1、親近自然:四季的更替,大自然也在不停的變化,花開花謝,陰晴雨雪,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可以在每個季節(jié)抽出一兩天時間,帶領(lǐng)學生走出校園,走向大自然,進行各種戶外活動,引導學生領(lǐng)略自然景觀,體驗絢麗多彩的自然生活。讓學生看看天上的白云、觸摸地上的小草;讓學生聽聽小鳥的歌聲,傾聽流水的歡唱。這樣,學生不僅會寫,能寫,樂寫,而且會寫得真,寫得美,寫得好。
2、感受家庭:父母的愛、親人的情是人世間最真摯、最美好的情感。如何將這些親人們真摯、美好的情感與作文訓練結(jié)合起來?我們可以讓學生在節(jié)假日回家仔細注意觀察父母及親人的言行、舉止、興趣、愛好,體察父母、親人對自己的愛;可以讓學生在節(jié)日或父母乃至自己生日之際給親人寫信,把不便或不敢說的心里話,用書信方式同親人交流,并請他們回信;可以讓學生在節(jié)假日和父母親一起參加家務(wù)勞動,或燒飯炒菜,或打掃衛(wèi)生……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改掉“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被來蒙頭”的不良習氣,而且更能讓學生體會到父母、親人的辛勞和給予自己的愛,從而讓學生學會關(guān)心父母、親人,愛父母、親人,同時也為學生作文找到鮮活的作文素材,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
3、融入學校:現(xiàn)在的高中學生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的。有了五彩繽紛的學校生活,才有豐富多彩的高中生作文。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相互交流,介紹家庭、個人的情況、學習經(jīng)驗,討論社會某一熱點問題,推薦一本好書、一部有意義的電影;教師還可以開展各種深受學生喜愛的校園活動:如介紹讀書心得,評選出“校園十大讀書迷”;開展古詩文誦讀,舉行校藝術(shù)節(jié)等活動來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4、走向社會:陶行知先生說:“不運用社會的力量,便是無能的教育;不了解社會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們認定社會就是一個偉大無比的學校,就會自然而然的去運用社會的力量,以應濟社會的需求?!鄙鐣莻€大舞臺,它具有更廣闊的空間。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帶領(lǐng)學生參觀本地的各種公園、博物館、展覽館、名人紀念館甚至工廠和農(nóng)場等,訪問各界人士。還可以充分發(fā)揮學校廣播電視臺的作用,嘗試讓學生做小記者,對有關(guān)人士進行采訪,到社會上搜集作文材料。只有盡可能讓學生獲得較多的感性認識,才能培養(yǎng)他們的真情實感,并在作文中寫出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5、陶醉課堂:課堂永遠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陣地,教材文本永遠是學生學習的主媒介。要讓高中生作文真正能發(fā)生質(zhì)的飛躍,我們語文教師還得引導學生重視課堂學習,重視教材文本的學習。我們語文教師要善于以教材文本為范例,教會學生感悟生活、體驗生活、積累生活,進而創(chuàng)造生活。教材精選的課文,都是充滿人生智慧和感悟的文質(zhì)兼美的佳作。我們語文教師要充分發(fā)掘其“著燃點”,去引燃學生心靈的火花,讓學生與大師們的心靈發(fā)生碰撞,使學生情感豐富,充滿智慧,讓學生的人格修養(yǎng)得到提升。只有這樣,高中生作文的源頭活水才能汩汩地噴涌而出。
我們語文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白,寫作是與人、與自然、與社會溝通交流的方式。只有深刻的生活內(nèi)涵,富有啟迪的思想,才是文章的精髓。余秋雨先生說:“寫作首先是練習一種與社會、與人溝通的方式,如果學會了很好的寫作技能的話,實際上就學會了一種很好的與人溝通的方式,學會了一種和世界對話的方式——這是健康人生的重要開端。無論從事何種職業(yè),這份本領(lǐng)都是健康人生的重要開端,是對自己內(nèi)在靈魂的挖掘方式、表述方式。一個不被挖掘、不被表述的靈魂是深刻不了、開闊不了的。不被表述的靈魂無法不斷地獲得重組。不斷的表述實際上就是在不斷地組建自己的靈魂。當你被一種很好的表述方式打動時,其實是語言背后的那個靈魂讓你感到有魅力,而不是它的主語、謂語有魅力。要學會表述靈魂、挖掘靈魂,然后更好地與世界溝通、對話?!?/span>當表達成為學生一種需求時,作文的本質(zhì)問題就解決了。
二、教師要注意讓學生養(yǎng)成一雙慧眼,注意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觀察生活、積累生活的習慣,引導學生善于和及時捕捉生活中的亮點。
生活是學生作文的沃土,讓學生以“生活”為基礎(chǔ),以“真實”為準則去描繪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喜怒哀樂的家庭生活;五彩斑斕的社會生活;絢麗斑斕的自然生活;真正擁有“我手寫我心”,“我筆訴真情”的沖動,從切身的生活中來,到繽紛的生活中去,讓學生作文充滿情趣。遵循陶行知先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生活教育理論,指導學生情緒飽滿地投入和感受生活,激活境界思考,喚醒生活積淀,用筆去描繪生活的真善美;摒棄作文言之無物、說空話、說假話、有口無心,無病呻吟的弊病,寫出具有創(chuàng)造力和靈氣的文章。
如果說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那么體驗就能喚醒、激活學生的習作之泉,只有讓學生的習作之泉充滿活力,學生的筆才能譜寫出動人的詩篇。我們都曾有這樣的共識,每當學生經(jīng)歷一次活動后,作文往往就寫得比較好。究其原因,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有生活、有活動、有感受,就有作文素材,反之則不然。因此,教師要注意豐富學生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留心觀察、積累生活素質(zhì)的習慣。只有這樣,高中生作文時就有話可說,有材料可寫。
1、實地觀察式:《項鏈》的作者莫泊桑開始寫作的時候,他的老師福樓拜讓他每天觀察門口的車夫,莫泊桑起先很不明白,福樓拜告訴他:只有留心觀察,才能發(fā)現(xiàn)生活的真諦。你沒有發(fā)現(xiàn)上坡和下坡時,車夫的行動有什么變化?刮風的日子,車夫怎么行走?從此,莫泊桑認真研究生活,最終成了一位世界聞名的大作家。作文教學中,我們也可以像福樓拜那樣積極地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人和事:記錄家庭成員、左鄰右舍的一次談話、一種愛好,一次處事,注意他們的神態(tài)變化;鼓勵學生種植花蟲樹木、飼養(yǎng)雞鴨狗貓等,發(fā)展他們的業(yè)余愛好;有目的地觀察節(jié)日的大街,了解家鄉(xiāng)的民俗、民風……
2、生活娛樂式:緊張忙碌、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是學生最熟悉、最親近的生活。男女同學的合作競爭、師生之間的親密談話都會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游戲娛樂活動更是驅(qū)趕作文神秘感、恐懼心的良藥。如為了寫好以“雪”為話題的作文,帶領(lǐng)學生到操場賞雪,仔細觀察雪花的變化,甚至讓學生們堆堆雪人,打打雪仗。如此親身經(jīng)歷,親身體驗,大家就會有話好寫,有情可抒。
3、社會調(diào)查式:在今天,社會生活五彩繽紛,時代發(fā)展迅速多變。這就要求我們?nèi)ニ妓?、去發(fā)現(xiàn),捕捉那些人無我有的新材料。如電視機、冰箱、電腦、手機、自行車、照相機等家里的設(shè)備為什么又更新了?上崗、下崗,沖浪、跳槽,打工、旅行等等,大人們究竟在忙些什么?通過調(diào)查研究,談古說今,使學生們感悟時代進步的細微區(qū)別。
4、閱覽模擬式:閱讀是學生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提高學生生活質(zhì)量、豐富生活內(nèi)容的重要途徑,是學生豐富語言表達和生活認識能力的重要渠道,課外閱讀對于學生認識能力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讓閱讀成為學生的第一興趣”,理應成為作文教學生活化的口號之一。學生感受最深、寫起來聲像俱全的雖然是親身體驗的直接生活,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電視、電影、網(wǎng)絡(luò)對學生的生活產(chǎn)生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影響。這些間接生活及時、廣泛,學生可以隨意吸收、模仿、引發(fā)各種聯(lián)想。因此,我們還組織發(fā)動學生上網(wǎng)、瀏覽、聽中央新聞,模擬情境,體驗生活……全面拓展作文學習渠道。閱讀的內(nèi)容和范圍越廣泛,他們的視野越寬,知識面越廣,積累的作文素材也越多。這樣,作文時學生的表達也就越豐富。
三、教師要注意讓學生養(yǎng)成一顆慧心,成為作文資源的開發(fā)者,并且優(yōu)化寫作訓練,引導學生對所經(jīng)歷的生活深化認識、強化感受。
教育與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jié)合才能發(fā)生作用。教育以生活為前提,不與實際生活相結(jié)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離不開生活,高中生作文內(nèi)容應該是學生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學生的寫作才會興趣盎然而不是枯燥的,只有學生觀察,感受生活的能力不斷增強,作文才能具有真實的生活氣息,才具有獨特的個性色彩。
學生有了生活,并不等于他們在每次作文中,都會獲取和選擇恰切、典型的材料。他們還會感到“沒啥好寫”。其中主要原因是學生缺乏認識生活和敢于思考勇于表達的能力。如果下筆前沒有對事物的認識,沒有心靈的體驗,沒有感情的波瀾,就不可能寫出好作文來。沒有寫的欲望,卻偏要寫,硬要寫,心里一片空空的,那怎么能寫好呢?因此,教師要注意讓學生養(yǎng)成一顆慧心,平時注意積累寫作素材,成為作文資源的儲蓄者和開發(fā)者,并且要通過優(yōu)化教學訓練過程,引導學生對所經(jīng)歷的生活深化認識、強化感受。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習作中敞開心扉,做到如老舍先生所說的那樣:“寫'從心里掏出來的’真心話”。在作文時無所顧忌,真正做到心里怎么想,筆下就怎么寫,無所不言,才能多出些反映學生真情實感的好文章。
四、突破陳規(guī),活化生活積累,多角度、多側(cè)面地反映生活。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追求的答案的唯一性,思維的同一性,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fā)揮與思維發(fā)展。無論是形式上、內(nèi)容上,甚至遣詞造句都有相似之處,似乎是同一種思想,同一種感情,同一種聲音。
生活在同一片藍天,同一個學校,有同一個老師,做許多相同的事情,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很多時候是相同的,但人作為個人的主體的存在,其在各個方面表現(xiàn)的是無限多樣的。因此對生活的視角、體驗和感受也完全是獨特和個人化的。就像同一件事,看的人立場、角度不同、甚至是所關(guān)注的細節(jié)的不同,心里所感也就不同。把自己獨特而個人化的體驗、感受、看法、思想情緒用自己的文字寫下來,這就是真我。用來流淌自己的心靈的作文、真性情的文章,哪怕文筆不是那么花枝招展,都會閃耀個性的光芒。如寫人寫事為主的記敘文,未必都應以謳歌和以寫正面形象為主。美的事物能給人以奮發(fā)的信念,丑的事物也給人啟迪和反思。寫媽媽,可以寫勤勞善良,也可以寫愚昧到蘇醒的轉(zhuǎn)變;寫干部可以寫清政廉潔,也可寫腐敗變質(zhì),走上絕路令人痛心的教訓。作文教學要避免“千人一面,千口一腔”的俗套,就必須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側(cè)面地反映生活,形成和表達自己的觀點。要鼓勵學生有突破陳規(guī)的勇氣和力量,讓學生敢于說真話,說別人不敢說卻想說的話。
把生活引入課堂,把作文引向生活。作為我們語文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一種自由傾吐的作文氛圍,讓他們有事便寫,有情便抒,久而久之,作文便進入了學生的生活,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且是最愉快的一部分。若能這樣,我們的作文教學就如我們的生活般豐富多彩,鮮艷多姿,學生的作文就不再是苦思冥想地編造,而是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是他們心泉的自然流淌。也就是說,作文教學必須回歸生活,以生活為本源。這是作文教學返樸歸真,正本清源的關(guān)鍵所在。這是中學作文教學追求的一種教學境界,也是我們尚需并永遠努力的方向。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文活動本身是生活內(nèi)容的一部分。在知識經(jīng)濟時代,作文必將成為一種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內(nèi)容即生活之內(nèi)容,作文教學可以成為生活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間有多大,作文的領(lǐng)域就有多廣,我們的高中作文教學與研究必將擁有一片廣闊的藍天。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1980.
【2】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陶行知.生活教育之特質(zhì).生活教育〖J〗1936.(3)
【4】鐘為永.寫作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9.
上一封 下一封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