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米倉道路線與性質初探(上)

          摘要:米倉道為古代蜀道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非單一孤線,而是多線復合的南北向交通網絡。沿線碑文、題刻、棧道、鋪遞遺存遺跡等資料和傳世文獻記載揭示,歷史上通南巴等川北地區(qū)與陜南漢中曾長期存在行政隸屬關系,米倉道各重要線路承擔著連接巴—漢一帶各州、郡、縣治所的交通功能,是官府人員往來和政令文書遞送的主要通道,亦是民間行旅通商路線,因而具有官道或官民共用道路的性質。

          關鍵詞: 米倉道; 蜀道; 棧道遺跡; 驛站鋪遞; 路線性質

          中圖分類號: K8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62(2013) 01-0063-9

          2012 年 3 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lián)合巴中市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局等有關部門和學術單位,組織了對米倉道的首次大型考古、歷史文化調研考查。由考古、歷史、地理和文博等多學科學者組成的考察隊分兩組按計劃認真走完了翻越米倉山的三條重要路線,徒步跋涉 500 余公里,歷時 13 天[1]??疾熘邪l(fā)現、考察了眾多文化遺址、遺跡、遺物,特別是數量可觀、內容豐富的唐宋以來的許多碑文、題刻,不僅確切地揭示了米倉古道不容置疑的存在,而且證明前人關于米倉道線路的記載基本合乎史實。筆者有幸參加了這次學術活動,謹結合實地考察所獲和文獻研讀,對歷史上源遠流長、地位作用重要的米倉古道略陳淺見如次。

          一、

          近世以來,陸續(xù)有一些學者研究蜀道,但涉及米倉道者寥寥,其中老一代學者較早的代表性著述有黃盛璋先生的《川陜交通的歷史發(fā)展》[2], 和嚴耕望先生集多年研究成果的名作《唐代交通圖考》等[3]。黃先生論文雖然已有一定篇幅論及米倉道,但只是作為蜀道或川陜交通的一個部分,尚非其探討的重點;嚴先生書中的《山南境內巴山諸谷道》篇引述豐贍,論證嚴密, 可謂真正開啟了對米倉道的專題研究,惟因時代所限,尚缺少實地考察和考古資料的佐證。其后學界對米倉道的專題研究仍然不多。值得注意的是,20 世紀 80、90年代以來,已有少量學者開始結合文獻記載、實地考察或考古調查探索米倉道,其成果無疑將研究向前有所推進[4]。但因米倉道山高路險,且多線歧出,考察殊屬不易,加以文獻零散,研究難度甚大,總體而言,米倉道的探討尤其綜合性研究尚屬初始階段。

          對于翻越大巴山的蜀道諸線,黃盛璋先生在首先概述了沿川陜間唯一切穿秦巴山地的嘉陵江河谷的劍閣道亦即金牛道后指出:

          巴江是嘉陵江一條大支流,巴江雖沒有切穿巴山,可是它的上源的源頭跟漢江的支流有的就 只隔著一條巴山的分水嶺,沿著巴江谷道也有好幾條道路。其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沿巴水西源經 巴中、南江以越巴山,巴江西源過去認為是巴江之源,此水的對面恰恰有一條漢江支流濂水,北流到南鄭匯入漢江,沿著這兩條谷道古代稱做米倉區(qū),因這一帶巴山古代叫做米倉山而得名,米倉道也是著名的入川通道,但它跟劍閣比起來,那相差很遠。還有一條洋巴道沿著巴江東源經達縣、宣漢、萬源翻越巴山,中間通過較長的分水嶺到達鎮(zhèn)巴,然后再沿洋河以出西鄉(xiāng),這條路在歷史上已有記錄,但其重要性又在米倉道之下。川陜間翻越巴山的通道,歷史上主要就是上面這三條,以地位的重要,應用的頻繁,歷年的久遠,以及所起的作用而論,只有劍閣道夠得上稱川陜通道,其他兩道都是遠不能比的。[5]

          黃先生是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他的觀點建立在“對川陜間通道的形成及其在歷史時期應用情況作一個全面的考察” 基礎上,既有一定根據,也很有代表性。[6]

          不過,米倉道與金牛道比雖 “相差很遠”,卻并非不重要。米倉山是廣義的大巴山脈西段, 漢江、嘉陵江的分水嶺,大致呈東西向弧形橫亙于今川陜邊界,西連摩天嶺,東接狹義的大巴山,并與后者共同構成著名的大巴山系。古代山區(qū)的交通線一般多循河溪谷道形成,并在水流源 頭或一些地形特殊的節(jié)點翻越山嶺繼續(xù)沿谷道延伸。因而顧名思義,所謂米倉道,系由歷代先民南北向穿行、翻越米倉山脈的谷、嶺而成。由于東西橫亙的米倉山脈地域廣袤,其間南北向的河谷眾多,由之形成的古道自然就不止一條,其中就有黃先生所謂沿著巴江谷道的“好幾條道路”,構成一網絡狀體系。以往討論米倉道眾說紛紜,原因之一就是習慣于將之視為只此一條,別無它徑,而沒有注意到米倉道本為多線、復線體系的實際。所以,現今探討米倉道,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就是,古代主要連接陜南和四川盆地的蜀道體系中,米倉道不僅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且其自身就是由多線構成的南北向交通網絡。

          不過,交通地理的人文性質使其還要遵循約定俗成的原則,歷代記載反映,米倉道網絡的線路主要在巴中與漢中之間,分布于今兩市地域內,因而此次考察的范圍亦集中在這一帶。這些線路主要有以下幾條:

          1.自漢中市的南鄭縣出發(fā),向南沿濂水谷道,經紅廟、喜神壩、小壩、巴峪關或曰官倉坪、大壩堡(或曰牟陽城)、米倉關、官壩堡 ( 又稱關壩) 、令牌子坡、竹壩子、柳灣子、上兩、橋亭堡、鹿角埡、甑子埡到底塘堡( 今南江縣城) ,之后沿巴河 ( 巴江) 又曰南江河谷,經南江縣城南的東榆堡、石灰堡、八角埡、沙河 堡、淘金堡 ( 赤溪場) 、馬掌堡、白楊堡 ( 下兩河口) 、元譚堡,復經今巴州區(qū)域內的棗林鋪、清灘鋪、佛龕鋪至巴中。這條路沿線歷史時期的 地名、地面遺址、遺跡和出土資料最豐富,前引 黃盛璋先生稱之為 “巴江谷道” 中 “最主要的一條” 道路,非常正確。

          2.由南鄭縣出發(fā)一路到達喜神壩后,取道擋墻河、賈家河、崖房坪、臺上入南江縣境,復經焦家河、麥子坪、老君巖、龍神店、抽筋坡、銀杏坡、沙灘、閻王碥、頭道水、馬躍溪、琉璃關到南江縣城底塘鋪,余下到巴中的路段與上面第一條路線重合。

          以上兩線均于南江縣入川,以下線路則由通江縣入川,并沿該縣境內的河谷延伸。

          3.宋人樂史 《太平寰宇記》卷一四〇《山南西道八》記壁州 ( 通江古稱,治所即今通江縣城諾江鎮(zhèn)) “東北至東京三千四百里,東北至西京三千里,北取洋州路至長安二千里,北取洋州興道縣五百四十里。”[7]《寰宇記》此條反映的壁州北向經洋州到漢中的路線,應即循大、小通江等河谷形成的古代通道。其中循小通江者曰漢壁道,其具體路線為: 自南鄭縣東南向經祖師殿、高家?guī)X、牟家壩、馬仙壩、青石關、固軍壩、天池梁、鎮(zhèn)南關、羊圈關、西河口、碑壩、朱家壩,循小通江上源碑壩河谷經今諾水河鎮(zhèn), 沿著小通江谷道過板橋口、青峪口、涪陽壩、草池至壁州,再西南向抵達巴中,或繼續(xù)沿著通江河 ( 大小通江在縣城匯合后稱通江) 南達平昌縣。此為米倉道的又一條重要線路。

          4.從古代漢中洋州漢水南岸的西鄉(xiāng)縣( 唐前期洋州治所) 南向出發(fā),越嶺循大通江河谷至壁州的洋壁道。其線路為: 從洋州西鄉(xiāng)縣溯牧馬河 ( 古洋水) ,經峽口、古代洋源廢縣、大巴關、太爺廟、白雄關、龍池場、白楊關、長坪、泥溪、苦草壩、碧溪場、煙溪場、瓦室鎮(zhèn)、長勝、毛浴鎮(zhèn)諸節(jié)點下抵壁州。一個時期以來,在陜南城固、洋縣一帶出土的數量可觀的商周時期銅器群,和近年來發(fā)掘的城固寶山遺址證明,這里歷史非常古老,而且經濟文化很早就達到相當水平,其南向通過大小通江河谷與巴人的聯(lián)系互動,應該很早就已經發(fā)生。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此線在洋水源頭的鐘家溝與大、小通江源頭鄰接,離小通江上源碑壩河尤近,除經小通江河谷的漢壁道已如上述外,亦可于碑壩西南向經草壩進入南江縣境,復經沙壩、貴民、黃泥堡、鹿角埡到南江。歷史上亦有從巴州經集州走巴嶺路赴洋州,并取道儻駱道抵達西京長安的路線,此線比從巴州經集州、南鄭取褒斜道的里程更短,惟因儻駱道之重要性位在褒斜道之后,仍以取南鄭、褒斜道赴西京為主。

          5.洋壁道另外一線: 主要循大通江的一條支流即發(fā)源于西鄉(xiāng)縣的白石水,蜿蜒于今通江縣瓦室鎮(zhèn)的鹿鳴村和長勝村之間匯入大通江后,與洋壁道合,再達壁州。白石水又名白石川,其上源曰青水 ( 或作清水) ?!短藉居钣洝份d: “青水,一名白石水,東北自洋源縣界流入,西南流與諾水合?!?span style="font-size: 16px;">[8]青水從西鄉(xiāng)起源后流經鎮(zhèn)巴、萬源境,過竹峪關入通江境,因此,此道從洋州西鄉(xiāng)源頭起,歷長嶺、索埡、仁林、洋芋塘、九員關,竹峪關、澌波、洪口、沙溪、白石廢縣 ( 今通江縣文勝鄉(xiāng)白石寺村) 、長勝、瓦室、毛浴下抵壁州。

          以上諸線,固然有主、次之分,但需要指出的是,歷史上米倉道的主線也可能并非一直固定不變,而是在以上線路中曾有過因時因故而異的情形。但從較多的文獻記載看來,從南鄭縣出發(fā)向南沿濂水谷道,越米倉山嶺之后復沿南江河谷經南江縣城至巴中之線,較長時期充當了主要線路,這基本是符合實際的。但須要指出的是,歷史上集、壁二地長期以來都是行政區(qū)劃,與米倉道可謂相互依存,因而沿著大、小通江的古道也是通往巴中的重要路線。同時,山區(qū)交通亦極具復雜性,一是地域廣袤的米倉山區(qū)共時性地并存著許多大致南北向的山澗谷道,可供雜居其間的先民族群各自就近取行。二是山區(qū)交通易受到自然因素 ( 水患、地質災害等) 或人為因素 ( 如戰(zhàn)亂等) 的影響,難免會出現主要路徑時異而線易的改道現象,這就使?jié)h壁道等線路在有的時期也可能擔當起米倉道主線的使命。

          二、

          由于文獻缺略,考古資料也很少,對米倉道的性質學界有不同看法,或認為是民間通道,或 認為是商道,或認為是官道或官民共用之道??磥砬闆r比較復雜,在作充分研究以前,尚難一概而論。綜合考察各方面的資料,尤其是考慮到米倉道諸線往往是古代巴、漢之間連接各州、郡、府、縣治所的主要近捷通道,我們傾向于后說, 即米倉道系統(tǒng)至少其重要路線、路段應當長期為官道,或曰官民共用之道。以下謹對之作些初步的分析。

          米倉道主線曾長期具有官道性質,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米倉山南北尤其是漢中與通南巴一帶長期密切的行政隸屬關系決定的,也與五代兩宋以前中國政治中心長期在離這一帶不遠的關中相關。自東漢巴中開始設為漢昌縣以后,到南北朝至唐宋時期,今通南巴一帶州、郡、縣的建置日益增多,隋唐時期達到十多個縣。這當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顯然是由于這一帶經過長期開發(fā)、移民,已漸趨繁榮。這既是交通進步所賜,又反過來促進了交通的發(fā)展。而其中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當時米倉山兩側一些縣及其治所增設很快,并且引人注目地向后世川陜分界線推進。如南江縣前身難江 縣初設于梁武帝普通六年 ( 525 年) ,治所位于今南江縣城南江鎮(zhèn)以南數十里的八廟鄉(xiāng); 但就在其后僅過了十余年的大同年間 ( 535 ~ 545 年) , 朝廷即北進至今南江鎮(zhèn)置東巴州,下轄安寧、敬水、平南三郡,史載均在巴嶺側,惟治地已無考。

          這些新增設的州、郡尤其縣及其治所,往往比后世明顯更靠近今天川、陜兩省的分界線。如道光 《通江縣志》卷二 《輿地志·古跡》“白石廢縣”目載:

          《隋志》: 清化郡領白石縣?!杜f唐志》: 魏置,以白石水為名。武德元年屬巴州,尋屬集州,八年改屬壁州?!跺居钣洝? 在州東北二百里……《郡縣通釋》云:廢白石縣,后魏廢帝立, 以白石川為名。[9]

          又云:

          縣 ( 疑脫 “北” 字——引者注) 百里有舊白石城,周遭石壁可容萬人,四隅石門、亭址俱存,有淳熙 ( 南宋孝宗年號——引者注) 間題詠。下為白石寺。

          其 《符陽廢縣》目:

          《寰宇記》: 縣在壁州北七十里,晉、宋宣漢縣地,……宋熙寧五年省入通江。

          由上可知,壁州以北七十里的符陽縣是北宋熙寧五年 (1072年) 方省入通江的。而白石舊縣更在縣北百里、州東北二百里,具體在今通江縣城以北的文勝鄉(xiāng)白石寺,從西魏廢帝年間 ( 552 ~ 553 年) 到北宋熙寧五年 ( 1072 年) ,共存在了500 余年。又如通江在南宋末年曾分為上通江縣( 治今縣城諾江鎮(zhèn)) 和下通江縣 ( 治今縣城以北的永安鎮(zhèn)壩村) ,元朝至元二十年皆并入曾口縣, 至正四年復置通江縣,并移治原下通江縣治所,更在白石廢縣治所西北,直到明朝初年才還治諾江鎮(zhèn)。

          以上情形在米倉山、大巴山北面亦然。如《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的 《興安府》卷 《古籍目》引 《通志》所載廣成故縣[10],該縣位于陜南紫陽 縣以南六十里,已地近今川 ( 渝) 陜邊界。又如《太平寰宇記》卷一三八 《洋州》 “西鄉(xiāng)縣” 條記:

          廢洋源縣在州東南一百八十里,因縣北洋水為名,大歷元年 ( 766 年) 為狂賊燒劫,北移于西鄉(xiāng)縣二十里白湍村,權置行縣。

          唐朝天寶以前,洋州治所為西鄉(xiāng)縣城,與今縣同。天寶以后,州治北遷興道縣,南距西鄉(xiāng)縣一百里,洋源縣亦于大歷元年北移于距西鄉(xiāng)縣二十里的白湍村,寶歷元年 ( 825 年) 廢。是其北遷六十里權置行縣于白湍村之前,洋源縣故城一直在洋水之源,離西鄉(xiāng)縣八十里,已近巴嶺,從這里越嶺沿巴江河谷,即可到白石故縣,進而抵達今通江縣城。再如據 《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一八六《漢中府》的 “廉水故城” 目載: 該城 “在南鄭縣西南,后魏延昌中置,縣屬褒中郡,梁大同中省,宋復置?!遁浀丶o勝》: ‘縣在府南五十里’?!?此為古代米倉道上著名的廉水故城,也明顯比南鄭更貼近米倉山麓。

          米倉山、大巴山兩側上述諸古州、郡、縣的設置,顯然是當時國家審時度勢之戰(zhàn)略舉措,標 志著這些地區(qū)在中古的重要發(fā)展,可謂其歷史上的一個相對繁榮時期。它不僅反映當時開發(fā)程度已經較高,有了較為發(fā)達的交通,可以從物力、人力和交通條件上支撐這些行政區(qū)劃的設立,而 且必然反過來促使經濟和交通的進一步發(fā)展。由此可知,連接和通過這些州郡縣治所的交通路線,自然是政府人員往還、政令文書遞送之正式通道,應具官道性質,至少是官商或曰官民共用之道。同時亦不難想象,由山區(qū)交通的必需所致,作為國家工程的棧道,當在這一時期亦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

          宋以后,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尤其是政治重心的東徙、北移,使整個蜀道系統(tǒng)的戰(zhàn)略地位有所下降,但包括米倉道在內的蜀道系統(tǒng)在宋代卻繼續(xù)呈現繁榮狀態(tài),原因有三: 一是政府出于傳統(tǒng),仍然保持了對道路系統(tǒng)的管理維護體制。廣元清風峽棧道旁石刻云: “淳熙丙午 ( 1186 年)仲春,橋閣官劉君用改修。”“橋閣官”一職的設置,明顯屬于國家對棧道體系保護管理的制度性安排,足可見宋廷對之的重視。二是米倉道等蜀道系統(tǒng)長期作為宋廷抗擊金人、蒙古人南下的重要戰(zhàn)略孔道,須要確保暢達。三是兩宋時期, 四川是政府財政的主要支柱之一,南宋時甚至是國家財政收入近三分之一的來源,經濟文化發(fā)達,居于天下前列,需要發(fā)達的交通來承載大量出入的物流、人流?!端螘嫺濉酚涊d利州路所轄各州、府、縣在熙寧十年前的商稅場務數據 如次: 興元府 3,利州 3,洋州 8,閬州 1,劍州7,巴州 5,文州 6,興州 2,蓬州 1,龍州 2,三泉縣 2,集州 7,壁州 1[11]。其中集州商稅場務數量與金牛道上劍州同為 7 個,僅次于隔巴嶺相對的洋州,說明當時米倉道確實非常繁榮,似乎并不輸于金牛道。

          有元一代,四川經濟雖然已不復宋時之盛, 但仍然在天下舉足輕重。在陜南與巴蜀從行政上 完全劃離以前,元朝將難江縣并入保寧府巴州化 成縣,屬四川行中書省廣元路,該路治所仍在漢中沔縣東。米倉山南北巴、漢之間的此種行政隸屬關系,亦必有暢達的交通為基礎。特別要指出的是,元朝是中國古代交通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以極為發(fā)達完善的站赤制度著稱,對其當初南下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略中發(fā)揮過重要作用的米倉道,自然會保持充分的重視。因此,元朝不僅在米倉道上建立米倉關,而且沿線棧道等設施得到興修維護。

          注釋:

          [1] 孫秀麗: 《考古徒步五百里,專家險行米倉道》,《中國文物報》2012 年3月30日第7 版。

          [2] 黃盛璋: 《川陜交通的歷史發(fā)展》,《地理學報》1957 年第 4 期。

          [3] 嚴耕望: 《唐代交通圖考》,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6 年。

          [4] 如藍勇 《米倉道的踏察與考證》( 《四川文物》1989 年第 2 期) ,李燁、余忠平 《米倉道考察記》( 《文博》1994 年第 2 期) 、雷玉華 《米倉道與巴中石窟》( 《敦煌研究》2005 年第 1 期) 等。

          [5] 同 [2]。

          [6] 黃盛璋: 《川陜交通的歷史發(fā)展》題注。類似的觀點出現很早,如清初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六亦在略述蜀道主要路線后即云: “今繇關中以趣漢中, 繇漢中以趣蜀中者,謂之棧道。其北道即古之褒斜,南道即古之金牛。而子午、儻駱以及米倉之道,用之者或鮮矣。” 是其亦認為米倉道等諸道的重要性遠不及金?!币痪€。

          [7] ( 宋) 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 《太平寰宇記》卷一四〇 《山南西道八》 “壁州” 目,等 2722 頁,中華書局,2007 年。

          [8] ( 宋) 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 《太平寰宇記》卷一四〇 《山南西道八》“壁州” 目,等 2724 頁。

          [9] ( 清) 道光 《通江縣志》卷二 《輿地志· 古跡》,《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志輯》,等 63 冊,第48 頁,巴蜀書社,1992 年。

          [10] ( 清) 《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 《四部叢刊續(xù)編》, 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年。

          [11] 據 《宋會要輯稿· 食貨》十六所統(tǒng)計。轉引自蒙默等: 《四川古代史稿》,第 291 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年。


          編輯:魏源明 李佳霖

          審校:曹叢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米倉古道史實介紹
          再探陰平古道 譚昌吉 2020年3月24日星期二
          米倉道考古調查結束 古時漢中到巴中至少3條路
          蜀道(金牛)
          貴妃荔枝蜀地來
          肇慶米倉巷之名的由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