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間,鄰居小張早早地給剛上一年級的兒子軒軒到某培訓機構報了語文和數(shù)學補習班。小張稱這樣做是想“亡羊補牢”。原來,去年暑假,在小張的堅持下,軒軒沒有像其他小朋友一樣上“幼小銜接”班。于是,一開學兒子就出現(xiàn)了各種不適應:拼音讀不出,漢字寫不好,計算老出錯……面對兒子“人家暑假學過了,當然會!”的抱怨,小張有些后悔當初的決定。所以,這次寒假,小張一下幫兒子報了語文和數(shù)學兩個培訓班。誰知,新年開學以來,軒軒的學業(yè)還是跟不上,作業(yè)依舊老出錯……對于父母的指導說教,常常充耳不聞,甚至會找各種理由搪塞狡辯。為此,小張頭痛不已,無計可施。
面對小張這樣的家長和軒軒這一類的孩子,我只想說:孩子的學習跟不上,其實與上不上培訓班關系并不大。家長該給孩子補的不是語文和數(shù)學等學科知識類課程,而應該是下面這些課。
1. 多陪伴,給孩子補上親情課
“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石?!庇捎诜驄D倆工作忙,軒軒從小基本是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的。一直到上一年級,小張才把孩子接過來。所以,兒子與小張夫婦并不親近。
心理學者鄭立峰曾經(jīng)說過:0—7歲期間,如果孩子和父母(尤其是母親)有一段顯著的分離時間,那么孩子就有所謂的“親子中斷”創(chuàng)傷。這樣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現(xiàn)性格內向、情感脆弱、內心封閉、長大后難以跟其他人建立信任的關系……所以,工作再忙,時間再緊,父母都得經(jīng)常陪陪孩子,補上親情課。
需要強調的是,陪伴孩子時,父母不能做“隱形人”,即“他玩他的玩具,我做我的家務”“他看他的電視,我玩我的游戲”等形式上的跟孩子“在一起”。這種缺少互動,沒有溝通交流,止于形式的陪伴屬于“無效陪伴”。真正的高質量的陪伴應該是父母參與到孩子所做的事情中去。比如,陪孩子讀讀書,給他們講講故事,一起做做游戲……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適當安排一些戶外活動,比如全家人一起旅游、爬山、打羽毛球或是參加一些公益活動或者志愿服務等。在活動中,家長要放下架子,以朋友伙伴的身份與孩子溝通交流,互幫互助,進而增進感情,取得信任,形成依戀。親子關系好了,教育也會輕松許多。
2. 多引導,給孩子補上習慣課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好習慣,才會有好成績。很多學業(yè)優(yōu)秀的孩子不是有多聰敏,而是因為他們的學習習慣好。因此,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特別是孩子小學低年級時,一定要注重其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也許那些上了培訓班的孩子,在低年級可能會比“零基礎”的孩子學得快,考得好,但是這種提前學習的優(yōu)勢,通常一段時間以后就基本消失。在后續(xù)的學習中,孩子能否跟得上節(jié)奏,更多的還是取決于是否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所以,對于低年級學業(yè)不太理想的孩子,家長最需要做的是跟孩子一起分析學業(yè)跟不上的原因(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的都要分析,重點是主觀方面),然后對癥下藥,在孩子的習慣培養(yǎng)上下功夫。
比如,孩子作業(yè)老出錯,是聽不懂,沒認真聽,還是粗心?若是聽不懂,家長就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提前預習的習慣。古語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家長可以適當引導孩子提前預習,在不會的地方做上記號,第二天帶著問題聽課,提高聽課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要是聽課不認真,那家長就要提醒孩子,上課一定要認真聽講,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而且為了幫其養(yǎng)成上課認真聽講的習慣,家長還可以采用家庭模擬課堂的游戲形式,每天晚上,讓孩子當小老師,試著給家人講解需要掌握的內容。孩子一般好為人師,為了更好地給大人講課,孩子上課可能會更加認真聽老師所講的內容。
而如果是粗心,那家長就要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比如,給孩子提供安靜整潔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孩子不受干擾;給孩子選擇適宜的書籍繪本,通過閱讀,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增強文字的理解力,為其后續(xù)學習打下基礎。
當然,培養(yǎng)孩子良好習慣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是需要長期堅持的。
3. 多放手,給孩子補上責任意識課
有些孩子常常把自己孩子學習不行,分數(shù)考不高,是因為沒有找老師補課,不曾上“興趣班”“特長班”。當然,不僅僅是孩子,我們大人有時候也會這樣想。這其實是推卸責任的表現(xiàn),是人的一種“自我防御策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屬于“行為外歸因”,即一個人總是把自己的失敗和問題,歸咎于他人、機遇或背景等外部因素,以減輕自己的內疚和責任。
所以,家長要加強對孩子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的事情,如平時的穿衣吃飯、作息安排、學習計劃、興趣發(fā)展等,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家長只幫著分析利弊,提供參考意見。在遇到困難時,家長要給孩子加油鼓勁,出謀劃策。家庭事務不搞“一言堂”,讓孩子參與進來,聽聽他們的想法,家務勞動、超市購物、走親訪友,讓孩子也領一份任務,擔一份責任……“內因起決定性作用”,有了責任意識,孩子會認為學習是自己的事,遇到困難才不會怨天尤人。
總之,在孩子的學業(yè)問題上,家長不能“盲目跟風”,也不能“不管不顧”,而要在親子關系融洽的基礎上,注重孩子習慣和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這樣,才是符合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才能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 文章來源于江蘇教育報。
| 文章來源于江蘇教育報。作者簡介:作者系南通市優(yōu)秀家庭教育工作指導者,國家級家庭教育課題重點子課題核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