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哥窯概況
哥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歷來受到收藏家、鑒賞家、考古學家等專家學者的重視和關注。哥窯瓷器體現(xiàn)出宋人的那種喜好不事雕琢、追求清麗秀挺的審美風格。宋瓷本身非常講究輕松靈動的美感,這是古人的尚玉精神在瓷器制作上的反映。哥窯瓷器的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最為流行。常見器形有爐、瓶、碗、盤、洗、罐等,均為宮廷用瓷式樣?,F(xiàn)主要藏于北京、上海、臺灣等地博物館。
哥窯瓷器在宋代五大名窯中最具神秘感。首先,盡管歷代史書對哥窯窯址有所記載,但現(xiàn)實當中,確定的宋代哥窯遺址始終沒有被發(fā)現(xiàn)。其次,文物界最講究“物以稀為貴”。據(jù)統(tǒng)計,全世界大約僅有一百余件哥窯瓷器存世,極為難得。再次,哥窯瓷器造型端莊古樸,器身釉色滋潤腴厚,燒制工藝非常繁雜。它渾然天成的開片及裂紋效果,即便是由經(jīng)驗豐富的工匠操控,也不一定能呈現(xiàn)出預期的藝術效果,因此傳世者彌足珍貴。

二、哥窯瓷器特征
1. 釉色
哥窯瓷器屬青瓷系列,釉色為青釉,濃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等色,因窯變作用,釉色多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澤,非人為意志可以控制。釉面不光潔,但有一層如“酥油”般的光澤。釉質(zhì)較深濁,不清透,釉層厚薄不勻,蘸釉立燒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達4毫米。其燒造方法為“裹足支釘燒”或“圈足墊餅燒”,后者可明顯見到所墊圓餅燒造的痕跡。

2.胎質(zhì)
哥窯瓷器胎質(zhì)有瓷胎和砂胎兩種,少花紋,無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黃、淺灰等。
3. 金絲鐵線
哥窯瓷器釉面布滿龜裂的紋片,通常稱之為“開片”。這種由細小裂紋所形成的片紋,大小有別、裂紋顏色也深淺不一。由于器形不同和釉料收縮區(qū)域不一致,在器物上造成了外觀效果的差異,形成所謂細眼者俗稱“魚子紋”;紋片細碎者又稱“百圾碎”;較粗疏的黑色龜裂和細密的黃色裂紋交錯著,呈現(xiàn)深淺顏色層次的碎紋,叫做“金絲鐵線”。一般來說,大器小開片者和小器大開片者頗為珍貴。
總之,開片與底色形成色澤上的對比,深淺相近、密而不疏、曲而不直,非常自然貼切。一件器物的周身布滿這種碎裂的紋片,好似隆冬江河中的冰裂變化萬千,在藝術上別具一種古樸、自然的天趣,富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為歷代文人雅士所鐘愛。
4.紫口鐵足
哥窯瓷器土脈微紫,質(zhì)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種瓷釉彩,表面布滿裂紋。因為土質(zhì)含鐵量較高,燒胚時發(fā)生還原,瓷器胚呈紫黑鐵色,瓷器沒有涂釉的底部顯現(xiàn)瓷胚本來的鐵色,叫“鐵足”,而釉彩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稱“紫口鐵足”,但兩者往往如魚與熊掌一樣不可兼得。瓷胎滿釉器有“紫口”而無“鐵足”。

5. 底足
哥窯瓷器的底足也頗為特別,其圈足底邊狹窄平整,非寬厚凹凸,足之內(nèi)墻深長,足之外墻淺短,難以用手指提拿起來。
6. 攢珠聚球
“攢珠聚球”是哥窯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稱道、又最容易被人忽視的特征。“攢珠”指的是哥窯瓷器的釉內(nèi)氣泡細密,似顆顆小水珠,滿布在器物內(nèi)壁和外壁,或內(nèi)身和外身上。實際上,真正的哥窯瓷器釉內(nèi)氣泡不僅僅只是“攢珠”,還顯現(xiàn)出一種比“攢珠”稍大一點的“聚球”。

球比珠大,是指哥窯瓷器有大小不同的兩種氣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間雜錯落,而是較為整齊地排列在一起?!熬矍蚴健钡臍馀荼取皵€珠式”的氣泡數(shù)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內(nèi)壁,像一個很厚的環(huán)?!皵€珠聚球”是劃分真假哥窯瓷器的一條必不可少的依據(jù)。
三、哥窯瓷器價值
傳世哥窯瓷器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國外一些大型博物館及少數(shù)收藏家手中,總數(shù)僅百件左右,以至于連哥窯破損殘片也被視為珍稀之物,完整器更是寥寥無幾。
在拍賣市場上,只要有宋代哥窯精品出現(xiàn),就一定能夠受到市場的追捧。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一件宋代哥窯八方貫耳瓶拍出1000多萬港元。據(jù)業(yè)內(nèi)人士介紹,如果不是因為當時收藏界有人持不同看法,這件瓷器的價格還要高。2004年,在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一件宋代哥窯六瓣葵花式盤,是來自美國著名收藏家斯蒂芬·君尼庫克三世的舊藏,最終被專門搜集宋代瓷器的日本收藏家富田雅孝以146.35萬美元的高價購得。近兩年來,內(nèi)陸拍賣市場也有標明為“宋哥窯”的瓷器露面,但由于市場對拍品的爭議,成交價格總是維持在1千萬元人民幣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