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疾病的危急重癥,除及時救治外,合理飲食對于患者康復及并發(fā)癥的預防有重要意義。AMI的營養(yǎng)治療應隨病情輕重及病期早晚而決定。
作者:李曦銘 叢洪良
單位:天津市胸科醫(yī)院
急性期(1~3天)
1. 低脂流質飲食。根據病情,控制液體入量,可予少量米湯、稀粥、果汁、藕粉等,每日6~7次,每次100~150ml。
2. 限制鈉鹽攝入,每天不超過4g,特別是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值得注意的是,AMI后尿鈉可能增加,過度限制鈉鹽,也可能誘發(fā)休克。因此,需根據病情適當調整鈉鹽攝入量。
3. 避免食物過冷過熱。
4. 禁止可能導致腸脹氣和具有刺激性的食物,如豆?jié){、牛奶、濃茶、咖啡、辣椒等。
5. 推薦進食時取半臥位。
緩解期(4天~4周)
1. 隨著病情好轉,可逐步改為半流飲食,但仍應遵循少食多餐、清淡、營養(yǎng)豐富且易消化原則,可進食粥、麥片、蛋、奶、瘦肉、魚類、家禽、蔬菜和水果等。
2. 食物不宜過熱、過冷。
3. 保持胃腸通暢,預防大便干燥。
4. 3~4周后,隨著患者逐漸恢復活動,飲食可適當調整。一方面,需要注意避免飽食,脂肪攝入量應限制在40g/d之內,預防心肌梗死再次發(fā)作。另一方面,不應過度限制飲食,以免造成營養(yǎng)不良和增加患者的精神負擔。
恢復期(4周后)
1. 隨著病情穩(wěn)定,活動量的增加,每天熱量可保持在1000~1200kcal。
2. 足量的優(yōu)質蛋白質和維生素有利于疾病的恢復,乳類蛋白、瘦肉等均可食用。
3. 每天的飲食中需要一定量的粗纖維,以保持大便通暢,避免排便費力。多吃綠葉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
4. 膳食中成人鎂的適宜攝入量為300~450mg/d,主要從富含鎂的食物中獲取,如有色蔬菜、小米、面粉、肉、水產品、豆制品等。各種微量元素的攝入要根據病情作出適當調整。
5. 恢復期后,為防止疾病再發(fā),其膳食原則還應包括維持理想體重,避免飽餐。因飽餐使腹部脹滿,腹腔器官血流相對增加,反射性使冠狀動脈血流相對減少,易誘發(fā)心肌梗死,嚴重者還會導致猝死。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治療后需要服用華法林等抗凝藥物的患者,應注意維生素K(Vit K)與抗凝藥的拮抗作用,保持每天Vit K攝入量穩(wěn)定。Vit K含量豐富的食物有綠色蔬菜、動物肝臟、魚類、肉類、乳和乳制品、豆類、麥麩等。
內容精選自:張健教授、陳義漢院士主編《心臟病學實踐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