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草啖鹽說蜜
------吃咸的說甜的胡謅亂侃
草草啖鹽說蜜,今天帶大伙去吃“侯阿婆燒肉粽”。
在泉州,我不知道侯阿婆燒肉粽是不是你小時候的美食記憶?至少在我們家,兩代人都喜歡這個味。
我小的時候,“侯阿婆燒肉粽”并不這么叫,她的店名是“東街肉粽”,一說“東街肉粽”,泉州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有一年鐘樓改造,“東街肉粽店”遷移到西街,這一去,這個“東街肉粽”便無法回來了,有人捷足先登注冊了“東街肉粽”,于是從此便改為“侯阿婆燒肉粽”。
年輕的時候,到店里去吃燒肉粽還經(jīng)常見到侯阿婆,高挑白凈素雅的這么一位老人,利索得很??吹贸?,侯阿婆很睿智,一個肉粽四十幾年的歷史,經(jīng)營模式一直在改變,不變的則是燒肉粽獨特的風(fēng)味。
能造就侯阿婆燒肉粽獨特風(fēng)味的,個人覺得有這么三點:
一、選材上與眾不同,南方盛產(chǎn)長糯米,而侯阿婆堅持用圓糯米,圓糯米在口感上不會太黏,相比長糯米更清爽。
二、制作方面,糯米嚴(yán)格的浸泡時間、炒香過程,和配料的腌制、火候掌控,是保證燒肉粽口味獨特的手法。
三、最大的不同,還在侯阿婆的秘制調(diào)料上,我大約能吃出來的味道有:甜辣醬、花生醬、蒜蓉、蔥油等。把調(diào)料澆在肉粽上,攪拌均勻再吃,便是侯阿婆根植泉州人民心中的獨特滋味。
侯阿婆燒肉粽能成為我家兩代人美食記憶的,除了一成不變的口味以外,就是與時俱進的經(jīng)營模式了。
前幾年固守的老式小店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泉州對外的一張名片了,門面布置得更有特色,同時增加了許多人文故事。
然后擴大經(jīng)營,分店一家接一家的開,裝修格調(diào)越來越趨年輕化。
所以我家閨女也喜歡去店里光顧,尤其是即將離開泉州的時候,更想去品嘗家鄉(xiāng)的味道。
今天我倆就到南益廣場新開的侯阿婆肉粽店就餐。
南益廣場坐標(biāo)豐澤街,是一座賣輕奢品的商貿(mào)大廈,周圍是各大金融總部的高樓,號稱泉州的華爾街,寫字樓比比皆是,在南益廣場就餐的很多都是金融白領(lǐng),而侯阿婆這種普通大眾的美食是如何征服年輕人的胃?
首先,裝修有點小清新,環(huán)境很重要,年輕人不比老年人,喜歡的就是那點范。
其次,服務(wù)員清一色年輕小帥哥,很陽光很有活力,比起老店的阿姨們,更勤快更快捷。
第三,菜品上,更精致,說實話,也更少,但食精不食多,這是美食的原則。
最后,菜式多樣化,增加了許多泉州的本地小吃,更豐富。
新店打的是“小食候的味道”,標(biāo)上了很多泉州本土的昵語,比如“好呷”、“真多謝”、“呷飽沒”、“甲水”等,很泉州,很耐人尋味,也很合年輕人的口味。
但愿侯阿婆的經(jīng)營思維能跟得上時代的大潮,扎根本土,成為我們?nèi)輲状斯餐拿朗秤洃洝?/span>
寸草天心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
鮮香甜美的泉州牛肉羹,不用蘇打粉,只要記住這幾個步驟,保證營養(yǎng)又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