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唐人好色
          • 圖片說明:尚剛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工藝美術史,對南北朝至元,特別是隋唐五代和元代心得較多。先后主持完成《魏晉南北朝工藝美術研究》《隋唐五代工藝美術研究》《清史·圖錄·文藝卷》等科研項目,著有《林泉丘壑》《隋唐五代藝術美術史》《古物新知》等。



          • 圖片說明:絞胎



          • 圖片說明:珍珠地劃花



          • 圖片說明:駱駝載樂俑



          • 圖片說明:螺鈿鏡



          • 圖片說明:金花銀背鏡



          • 圖片說明:鎏金容器



          • 圖片說明:象牙撥鏤棋子



          • 圖片說明:紫檀木螺鈿琵琶



          • 圖片說明:竇皦(597-627年)墓中出土的金玉寶鈿帶飾



          • 圖片說明:何家村窖藏出的唐代臂環(huán)



          • 圖片說明:夾纈



          • 圖片說明:法門寺地宮出土的蹙金繡小袈裟



          • 圖片說明:繝



          • 圖片說明:《步輦圖》里穿錦的只有祿東贊



          唐人好色 ——尚剛在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的講演

            我們看花紋,只有離得比較近才能看清楚,但是只要看到物品,就能感受到色彩。唐代工藝美術的一個重要特質(zhì)就是特別看重色彩,雖然造型和花紋前后有很多大的變化,但是對色彩的追求是一樣的,講究色彩的絢麗。

            我一輩子寫文章寫書從來沒取過一個好名字,這次例外,我覺得這名字很好。之前這講有一個比較嚴肅的名字,取自唐人的一篇進物狀,里面說有人向皇帝的親戚獻錦,稱贊其錦“燦若朝霞之初起,爛若春花之競發(fā)”,我簡化成“朝霞初起春花競發(fā)”,還是不如這個好,“唐人好色”。

            工藝美術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造型,一個是裝飾。裝飾里面有紋樣還有色彩,色彩的地位可能更重要,為什么呢?我們看花紋,只有離得比較近才能看清楚,但是只要看到物品,就能感受到色彩。還有一個方面就是,中國的工藝美術到了宋代以后,有些高級的作品往往沒有花紋,但是有色彩。也就是說,無論從觀賞的遠近角度來看,還是從形式的有無來看,色彩都比花紋更重要。唐代工藝美術的一個重要特質(zhì)就是特別看重色彩,雖然造型和花紋前后有很多大的變化,但是對色彩的追求是一樣的,講究色彩的絢麗。以前做藝術史的人沒有太多關注,今天我就把想到的東西給大家捋一下。

          陶瓷

            先說陶瓷,當年無論北方南方,都表現(xiàn)出了對比較多色彩的追求。比如說在唐代我們發(fā)現(xiàn)了最早的青花,現(xiàn)在知道窯址在河南的鞏義,珍珠地劃花的窯址在河南的密山。河南一帶的絞胎,色彩都比較多。河南的花瓷是耀州窯的,當年的窯址在陜西銅川,造的瓷器品種很多。還有以長沙窯著稱的陶瓷彩繪。以前彩繪很少,傳統(tǒng)也是間斷的,從長沙窯開始形成了連續(xù)的傳統(tǒng),彩繪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今天的中國陶瓷裝飾基本上都是彩繪。

            秘色瓷窯址在越窯,就是現(xiàn)在浙江的紹興、寧波一帶。越窯燒的陶瓷里最有名的就是秘色瓷。關于秘色瓷,學術界有過很多討論,就我所知發(fā)表的文章不下五十篇,都在討論秘色到底是什么顏色。其實他們的理解錯了,這個“色”在古代指的是種類,是上供用的瓷器。我們看到的秘色瓷顏色并不一樣,有的發(fā)灰,有的發(fā)黃,有的是正綠。釉面其實很干凈,看上去不干凈是因為當年在法門寺地宮出土時包著唐代的紙,都不忍心把唐代的紙剝?nèi)ィ燥@得釉面不光潤。

            中國瓷器的瓷釉追求“如玉”,這種感覺是從秘色瓷開始的。秘色瓷的一大特點就是釉面特別瑩潤,釉色也很漂亮,還會加裝飾,比如釦。釦是一種老的裝飾手法,在漢代漆器上很常見:用金屬片包鑲一圈口沿,有銅釦、銀釦、鎏金銀釦。包鑲口沿的目的有二:一是使器物本身更加牢固結實耐用,另一個就是,包鑲的口沿能夠在器物表面造成材質(zhì)和顏色上的對比,即所謂的金銀平脫。金銀平脫是唐代一種典型的裝飾技法,本來是用于漆器的--在漆器裝飾面先涂上大漆,然后把剪刻好的很薄很薄的金銀花片黏貼到漆器表面,之后再涂漆,讓紋片粘得更結實,最后打磨。如果不是在法門寺出土了金銀平脫的瓷器,我們很難想象金銀平脫還可以裝飾瓷器。用金銀平脫裝飾瓷器尚沒有文獻記錄,這是很特殊的一例,也表現(xiàn)了唐人對色彩的喜愛。

            我們也會看到一些瓷器,感覺顏色好像并不是那么豐富。其實看問題應該歷史地來看,在唐代以前中國的陶瓷基本上是一色的,這時候一下出了這么多顏色,比以前豐富太多了,是本質(zhì)性的革命。

            色彩上最豐富的屬三彩。三彩是一種低溫的鉛釉陶器,釉里面有很多鉛。鉛的熔點比較低,三彩表面上彩釉斑駁陸離的效果,就是鉛流動造成的。這種器物人們已經(jīng)了解得比較清楚了,是隨葬的明器,而非生活用器,然而還是有些人家擺錯了,在臥室里邊擺上三彩,把臥室變成了墓室。我們何以得知古人是用三彩來隨葬的呢?因為除了在窯址、墓葬里發(fā)現(xiàn)過以外,還沒有在生活遺址里發(fā)現(xiàn)過三彩,所以知道它是喪葬明器而不是生活用器。

            三彩分成兩類,一類是雕塑類,包括俑馬、駱駝、建筑模型;還有一類是器皿。國家博物館所藏的駱駝載樂俑,是三彩里面很有名的一例,形體比較大,色彩也很豐富。三彩流行的時候,正值中西方交流最頻繁的時期,所以三彩上的很多造型特征都跟西方有關系。比如這駱駝,經(jīng)夏鼐先生考證是中亞種,上面載了五人,三個胡人兩個漢人。

            當年中西方交流走的主要是陸上的絲綢之路,運載工具就是駱駝、馬。所謂的三花馬,指馬鬃剪三花,學的是伊朗做法。很多人認為三彩里面最珍貴的顏色是金,就是涂了黃金的。黃金當然很高貴,但是從工藝角度來看,最珍貴的應該是藍色。這種藍色用的是氧化鈷,鈷料經(jīng)過檢測證明來自波斯,和以后的青花材料一樣,非常珍貴。

            胡瓶的造型、裝飾也跟西方有聯(lián)系。一般中國傳統(tǒng)的裝飾也很滿密,但只是花紋比較細密,把細密的花紋做成大的圖案包裹器物。還有一種裝飾手法就是把花紋組織成條帶,一層一層地環(huán)繞器物,我管這個叫裝飾帶。裝飾帶比較繁密的器物,都跟西方有聯(lián)系。

            銅鏡是古代用來理容鑒容的工具,正面光亮,背后經(jīng)常有花紋?;y一般是鑄出來的,一色,在唐代也是絕對主流。

            螺鈿本來也是漆器的一種做法,就是把蚌片、現(xiàn)在知道好像是鮑魚的貝殼磨成片,再剪合成花紋,貼到涂了大漆的裝飾面上。還一種鏡子,唐人叫做寶裝鏡,做法在圖鑒上找不到實例。上個世紀80年代,浙江湖州一個塔基里面出土了一些漆器,有些寫的是寶裝的漆器,后來就知道寶裝的做法了。寶裝的主要嵌物還是蚌片,但會加入一些其他東西,比如紅的琥珀或者青金石碎片。

            唐人還記載過所謂的寶鈿鏡,就是把銅絲做成花紋焊到裝飾面上,里面再嵌各種珠寶。當時還有所謂的金背鏡、銀背鏡,就是在鏡子背面嵌金嵌銀,一般是金片銀片,有時候嵌的金片會很厚。

            金花銀背鏡就是在其主要的裝飾部位,把鍍金銀片嵌在鏡子后面。不過,因為大漆是有機物,時間長了會腐爛,所以我們看到的國內(nèi)出土的金花銀背鏡都不是很漂亮。日本有保存得比較好的,在奈良的東大寺。

            作為奈良王朝皇家寺院的東大寺,其實跟中國有著密切關系,鑒真和尚就是當年給東大寺盧舍那大佛開光的高僧。公元756年,在日本圣武天皇死后的第49天,太太光明子把天皇生前喜歡的東西獻給了鑒真和尚開光的那個大佛,就藏在東大寺的正倉院。這個寺院現(xiàn)在歸日本宮內(nèi)廳,每年都要開倉,把東西通通風、見見光。

            唐代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特種工藝鏡,除去唐人喜歡張揚、嘚瑟外,主要是它們還有些特殊用法,可以裝飾建筑。公元825年,長安城里添了一處新的宮殿群“清思殿”,《新唐書》《舊唐書》《冊府元龜》都有記載,稱清思殿修建好后,“用銅做鏡子”,有說用了“三千金銅”,有說用了“三千片銅鏡”,鏡子還用了“金銀薄十萬番”。后來得到考古學的證實,清思殿遺址果然出土了大量銅鏡殘片。

            公元840年,日本有一僧人圓仁在中國生活了很多年,把自己的見聞用日記形式寫下來。在圓仁從揚州去長安的路上,他拐道去了五臺山,看到大華嚴寺里面掛了很多銅鏡,“寶裝之鏡大小不知其數(shù)”。這句話非常重要,為什么呢?從中我們可以知道,這些大型宮殿里面的銅鏡是怎么張掛在墻壁上的。和尚去參拜,一定很虔敬、很規(guī)矩,他絕不會走到墻邊,翻開銅鏡看看后面的裝飾。由此可見,銅鏡的裝飾面是朝外掛的。

          金銀器·鎏金

            唐以前,中國金銀器雖然制造時間很長了,但水平一直不是很高,數(shù)量也不多,唐代才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是量上的增加,而且工藝水平一下子達到巔峰,以后再沒有做過這么好的了。當然,我主要說的是容器。金器分為兩類,一類是飾件,中國一直做得不錯,但容器就是唐代做得最好。

            金銀器里面永遠是金器少銀器多,原因比較多,一方面是金儲量少,銀儲量多;還有一個就是金較軟,打造器物容易損傷,銀稍微硬一點。除了材料本身的問題以外,還要看到中國古代是一個等級社會,玉材質(zhì)等級最高,其次是金,再次是銀,往下就是銅鐵。只有身份比較高的人,才有可能使用金質(zhì)酒具、馬具。等級高的人比較少,也是造成金器少銀器多的重要原因。

            銀器一般要鎏金,有兩種做法:一是通體鎏金,就是把金泥涂在銀器上,烘烤后固著在器物表面,整個器物就顯得黃燦燦的。通體鎏金雖然比較費材料,可是唐人并不喜歡,畢竟一片屎黃并不是太美,所以唐人經(jīng)常做的是在主要裝飾部位鎏金,省材料卻很費工。這種做法叫金花銀器,器物表面金銀相燦、黃白生輝,效果比單純金器好得多。陜西何家村窖藏的金花銀器特別好,好幾件都是裝藥的。

            法門寺有個銀絲編成的器物,用的方法叫接條,花紋是用金絲編的。由于出土在法門寺,專家們當年討論時都認為是用來裝茶餅的。唐人喝茶跟我們不一樣,他們喝茶餅,就像現(xiàn)在的普洱,如果不通風,時間長了就會發(fā)霉長毛,只有放在比較通風的器具里面才能有效遏制霉變。裝茶餅的推測應該說是有道理的,但沒有根據(jù)。其實在唐代詩文里面,有兩次提到過這種器物,一個是杜甫《往在》里的“赤墀櫻桃枝,隱映銀絲籠”,一個是令狐楚《進金花銀櫻桃籠等狀》里的“每聞采擷,須有提攜。以其鮮紅,宜此潔白。前件銀籠并煎茶具,慶等羨余舊物,銷煉新成”。由此可以清楚地說明,這種器物在唐代主要是用來裝櫻桃的。器物本身非常華麗,銀身子上編著金花,其實更華麗的在于其使用中的效果——裝著紅櫻桃,上面有綠葉。這也給了我們一個提示,因為現(xiàn)在的很多設計只考慮其本身是不是漂亮,不考慮使用中的效果,而這就是使用中產(chǎn)生華美效果的一個典范。

          象牙器

            中國古代有很多很高級的材料,其本身的色彩、質(zhì)感、紋理都特別好,比如象牙、玉、紫檀等。在其他時代,一般不會在這些材料表面進行任何遮蔽,就是為了突顯其自身美。唐人不這樣,他們經(jīng)常在這些高級材料上面做一些遮覆。拿象牙器來說,就有很多裝飾手法,比如撥鏤,做法就是先染色再刻花紋,花紋里面有時還填色。

            有些還做成圍棋子、尺子。唐代少府監(jiān)下面有五個屬,包括中尚屬、左上、右上、織染、掌冶,都是做工藝美術品的。中尚屬為最高級別,每年都向皇帝獻尺子,皇帝再將尺子賞賜給大臣。這可不是給大臣家添個物件,而是一種告誡,希望大臣們辦事像尺子那樣守規(guī)矩。

          玉器

            唐人小說里有則故事叫竇毅,其中一段跟工藝美術史有關,講的是玉帶。按竇毅這則故事歸結一下的話,唐代一副玉帶價值可以在長安城里買15所中等規(guī)模宅院,我當時一點都不信。后來在墓葬里面發(fā)現(xiàn)了一副竇皦的玉帶。竇家是北方一個大族,從漢代到北魏再到唐,這家都特別顯貴。玉帶用羊脂白玉做框,下面托一副銅板,再下面是金,金板上面掐絲嵌珠寶。現(xiàn)在看到的綠色,就是銅銹沁色的顏色,幾個黃點是連接帶框和金板、銅板用的鉚釘。我看到這條玉帶時才相信可能真的值15所宅院。

            唐代舞女跳舞時,舞衣寬大需要約束,何家村窖藏出的唐代臂環(huán)就是綁袖子用的,上面有鉚,可以拆開再合起來。

            中國人認為瑪瑙一定要紅,“瑪瑙不紅一世窮”,但是瑪瑙又不能全紅,全紅反而很賤。好瑪瑙應該身子主要是紅的,但上面有透紋。古人把有透紋的瑪瑙叫作纏絲瑪瑙,視為最好的。早期的好瑪瑙材料都來自外國,唐代文獻就多次記錄從西方或日本來的高級瑪瑙器或瑪瑙材料。

          木器

            琵琶分兩類,五弦和四弦,五弦從印度傳來,四弦從波斯傳來,現(xiàn)在使用的都是四弦。我們看到一具高度差不多有110厘米的琵琶,身子是用紫檀做的,唐人還嫌紫檀不夠漂亮,要在上面加裝飾。可以看到,琵琶的實物是五弦,桿撥上裝飾圖案里面的人彈奏的琵琶卻是四弦的。

            彈奏的方式古今差別也很大。我們現(xiàn)在是豎著彈,一般戴個銅指甲,唐人橫著彈琵琶,拿撥板撥,現(xiàn)在日本正倉院還有這種唐代的象牙撥板。唐代琵琶的裝飾很講究,會嵌一大塊海龜皮,背面是寶裝的做法,嵌蚌片、琥珀。雖然摸起來是平的,但是有紋飾,需要在嵌之前刻紋填金。

            中國有一種傳統(tǒng)工藝手法叫畫木,可能從南朝就有了,就是在高級木材上鑲嵌象牙、黃楊木、鹿角等,所有顏色都是材料本身的顏色,不是染上去的。

          絲綢

            要講色彩,最重要的其實是絲綢。工藝美術里面不大重視絲綢是因為它容易腐爛、難保存,所以早期絲綢很少,大家的研究興趣也就不是很高。現(xiàn)在做工藝美術的人,做絲綢的極少,大部分都做陶瓷,古人反倒不大看重陶瓷。

            按材質(zhì),工藝美術可以分成6個門類,一類是以絲綢為代表的織物,還有就是陶瓷、金屬器、漆木器、玉石器,再加一些小的雜項,比如玻璃、竹刻、象牙器等。古人非常看重絲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是最重要的手工業(yè)生產(chǎn)門類。中國是一個男耕女織的農(nóng)業(yè)國家,織的大多都是絲綢。曾幾何時,絲綢甚至布匹都是實物貨幣,在經(jīng)濟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再一個原因就是等級,中國古代官員的官服都用絲綢制作,顏色、品種、圖案,甚至圖案大小都顯示著身份。

            此外,絲綢有著最強的展示性。如果你們家特有錢,有很多金銀器,但絕不可能把這些金瓶子、玉罐子帶身上滿街走吧?這些都放在家里面。絲綢主要是服裝面料,穿出來就是給別人看的,最具有展示性。我們現(xiàn)在有這樣的認識:一種花紋如果見于絲綢也見于其他工藝美術門類,那么領頭的就是絲綢,其他的都是受到了絲綢的影響。最能夠顯示古人風尚的就是絲綢和用絲綢做成的服裝,也是我們這次講的重點。

            絲綢有很多品類,比較輕薄的有紗以及若干羅。紗本來是沒有花紋的,后面可以加工上去,比如染、點金。羅的顏色可以很濃烈,也可以很柔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絲綢技術開始外傳。國外的絲綢在染色方面不行,褪色厲害;中國古代主要是植物染料,取自植物的根、莖、葉、果實等等,也不知為什么,顏色就比較牢固,在地里埋了一千多年后也還是這個色。西方人說中國人很狡猾,教會了他們絲織技術,但是不教染色技藝。

            絲綢里面最高級別的,早期是錦,后來是鍛。錦是彩色提花,表面顏色很豐富,但是唐以前的錦很少超過五色,唐以后有了很大變化,經(jīng)常會有七八色、甚至十幾色,現(xiàn)在分析出最多的有17種顏色。唐人也用很多詩文去描述、贊美、稱頌錦,比如“章彩奇麗”、“千花開瑞錦”、“爛若朝霞之初起,燦如春花之競發(fā)”……

            唐代絲綢里有一種典型叫“繝”,織法像錦也像綾,織物表面排列著一個一個的彩條,有時會有花紋,但只是彩色的點綴,主要是為了炫耀其絢麗。

            印染方式很多,唐代最典型的是夾纈。夾纈有不同的說法,我最相信的還是當年沈從文先生的說法,就是用兩塊鏤空的花板夾住來印絲綢。那是怎么張掛的呢?就是把織物對折懸掛起來,用花板夾住,用完一板再用下一板。夾纈一般為兩色,唐代經(jīng)常有彩色的,成匹賣給人家做衣服,除了女人,一些特別愛張揚的男人也愛穿這樣的。

            光用彩線繡不夠,還會用金線、銀線繡。蹙金、蹙銀的做法其實也比較簡單,就是把金線釘?shù)嚼C地兒上去,還可以釘珍珠、釘瑟瑟,林梅村認為瑟瑟就是青金石。法門寺出土過幾種蹙金繡,東西都很小,有個小袈裟算是最大的,寬11.8厘米。

          服裝

            我從文獻里面找一些例子來說說服裝。

            唐高宗時期就有人炫耀衣服顏色的高貴了,他們認為顏色聯(lián)系著人的身份,一些身份高貴的人,衣服顏色其實并不見得好看,但會造成社會心理上的“漂亮”。于是,人們便開始在穿衣服上動心思。大街上的人,直接穿高級衣服的會被抓住,說是僭越。僭越算是罪行了,所以大家就在外面穿一個符合本人身份的顏色的衣服,里面露一點出來。出城后就沒人管了,“啪”一脫,露出里面的來。

            當時中西方聯(lián)系很多,要派使臣,去大國當使臣就派大官,去小國當使臣就派小官,身份不一樣。但是派小官給人家,對方會不高興,于是便想了個折衷的辦法——派小官出使前,會借一身大官穿的顏色的衣服給他,以顯示地位和重要性,這就是“以壯行色”,但出使回來要還衣服的,賴著不還的話,就逼得皇帝下詔書討要,唐玄宗時期有過這樣的例子。

            錦里面有一類叫織金。因為金沒法上織機,怎么做金錦呢?就在薄皮或者皮紙上面貼金箔,再裁割成很細很長的條來織花紋、織金錦。唐代開始金錦數(shù)量比較多,但主要是中唐以后的事情。晚唐初期的唐文宗沒什么本事,受宦官挾制得很厲害,但他非常提倡社會節(jié)儉。唐文宗發(fā)詔書抱怨,說唐玄宗時宮里面只有兩領御袍為金錦,一領是唐玄宗的,一領是楊貴妃的,想不到現(xiàn)在幾乎有錢人家都有金錦。晚唐時還有一個著名的怪人叫鄭愚,他經(jīng)常穿花哨的衣服給同僚看,上午穿一身花哨的,下午穿一身更花哨的。元稹有句詩就譴責當年婦女衣服的配色,說是“尤劇怪艷”。

          總結

            時代風氣的興起總得有個引領。這引領者是誰呢?我覺得是統(tǒng)治集團,早期色彩艷麗的東西都和皇室或者官府有關。三彩就是皇家給高級官員的葬具,唐高宗時期開始出現(xiàn),唐玄宗時候最流行,但開元二十九年以后,一下子衰落了,這跟唐玄宗有很大的關系。唐玄宗曾下過詔書,宣布喪葬不得再使用華麗的葬具,都用“素瓦為之”,素瓦說的就是陶俑。我說統(tǒng)治集團引領“好色”風氣,三彩就是證據(jù)。

            唐人對色彩的追求前后一樣,這和對造型及花紋的追求有明顯區(qū)別。唐代早期的造型比較挺拔,后來變得圓柔;早期花紋充滿貴族范,晚期則是很平和的,前后變化非常明顯。

            我們之前看到的東西有實用器也有明器,就是有生活里面使用的,也有專門用來喪葬的,說明唐人對色彩的追求從生前一直到死后。

            做學術總有很多疑惑,有的能夠解說,有的則不能,可能一輩子也不能。我有兩個疑惑,第一個就是,錦算絲綢里面顏色最豐富的,可是為什么漢人穿錦、對服錦的熱情遠遠不及少數(shù)民族,特別是不如西北的少數(shù)民族?這個原因我不能解釋。中國人織錦織得最好,可是服錦的熱情卻比胡人低了很多。再一個就是,唐代對色彩的追求一下子表現(xiàn)得這么明顯,受了誰影響,或是受了什么影響?我也說不清楚。當然,可以推測出跟西方有關系,我也有這個傾向,但是沒有實證。

            用圖來進一步說說我的疑惑。閻立本《步輦圖》表現(xiàn)的是松贊干布派丞相祿東贊向唐太宗提親的場景,畫上有十幾個人物,穿錦的只有祿東贊,是西南胡人?,F(xiàn)在關于《步輦圖》有很多說法,有說不是唐代而是宋人所畫。對繪畫鑒定我不敢亂說,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范本屬唐代前期。祿東贊衣服上連珠圈里面用的是單獨圖案,而中國內(nèi)陸用的是對稱圖案,而且早在8世紀初,這種連珠紋就退出了中國裝飾的主流。這樣的細節(jié)古人絕對不了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唐朝絲綢編織水平為何遠超漢晉:從波斯引進先進工藝
          唐人為何“好色”
          你如果沒見過真正的唐代金銀器,那就看看這個唐代金銀器!
          淺談唐朝典型的工藝美術美學研究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文化特質(zhì)
          中國美術史(四十三)-----南北朝的工藝美術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