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藏《明代帝王像》,原藏紫禁城南薰殿。此處奉歷代帝王像,畫像最多的便是明太祖,他一人就有13幅,如今12幅都在臺北故宮。圖為明太祖朱元璋坐像明開國皇帝,年號洪武,在位31年,死時年71歲。明代帝后御容中,唯開國皇帝朱元璋,存在面貌截然不同的兩種肖像,一為端莊之像,一為怪異之像。這是歷代帝王像中的罕例。
圖為明成祖朱棣坐像可以看出朱棣與其父很像,也算是一位創(chuàng)業(yè)之帝。在他任內(nèi)徹底擊垮危險明朝的漠南諸部,他將京城遷到北京,奠定了中國的根基。他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在位22年,年號“永樂”,故后人稱其為永樂大帝。話說,前一陣的《大明風(fēng)華》中王學(xué)圻老師飾演的朱棣十分深入人心
圖為明仁宗朱高熾坐像是不是現(xiàn)在提起他,大家腦子里想起的都是梁冠華老師版的胖胖的憨憨的但心里通透的太子爺形象呢。永樂二年(1404年),立為皇太子。在明成祖數(shù)次北征時,以太子身份監(jiān)國,朝無廢事。做了20年太子,登基不過十個月就去世了,但正是因為他崇文治國,與兒子開啟了明朝的仁宣治。
圖為明宣宗朱瞻基坐像算的上是明朝聲譽頗高的一位皇帝了,大明出現(xiàn)第一個盛世。幼年就深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永樂九年(1411年)被成祖立為皇太孫,數(shù)度隨朱棣征討蒙古。朱瞻基與其父親的統(tǒng)治加在一起雖短短十一年,但卻被史學(xué)家們稱之為'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 同時,明宣宗也是杰出的書畫家。之前也專門介紹過他的繪畫作品,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搜一下哈
圖為明英宗朱祁鎮(zhèn)坐像前后兩次在位,共計二十二年。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后八年又當(dāng)皇帝。第一次繼位稱帝,年僅九歲,滿腦子就想著御駕親征蒙古,最成想到成了蒙古人的俘虜。被俘后其弟登基成為景泰帝,被迎回北京后成為了無權(quán)的太上皇,度過七年軟禁生涯。之后景泰帝病重,他復(fù)辟二次當(dāng)皇帝,勤于理政,并任用李賢、彭時等賢臣,仁儉愛民,美善很多,還廢除了殉葬制度,重新做了好皇帝的榜樣。
圖為明憲宗朱見深坐像他爹兩次做皇帝,他也是兩為太子,朱見深英明寬仁,在位初年恢復(fù)了朱祁鈺的皇帝尊號,平反于謙的冤屈,任用賢明的大臣商輅等治國理政,可以說有君王的風(fēng)度。不過最有名的莫過于寵愛年長自己很多的萬貴妃。斗彩瓷器,創(chuàng)燒于明代成化時期,一對成化斗彩雞缸杯在萬歷朝時已值錢十萬。
圖為明孝宗朱佑樘坐像在位十八年,享年三十六歲,是中興明朝的君主,勵精圖治、整肅朝綱、改革弊政,士農(nóng)工商得到發(fā)展,被稱為弘治中興。一生僅娶妻孝康敬皇后張氏一人,也不封貴妃、美人,每天只與皇后同起同居,過著平常百姓一樣的夫妻生活。
圖為明武宗朱厚照坐像明朝第十位皇帝,年號“正德”,是明朝中期一位頗受爭議的皇帝,史學(xué)家們對他褒貶不一。明武宗時期,曾經(jīng)在北京城內(nèi)建有很多“虎房”、“豹房”,沉湎于玩樂。武宗雖是荒唐,但在大事上一點也不糊涂。武宗處事剛毅果斷,彈指之間誅劉瑾,平安化王、寧王之叛,大敗蒙古王子,且多次賑災(zāi)免賦,這些都是正德年間大事。而且,他在位時臣下仍有不少賢才,也從側(cè)面反映出這位帝王治下總體上仍有可稱道之處。
圖為明世宗朱厚熜坐像明世宗屬于旁系入繼大統(tǒng),年號“嘉靖”,前期還算勤政,后期在深宮修道,搞得怨聲載道,他是唯一一位歷史被宮女集體暗殺的帝王。
明穆宗朱載垕[hòu]坐像穆宗以親王繼承皇位,十分勤政,開創(chuàng)了隆慶新政及實行隆慶開關(guān),解決北虜南倭的問題。不過由于常年縱情聲色在位七年就去世了。
明神宗朱翊鈞坐像10歲即位,年號“萬歷”,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前十五年,明朝一度呈現(xiàn)中興景象,史稱萬歷中興,而在位中期亦主持萬歷三大征,保護藩屬,鞏固疆土。但是后期長期不早朝,成為明清最長時間不早朝的帝王。萬歷的定陵也成為至今中國惟一被考古學(xué)家打開的皇陵,這座萬歷皇帝為自己耗資800萬兩打造的陵寢都出土了那些文物,之前有專門介紹過,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搜搜看。
明光宗朱常洛坐像在位一個月,史稱“一月天子”。朱常洛是明代傳奇色彩最濃的一位皇帝,作為朱翊鈞的長子,本來很自然應(yīng)該是太子,可是從小不得父愛,太子之位也是經(jīng)過大臣們流血斗爭才換來的。但他沉湎酒色,縱欲淫樂,導(dǎo)致身體日益羸弱,僅僅當(dāng)了一個月的皇帝,就一命嗚呼了,運氣可謂極差。
明熹宗朱由校坐像14歲匆忙登基,在位七年。任內(nèi)任用魏忠賢,導(dǎo)致明朝日益腐朽,朝內(nèi)爭端不絕。落水生病后服用“仙藥”身亡,終年23歲,將爛攤子留給了繼位的弟弟崇禎,雖殺了魏忠賢,無奈積重難反還是無法挽救腐朽的明王朝。但他替父親完成了一個未完的心愿,就是厚葬了自己的祖母——孝靖皇后王氏,原本是太后身邊的侍女,被萬歷皇帝臨幸后生下朱常洛,但卻一直備受冷落甚至是幽禁至死。死時雖是皇貴妃,但并未得到厚葬。
明朝一共16位皇帝,為何臺北故宮只有13幅畫像呢?少了誰呢,一是崇禎帝朱由檢。明朝皇帝的畫像都是崇禎帝命人畫的,當(dāng)時崇禎帝還健在自然不能畫他的畫像了,之后清朝統(tǒng)治者不可能去畫崇禎帝的畫像,所以南薰殿之前也沒有崇禎的畫像,在臺北就更不可能出現(xiàn)了。
第二個是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當(dāng)皇帝沒多久就被朱棣篡位,而他的下落更是一個謎題,至今不知道其當(dāng)初是被燒死了,還是逃走了,他更是沒有留下子孫。明朝之后的帝王都是朱棣的后人,自然沒有他的畫像。
第三個是明景帝朱祁鈺,在明英宗被困之際被大臣擁立為皇帝,英宗被放回,他也不愿意放棄皇帝,可是他的兒子夭折,后繼無人,不久后病重,英宗趁機復(fù)位,并廢其帝號,自然不會有他的畫像,而他也是明代遷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位沒有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朱元璋給25個兒子+侄孫靖江王,每人定了輩分表,每表20字,另又規(guī)定第三個字以火土金水木之順序作為偏旁的字。舉個例子,仁宗高熾,是高字輩火旁;宣宗瞻基,是瞻字輩土旁;英宗祁鎮(zhèn),是祁字輩金旁;憲宗見深,是見字輩水旁;孝宗佑樘,是佑字輩木旁。這時五行轉(zhuǎn)了一圈,又從火開始。若明未亡,以后的皇帝該叫什么呢?“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崇禎帝朱由檢是由字輩從木,所以下一任將是慈字輩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