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什么?我想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得清楚??傃灾瑫ㄊ撬囆g,是以藝術的方法來表現漢字的風采。有人會說,書法不就是寫字啊。對,書法的確是寫字,如果離開了寫字,就不可能有書法這門藝術了。但從另外一個意義上講,書法也不完全是寫字。為什么這樣說呢?通常我們可以聽到有人在評論人家的字說:他的書法真棒!或者說,他的字寫得不錯,但不是書法,只是字而已。說明字與書法是有區(qū)別的。其根本區(qū)別是:書法字里含有藝術的表現形式,如功力、思想、對比、變化等等。字里邊缺少藝術思想和藝術表現形式,而有的只是認知功能,這就是字了。我舉個例子:大家都看報紙,報紙上的字,夠整齊、美觀的,看上去也漂亮,但它不是書法。是什么呢?有個名稱叫美術字。同樣是報紙,一些刊頭字寫得大小錯落,絕不雷同,這就是書法。
藝術有個特點,可以抒發(fā)人的感情,傳達人的思想。書法是藝術,當然也具備這樣的功能。書法是通過寫字來傳達書法家的思想、情感和追求。因為書法是線條藝術,比較抽象,不能說哪個字寫得跟哭一樣,就是悲傷,哪個字寫得跟笑一樣,就是高興。畢竟,書法藝術不同于影視藝術這么直接。不過書法有書法自己的表現手法,還有獨特的欣賞方法。
大家請看中國的“國”字,古代四大楷書家顏、枊、歐、趙代表不同的文化,因此有著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顏體的“國”字,兩邊的豎呈外弧形態(tài),在書法上稱之為“相向結構”。這個字的特點:四角頂滿,中宮放開。用通俗一點的話說,就是“大度”。其代表著中國的文化的博大、正氣。 枊公權的字是四邊放開,中宮收緊。從字的特征上看,它如同太陽一樣,能力聚集,向四周放射,給人以陽光和溫曖的感覺。歐體字最大的特點是以險峻著稱。還從“國”字說,兩邊的豎直立,給人以陡峭之感。再看趙體的“國”字,它是圓潤的、流暢的、筆意性很強。古人評價他的字:媚。表現出的是陰柔之美。我舉這些例子,旨在說明書法藝術是表現人們的思想、寄托人們的情感、陶冶人們的情操。
書法的用途顯而易見:學生寫一手好字,會得到老師喜愛;成人寫一手好字,能得到上級器重。什么陶冶性情、書法可以健身啦,更不必說了。現今社會,電腦普及,寫字的人愈來愈少。天天敲鍵盤,我們該練練字了。
下面要說到的是,如何來學習書法。
首先,我們要了解書法真、草、隸、篆、行五種書體的演變過程,不同歷史時期的代表書家及作品。
其次是要提高書法藝術的欣賞水平。比如說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她的美在于筆畫準確到位,結構對比天成,章法自然和諧,意境深遠有趣。
晉 王羲之《蘭亭序〉
接下來說說書法學習的方法??峙掠腥艘獑柫耍瑢W習書法有沒有捷徑?答案是否定的。
九十年代我看到過這樣一本書,叫《60小時書法速成》。你信不信?每天練字一小時,60天可以寫好字。除非你是天才。我寫字挺用功,悟性也不差,寫枊體整整八年時間,也還沒寫好。無獨有偶,兩年前我又在書店看到一本《五分鐘讀懂一幅書法》的書,我大致翻了下,里面大約100多幅古代書法名家作品,作品邊上是作者簡短的賞評文字。就憑你這點文字說明,就能讓人一下子讀懂一幅書法作品?你在五分鐘內讀完作品里面的字還差不多。我最近幾年,《天下三大行書》放在床頭,睡覺之前經?!白x”,一讀就是個把小時,和看《紅樓夢》一樣,隨著你人生閱歷的不斷豐富,每個階段讀它你的感受都不一樣!欣賞一件書法作品也是如此,至少我的感覺是這樣。
書法是門技術活,是有法度和規(guī)則的。不但要有老師教,學生還得下苦功夫學。這里我要強調一下,拜師很關鍵!俗話說得好:“名師出高徒”。我學習書法的起點比較高,導師是全國著名書畫家陳星平先生。我80年在九江讀書時,得益于他的指點,在書風上也一定程度受到先生的影響。我覺得有一個好的老師,引導你入門,可以少走些彎路。
學習書法一定要臨貼。就是師法古人,以古代名貼作為自己入門的范本。初學書法從楷入手,前面提到的四大家的作品,都是臨摹的最佳范本!這里又有一個問題:究竟選哪一家作為師法的對象好呢?或聽取老師的參考意見,或根據自己的喜好作出決定,都是可以的。但是選定一家,你就得潛心臨習,不可朝三暮四。有個挖井的典故,大家想必都聽過,道理是一樣的。我的楷書初學枊公權。當時學校里一星期開設一節(jié)書法課,書店里能買到的字貼就是葉圣陶先生題簽的《中學生字貼》(枊體),不象現在可供選擇的字貼范本很多。于是千人一面,你也學枊體,我也學枊體。當然,大家都學好了,枊公權一定會很高興的。我算是夠專一的了,這一本帖從80年寫到87年。你猜怎么著?后來,我覺得走錯路了——歐陽詢更適合我!于是轉向習歐。當時硬筆書法風靡全國,全國級的書法大賽比較頻繁。也算是追逐時尚吧,88年我以鋼筆臨了一年的歐陽詢《九成宮》,89年我以歐體風格創(chuàng)作的柳永《望海潮詞》參加上海舉辦的第二屆“文明杯”全國寫字段位大賽獲得佳作獎,評為五段段位。這件作品還被選入《中華鋼筆園珠筆字帖》。次年,我又以鋼筆節(jié)臨的《張黑女墓志》參加第三屆“文明杯”寫字段位大賽獲得了三等獎,授6段證書。這時我體會到,寫一家楷書有了堅實基礎之后,可以拓寬路子,兼習其他諸家。上述“四家”,除了趙體,其他三家我均臨習過。
鋼筆的筆性決定了它的表現力遠不如毛筆豐富。在寫了多年的鋼筆字之后,我又拿起了毛筆。雖然書寫工具不同,但他們之間是互補的。有人說毛筆字寫好了,鋼筆字自然就寫得好。這話不無道理。但不可以反過來說。90年代我基本上是軟硬兼施,交替進行碑帖的臨習,效果還很不錯。你可以通過下圖作一比較,并窳見其中奧妙。
學習書法是從點畫、結字、章法到意境的過程。以搞建筑打個比方,筆畫是建材,結構是樣式,章法是環(huán)境,意境是風格。只有好的建筑材料、好的樣式、好的環(huán)境和好的風格,才能建成好的建筑。于是,學習書法首先要學會用筆。學會了用筆,就等于學會了走路。學會了走路,想到哪,就可走到哪。所以,古人說的學書“用筆為上”,這是真理。
用筆,就是執(zhí)筆和運筆的方法。執(zhí)筆的方法大多是五指執(zhí)筆法,做到指實掌虛就可。運筆要求中鋒行筆,“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古人常將好的用筆喻為“屋漏痕”、“如錐畫沙”、"如印印泥”等,皆喻用筆使筆跡多變化而又自然。因此古人又有“用筆千古不易”的說法。我們常見有些人寫字時間不短,甚至好多年,字的結構還可以,那是因為寫的時間長了,寫得熟練了,但分析其點畫線條,卻很少有幾筆是符合要求的。
結字也就是“結體”,就是平常說的字的“架子”。如同建筑的結構“框架”,所有的“用筆”都是依賴這“架子”立起來的。書法的結體就是研究、追求字的偏旁部首及筆畫組合的最佳視覺美感狀態(tài)。而這狀態(tài)是千變萬化的。唯有字的“結體”的上佳組合,才會產生強烈的視覺美感。
章法是指通篇字的布局定型。書法單個字的筆畫組合,稱之為“結體”(結字)。“章法”是靠單字的連接、呼應,使正文、題款和鈐印渾然一體,形成書法作品的完整面貌。書法作品的幅式有橫幅、條幅、對聯、中堂、扇面、斗方等等,這些都是傳統(tǒng)留下來的樣式。書法作品的布白分:縱有行,橫有列;縱有行,橫無列;縱無行,橫無列(懷素草書和徐渭草書)等。書法作品的落款有單款(寫在正文左側,注明正文出處和書者姓名等)、雙款(有上下款之分,上款在正文右側上方,下款為單款)和窮款(只題寫了書者姓名);鈐印是書寫作品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書法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書法的章法千變萬化,行書相對楷書來說要復雜得多,行書可分為字字獨立的行書,如《蘭亭》、《韭花帖 》等。典型的是《韭花帖》,由于字距行距較大,人的視覺易于集中到單字上,這類行書易于追求單字內的完美,字的大小變化含蓄,字與字之間呼應含蓄,行軸線變化不大,這類行書有靜氣,更為空靈、平淡;另一類是夾雜草書,字的大小變化大的行草書,如《祭侄稿》等,字距小,行距大,一行之中字的變化大,字與字之間呼應強,行軸線變化大,行與行之間有變化,整幅作品的節(jié)奏、情感變化大。
意境或者說氣韻是指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具有氣韻貫通,流轉頓挫,通透幽玄,如小橋流水緩緩動來,也有驚濤駭浪氣勢磅礴,更有穩(wěn)重大方古雅俊秀。書法的氣韻是內在的,也就是文化和修養(yǎng)的內在底蘊。氣韻 是看不到的,但可以從作品中感受到。是看不見的一種東西,也可以叫著神采。“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這是書家創(chuàng)作積累到一定程度而達到的一種境界。
根據古人的經驗,結合自身學習書法的一些體會,談這么點初淺的認識。希望對大家學習書法有所幫助。
附 錄: 粉筆臨帖作品《祭侄文稿》
下為局部放大效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