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寫法之“正反對比式”】
【結構模式】
標題:xxxx
引論:提出論點
本論:闡述論點
正面論證:論點+論據(jù)+小結 (兩層對照)
反面論證:論點+論據(jù)+小結 (道理+事實)
結論:總結照應
【模式解讀】
正反對比式的基本結構:
1、在立論部分提出中心論點(首段)
2、在本論部分從正反兩方面提出分論點或擺去正反兩方面的論據(jù),加以論證,最后進行結論。(二段)
第一、圍繞中心論點選擇比較材料,確定對比點。所選對象必須是兩種性質截然相反或有差異的事物,論證時要緊扣文章的中心。
第二、正反論證應有主有次。若文章從正面立論,主體部分則以正面論述為主,以反面論述為輔;若文章從反面立論,則以反面論述為主,以正面論述為輔。
3、總結論點,照應前文或聯(lián)系實際
4、升華主題,點題
【范文例證】
學然后知不足
河水來到浩瀚的大海,就會望洋興嘆,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井底之蛙跳出井底,看到無垠的天宇,就會自慚孤陋寡聞;我們通過學習,就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更加謙虛、更加努力地去學習。(提出論點)
學習能豐富我們的知識,開闊我們的視野,使我們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更加謙虛地去學習。(正面立論)
不斷的學習過程就是對知識領域不斷開拓的過程,每開拓出一片知識的荒地,就可以種下一片智慧的種子,以努力作陽光,把汗水作基肥,智慧的種子就會生出智慧之芽,開出智慧之花,結出智慧之果。隨著知識的逐漸積累、增多,就會發(fā)生從量到質的變化,從狹小的知識境界到更廣闊的知識境界的升華。人們常說,“登高”便可以“遠望”,遠望才能夠開闊視野。在知識的海洋里,知識境界愈高,視野就愈開闊;視野愈開闊,就愈覺得自己掌握的知識不過“大海之一滴”而已,于是便愈知己之不足;愈知己之不足,便愈是謙遜虛心,學習起來便愈是勤苦,所以他達到的知識境界就愈高。(正面論證,結論)
不學習的人,看不到自己的不足,總是自高自大,不可一世。(反面立論、論證)其實,這種人的知識太淺薄不過了,任何博學多才的人都不會自滿自足。學習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此,這種人即便有滿腹的才學,也會像高空中洋洋自得、自做美夢的云雀一樣,從虛幻的云霧中墜落下來,摔在現(xiàn)實的巖石上。不是嗎?夜郎自大的清王朝,以“天朝”自居,不愿意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閉關自守,結果使中國變成一個匍匐在洋人鐵蹄之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
不學無術,自高自大,同樣是我們做學問的勁敵。由此看來,我們只有通過學習,在學習中不斷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自謙自勵,才能在探求知識的道路上永不知足,永遠進取。(得出結論)
(本文作者已考入北京大學)
( 本文結構)
標題:學然后知不足
引論:類比引論法 類比體 河水望洋興嘆井蛙自慚孤陋
本論:正面論證 正面提出論點——學習能使我們認識到自身的不足
正面說理 比喻論證——以拓荒比學習
層進論證——八個“愈”字
正面舉例(無)
反面論證 反面提出論點——不學習的人看不到自己的不足而自高自大
反面說理——比喻論證——云雀之喻
反面舉例——清王朝閉關自守
結論:我們只有在學習中不斷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自謙自勵,永遠進取
學然后知不足
雄鷹只有當它搏擊藍天時,才知道天空是多么遼闊,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恍∠挥性诒既氪蠛r,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寬廣,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樣,一個人只有當他學得愈多時,才知道學海無涯,而自己學到的知識只不過是滄海之一粟罷了,他才懂得要永無止境地進取,用句古人的話說,就是“學然后知不足”。(提出論點)
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學習,不愿學習當然就與未知領域接觸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領域是多么深遠奧妙,自然不會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為自己還很有知識。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鳴得意。我國南朝梁文學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譽為“江南才子”,后來他不思進取,不愿繼續(xù)學習,最后留下了“江郎才盡”的笑話。我國古代還有這樣一則寓言,講的是一個楚國人學習駕船的故事。起初他的師傅在平靜的水面教他,不幾日,他便能操舟自如。于是他以為自己“盡操舟之術”,不愿繼續(xù)學習,就辭別了師傅。后來他駕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濤翻滾,他只落得“四顧膽落,墜槳失舵”。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深入學習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門知識。(反面論證)
相反,學習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識的不足,學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著名科學家芝諾曾經用一個生動的比喻來說明這個道理。他用一個圓的內部來表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識,而用圓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識,他說一個人知識越多,這個圓就越大,這個圓的周長也就越大,與未知域的接觸也越大。因此,他對他的學生說:“從這個意義上講,我不知道的東西比你們多些?!?/strong>這位科學家正是始終不滿足,不斷地進取,才在科學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正面論證)
學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須學,而且要不斷地學,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較多的知識,才能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滿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進取。魯迅先生說:“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绷袑幷f:“最有害的,就是自以為我們總還懂得一點什么?!卑透β宸蛘f:“你們在任何時候也不要以為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管別人怎樣器重你們,你們總要有勇氣對自己說‘我沒有知識。'”這些教誨,從不同的側面告訴我們,要不斷進取,永不滿足。(道理論證,深入論證“怎么做”)
朱熹有詩云:“問渠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比绻阎R比作那渠中的清水,那么學習就是知識源泉的源頭。只有永不滿足地學習,才能使知識的源泉永不干涸,永遠流出清澈的泉水,澆灌出智慧的花朵,結出豐收的碩果。(得出結論,點題)
?。ū疚淖髡?/strong>已考入清華大學)
本文思路結構:
引論 類比引論法 類比體 雄鷹搏擊藍天小溪奔入大海
本論 反面論證 反面提出論點 不學習也就不會感到不足
反面說理 比喻論證 井底之蛙
反面舉例 江郎才盡楚人學舟
正面論證 正面提出論點 學然后知不足
正面舉例 芝諾的言行
正面說理 魯迅語列寧語巴甫洛夫語
結論 引用:朱熹詩比喻:只有永不滿足地學習,才能使知識的源泉永不干涸。